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与维度研究
2020-09-22秦启文
冯 缙 秦启文
(1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都 610097;2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引言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贫困大学生是脱贫攻坚战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 他们的内生动力既能够打破世代贫困(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同时又能够激发其所在家庭甚至区域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使这场战役的成果更具可持续性。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且接续推进的工作须“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内生动力(endogenous power)指在核心价值观引导下, 自我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某种独特目标的行为倾向 (傅安国等, 2020)。 进取心(enterprising spirit)是一种奋斗精神。 黄希庭(2006)提出“幸福的进取者(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概念,并指出其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自我观,以及热爱学习、追求理想、善于实干、仁德之心、人际和谐、团队合作和心境平和等品质(黄希庭, 尹天子, 2016)。 因此,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内生动力理解为进取心。
进取心对应的英文为enterprise 或者enterprising spirit。 但在国外心理学研究中,enterprising 侧重于事业中的进取精神, 如创业精神或事业心。 陈来(2015)认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跟西方的不同,举其大者有四: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从中可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而“大学之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一条进取之路。 因此,我国文化中的“进取”不同于西方社会文化的“enterprise”,要研究我国贫困大学生的进取心, 首先需要追根溯源地对我国古籍中的“进取”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其指标和维度。 此外, 贫困大学生的进取心也具有其独特性, 而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着很多寒门学子发奋进取的故事, 通过扎根理论对这些传记和故事进行文本分析, 可以深挖出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通过整合以上两个研究结果,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和维度,为之后“贫困大学生进取心量表”的编制,从中华文化角度提供指标和维度参考。
2 研究一:古籍中“进取”的内容分析
2.1 方法
2.1.1 语料库建构
以“进取”为关键词,使用计算机从“汉籍检索系统”中搜集相关资料,按以下标准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1)删除重复和不以“进取”为主题的语料,如“柴进取出些金银”(《水浒传第二十三回》);(2) 删除不带上进、追求、开创等类似含义的语料,如“更不进取水药”(《普济方. 卷一百九十二》);(3) 删除特指进攻、攻取且没有引申含义的语料,如“进取麻乡”(《后汉书卷一八》);(4) 对表述不完整的语料进行补充。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形成正式语料库。检索文献总数共 830 部,检索到 348 部文献,总检出率为 41.9%,简化后语料库共含692 条,涉及经史子集四类文献,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检索范围、检出率和整理后的条目数
2.1.2 内容分析
参照胡金生和黄希庭 (2009), 尹华站等人(2012)以及程翠萍和黄希庭(2016)的研究程序对语料逐条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包括:(1)建立类目。结合“进取”文献的总体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分析法确定具体类目,并明确各类目的含义、归类标准及典型范例。(2)单元归类。 分析单元是以“进取”为主题的语句, 由3 名古代汉语专业硕士生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类目和归类标准对每个分析单元进行归类;对于难以确定含义或归类的个别语料, 请教古代汉语专家后决定。(3)信度评估。 分别计算3 位归类者的相互同意度,据杨国枢等人(2006)的信度公式求出归类者信度和研究者信度。
2.2 结果
2.2.1 古籍中“进取”的指标
传统文化中推崇“进取”精神的主要是儒家,虽然在儒家思想中“进取”并不是最理想的心理品质,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但“进取”是可以达乎“中行”或“至善”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或内生动力。 《读四书大全说》中就认为“中行者,进取而极至之”。这是因为进取者具有极高的志向并且胸怀坦荡,如《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中的注解“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即便容易疏狂而偏离中庸,也仍能够因为对圣人的追随回归正道,进而追求极致、止于至善。
