伴脊髓损伤的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合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报告
2020-09-22徐刚赵澎蔡春泉
徐刚,赵澎△,蔡春泉
戊二酸尿症Ⅱ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Ⅱ,GAⅡ),又称多种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晚发型患儿可见于学龄前、学龄期等多个年龄段,首要临床表现为脂肪沉积性肌病。晚发型GAⅡ患者对维生素B2 治疗敏感,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本病较为罕见,临床报道不多,伴腹痛、脊髓损伤的晚发型GAⅡ更为罕见。本文对1例伴腹痛、脊髓损伤的晚发型GAⅡ合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
1 病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患儿 男,6岁。主因间断全腹痛1周,加重1 d,于2018年11月10日入院。患儿2~6岁多次发生腹痛。2~4岁前约3次,表现为无诱因突然全腹部疼痛,具体性质不详,不剧烈,可安慰,持续1~3 h自行缓解,未予特殊处理。4~6 岁间断出现腹痛,表现同前,每年发作3~4 次。5 岁后症状存在进行性加重趋势,腹痛后出现睡眠增多,发作后当日睡眠约20 h;步行超过200 m 即出现步行姿势改变,独走不稳,易跌倒。入院1 d 后出现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患儿母亲孕2 产1,足月顺产,患儿出生体质量3.2 kg,发育适龄;自幼体力、耐力差,食欲不佳。无特殊不良嗜好。患儿父、母亲及妹妹均体健;祖父有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肌梗死病史;曾祖母因心肌梗死去世。体格检查:体温37.4 ℃,脉搏115 次/min,呼吸 21 次/min,血压 95/5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一般情况可,营养中等。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高级神经活动及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软。四肢肌张力可,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肌肉无挤压痛,双侧跟、膝腱反射未引出,双巴氏征(±)。双下肢浅、深感觉对称存在,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Gower 征阴性;可蹲起,但动作缓慢费力;可独走,但步态不稳。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2 215 U/L(正常参考值24~195 IU/L,下同),肌酸激酶同工酶194 U/L(0~24 U/L),丙氨酸转氨酶68 U/L(8~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40 U/L(8~40 U/L);血总胆固醇6.88 mmol/L(0~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5 mmol/L(0~2.59 mmol/L)。血脂酰肉碱谱分析:丁酰肉碱0.73 μmol/L(0.00~0.44 μmol/L),异 戊 酰 肉 碱 1.50 μmol/L(0.00~0.55 μmol/L),辛酰肉碱1.66 μmol/L(0.00~0.36 μmol/L),十四烯酰肉碱1.13 μmol/L(0.00~0.33 μmol/L)。尿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检测(GC/MS):未见异常。胸腰椎MRI 检查,胸5~12 椎体水平脊髓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稍长T2信号,颈椎、胸椎及腰椎旁肌肉未见脂肪浸润,见图1。神经电生理示双下肢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20%~40%),双下肢H反射缺失;胫前肌运动单位电位(MUP)部分时限缩窄,振幅下降。入院后初步诊断为脊髓病,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按2 g/kg,并予营养支持、对症处理。1 d后腹痛症状消失;4 d后患儿可独立行走约5 m,蹲起仍困难。治疗2周后始予运动训练、物理治疗等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治疗1个月后患儿运动功能大致恢复到此次病程前的水平,遂出院门诊随访。出院后随访5 个月先后3 次查血胆固醇均示显著增高;上述多种脂酰肉碱复查仍显示增高;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复查均正常。经治疗,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始终不能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GMFM-66:79.9 分)。患儿既往反复腹痛、血脂酰肉碱谱分析示多种脂酰肉碱升高、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应高度怀疑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出院后曾2 次复查尿GC/MS,第1 次复查未见异常,出院后5个月第2次复查结果显示轻度酮尿伴戊二酸略高。根据患儿上述病史及临床特点,临床支持考虑晚发型GAⅡ,遂予大剂量维生素B2口服(40 mg/次,每天3次),1个月后运动能力显著改善(GMFM-66:89 分)。同时进一步建议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助诊,并寻找高胆固醇血症原因。
1.2 基因检测 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共收集到该家系4例成员静脉血各2 mL,置于EDTA 抗凝管中,混匀后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将外周血送天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到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发生突变。对家系其他成员外周血DNA中ETFDH基因和LDLR基因相应片段进行Sanger 测序验证。结果显示:(1)2个ETFDH基因杂合变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389A>T,p.(Asp130Val),经Sanger测序验证为父亲杂合携带;c.1675>T,p.(Arg559*),经Sanger测序验证为母亲和妹妹杂合携带。(2)LDLR基因杂合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611G>A,p.(Cys204Tyr),经Sanger测序验证为父亲杂合携带。家系图见图2,Sanger测序结果见图3。
Fig.1 Spinal MRI of the child图1 脊髓MRI检查
Fig.2 Family tree of the child图2 患儿家系图
2 讨论
GAⅡ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源于ETFDH基因功能缺陷,导致线粒体脂肪酸β 氧化障碍及部分氨基酸分解代谢障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合成下降[2-3]。患儿典型病理特征为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脂肪变性。迟发型在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常见表现有心肌病、脂肪肝及脂肪累积性肌肉病。本例患儿ETFDH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2 个突变c.389A>T 和 c.1675>T分别源自其父母,均引起了相应的氨基酸的改变,千人基因组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有收录,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验证,均认为致病性突变可能较大。实验室检测显示患儿血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升高,尿有机酸或血脂酰肉碱谱异常,与既往报道类似[4]。尿GC/MS检测共3次,经回顾,前2次尿检留尿前均无剧烈活动,而第3次检测留取标本前曾有剧烈运动,考虑前2 次检测假阴性结果与留取尿标本时患儿未处于发作期(感染、腹泻、剧烈运动后等)有关。
本例患儿出现的间断全腹痛可能与脊髓损伤后感觉障碍(感觉敏感)有关。脊髓MRI 示胸5~12 椎体水平脊髓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稍长T2信号,考虑为脊髓损伤。近年来脊髓损伤对自主神经的影响受到关注,如胃肠功能异常等[5-6]。晚发型GAⅡ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比例达21.1%[7]。有报道15 岁、23岁及68 岁3 例男性患者存在慢性、间歇性胃肠道功能障碍[8]。晚发型GAⅡ患儿出现全腹痛,即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其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例患儿出现全腹痛表现比四肢肌力下降提前约 3 年。Fu 等[8]亦报道过类似病例。全腹痛是否为晚发型GAⅡ患儿存在脊髓损伤的前驱症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例患儿及父亲均携带LDLR基因杂合突变,该基因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经验证,其父及祖父均存在高胆固醇血症。本例患儿及父亲口服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40 余天后,血胆固醇均降至正常,提示他汀类降脂药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效。
有报道显示口服维生素B2(60 mg/d,连续3 周)后,晚发型GAⅡ患者的颈椎、腰骶椎椎旁肌肉脂肪浸润(MRI所见及肌肉活检)消失[9]。但本例患儿口服维生素B2前颈椎、胸椎及腰椎旁肌肉未见脂肪浸润,考虑可能与患儿年龄较小或临床异质性有关。
晚发型GAⅡ易误诊为肌病、慢性消化道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对于四肢间歇性对称性运动不耐受或肌力下降(特别是感染、炎症或剧烈运动后),且病程中伴有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呕吐、腹泻、腹痛)的患者应注意除外晚发型GAⅡ。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大剂量维生素B2,可明显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