道家推崇“无为”,多被认为与儒家对立,然而在对精神的追求上,它们都是推崇“进取”的,如“庄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而不傲倪于万物, 进取之狂也。”(《文史通义·卷四》)因此,虽然道家出世的进取与儒家入世的进取是两条不同的进取路径, 但都是以修身为出发点且均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传统文化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主导, 因此根据前文分析可以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理解为进取的一条通路。由此推出,“进取” 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包含了对崇高德性追求的目标意识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并带有“狂”的为人与处事的风格。 鉴于此,从目标意识、为人风格、处事风格和行为表现的角度对语料进行归类,得出“进取”的五个方面的内涵(见表2):首先, 在目标意识方面, 进取表现为狂者的 “志存高远”,目标在于明明德、止于至善,若目标止于功利主义的追求,甚至走上歪道,就不能称为“进取”;在为人风格上,进取具有狂者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的“直爽锐利”;在处事风格上,进取具有狂者当机立断、敢于担当的“刚毅果决”;在行为表现上,进取还需有所作为,并勇于开拓创新,表现为“奋发有为”和“创新敢为”。
2.2.2 古籍中“进取”的维度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的思想,强调内在德性修为并提倡入世建立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 “进取”以“修身”为出发点,再逐渐向自身之外扩张。立德修身是基础,事业作为是内在德性的外在展现,并且入世建立功勋也是为进一步推进“明明德”的目标,如《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此作为维度划分依据,将“进取”分为“精神修为的进取”和“事业作为的进取”(见表3)。 其中,前者指个人修身方面的进取,后者指经世致用、建功立业的进取。
表2 “进取”内涵内容分析结果
表3 “进取”类别内容分析结果
3 研究二:古代寒门学子发奋进取故事的文本分析
3.1 方法
3.1.1 数据搜集
通过请教史学和古代文学专家意见, 将数据搜集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计算机从“汉籍检索系统”中搜集相关资料,以“家贫”“少贫”为关键词,在“经史子集”中“史”部的“传记类”中进行检索,并从中筛选出寒门学子发奋进取的故事,得到23 则故事文本。 (2)筛选出四个我国广为流传且典型的寒门学子发奋进取成语故事文本: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卷二》)、车胤囊萤(《晋书·车胤传》)、孙康映雪(《艺文类聚》)、断齑画粥(《宋明臣言行录》)。 (3)选择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为寒门学子自传类文本。
3.1.2 数据编码
采取扎根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法(Charmaz,2006),借助 Nvivo11.0 将文本导入内部材料,请教中国历史和古文专家,对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 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得出寒门学子进取的类属。 再通过理论编码对所得的类属进行整合,使类属间关系具体化,并形成对文本连贯性、概念化的理论分析结果,从而深挖出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
3.2 结果
3.2.1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故事三级编码结果
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编码,最终构建出了3 个树状节点、10 个子节点,各类属信息见表4。 “热爱学习”“坚忍不拔”“做人有德”分别展现了寒门学子为学、处事(面对困难、挫折、挑战)和做人的三个方面。其中,“热爱学习”包含“乐学好学”“踏实刻苦”和“求望高远”;“坚忍不拔”包含“坚韧隐忍”“坚持不懈”和“自立自强”;“做人有德”包含“正直敦厚”“不卑不亢”“慈悲仁义”和“洁身自好”。
对3 个类属的参考点进行频数统计, 频次从大到小依次为“热爱学习”“坚韧隐忍”“做人有德”。 卡方检验表明,3 个类属的频次分布有显著差异 (χ2=8.326,p<0.05)(见表 5)。 因此,寒门学子进取最突出的表现为“热爱学习”。
表4 寒门学子进取故事文本分析节点层次与参考点举例
表5 各类属参考点数百分比卡方检验结果
3.2.2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理论化解读
通过将前三级编码所得类属串联, 提炼出关于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即“负重致远”的心理品质。 首先,能在“负重”中“致远”因为他们“热爱学习”。 儒家学说的主流主张是读“经”为“经世致用”,因此学习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开端。 这也解释了“热爱学习”这一维度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此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因此,对学习由衷的热爱使他们能够在困苦的环境中仍可以投入地学习并保持积极的情绪并通过学习找到高远的人生意义和成就,为“致远”打下基础。 其次,能够让寒门学子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不放弃所热爱的学习,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才能战胜挑战,维持在“致远”的途中。 最后,“致远”还需保持在正道之中,特别是在贫困艰苦的生活中更需要不受外界诱惑, 洁身自好,并保持正直敦厚、不卑不亢、慈悲仁义的为人,即“做人有德”。同时,对德性的追求与践行也让寒门学子在物质匮乏的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 进而获得“致远”的动力。
4 对研究一与研究二的整合与比较分析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和维度, 因此, 需要将研究一与研究二结果整合。具体而言,通过将研究一所得的一般的进取指标与维度和研究二得到的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并依据研究一所得一般的进取的指标和维度的划分框架, 分析整理出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与维度。
4.1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
根据研究二结果,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是一种负重致远的心理品质,并表现为热爱学习、坚忍不拔、做人有德三方面。与一般进取相比较,其“狂”的特点表现得更加内敛,对德性的要求更加严格。具体而言有以下独特性(见表6)。
首先,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点是负重致远,其中“致远”就表现为高远的志向。“热爱学习”的子类属中就包含“求望高远”。因此在目标意识方面,寒门学子的“进取”中也含有一般进取中“志存高远”的内涵。不过,寒门学子的“进取”中更突出了对德行的自我要求,即“做人有德”的子类属中的“洁身自好”。《论语·子贡》中就有对贫与富品德的讨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在儒家文化熏陶下,“负重”中的寒门学子对自己的德行操守方面的表现更加关注, 他们不仅追求志向的高远, 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因此,寒门学子的进取在目标意识方面的表现为“志向高洁”,并包含两个子指标:“求望高远”与“洁身自好”。
其次,在为人风格方面,与一般进取“狂”者的“直爽锐利”不同,贫寒的经历使得他们对有同样经历的其他人更加感同身受,使他们做人更加“慈悲仁义”,比如“得束脩羊,稍赢辄分赡亲故;虽日不举火,勿恤也。”(《清耆献类征选编·卷七下》)此外,如前所述儒家文化对于“安贫乐道”的推崇也使得寒门学子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正直敦厚”,同时仍坚持内心的气节而“不卑不亢”。 比如“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以上三方面都是“做人有德”的子类属,将这三方面整合并重新命名为“正直慈悲”。 因此,在为人风格方面,寒门学子表现为“正直慈悲”且包含三个子指标:“慈悲仁义”“正直敦厚”“不卑不亢”。
再次,寒门学子经历着并体会到生活的疾苦,相较于一般进取“狂”者处事的“刚毅果决”,他们在处事风格方面更凸显了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负重下致远,更加需要面对理想的“坚持不懈”、面对困难的“隐忍坚韧”以及在艰苦中仍要“自立自强”,以上提及的都属于“坚忍不拔”类属。 比如描述范仲淹发奋进取的“断齑画粥”成语故事,展示了其坚忍不拔的品质。 因此,在处事风格方面,寒门学子的进取则表现为“坚忍不拔”,并包含三个子指标:“隐忍坚韧”“坚持不懈”“自立自强”。
最后,一般进取的行为指标“奋发有为”在寒门学子身上主要表现在“热爱学习”上。如前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因此,寒门学子的进取在行为方面的表现为“热爱学习”,并包含两个子指标:“乐学好学”“刻苦踏实”。
表6 传统文化中“寒门学子进取”与一般“进取”指标的比较
4.2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维度
研究一得出传统文化中进取的维度包括“精神修为的进取”和“事业作为的进取”两方面。而寒门学子因其学子的身份,在事业作为方面既能建立功勋,也能著书立说,即立功和立言,如寒门学子范仲淹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而精神修为即是德性的修为,即立德。 因此,可以将古代寒门学子的进取分为三个维度: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进取。
此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立功与立言来源于立德、彰显立德、成就立德。 “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因而有必要对“立德”进一步划分。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而“知以知,仁以守,勇以作”,“知入道,仁凝道,勇向道。”(《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中庸》)另“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五》)。 因此,古代为学的目标是通达至“德”,或“明明德”,知、仁、勇是通往德的具有层次性的路径。 古代学子读书是为了明理,即知;由明理达到无私的境界并在行为操守上展现和保持,即仁;因明理和无私更具有克服万难以向“德”的气概,即勇。根据研究二结果,寒门学子进取包含三个维度“热爱学习”“做人有德”和“坚忍不拔”,其分别含有且侧重于“知”“仁”“勇”的意味。 因此,寒门学子“立德”的进取还可以分为“知”“仁”“勇”三方面(见表7)。
表7 传统文化中“寒门学子进取”与一般“进取”维度的比较
5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和维度,因为无法直接获得,于是通过研究一得到古籍中“进取”的指标和维度,通过研究二得到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 再将研究一与研究二整合并进行比较分析而间接获得。为了论证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进一步分析“进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同及其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从“进取”跨文化与跨时代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古代寒门学子与现代贫困大学生进取心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两方面进行讨论。
5.1 “进取”跨文化与跨时代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5.1.1 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研究一中评分者信度和研究者信度系数均在0.95 以上,表明此内容分析的可靠性很高。而任何词语都具有跨文化的共通性和跨时代的传承性, 因此通过跨文化与跨时代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讨论, 进一步考察研究结果的信效度。
英语中,最符合“进取”内涵的词汇是enterprise。其中词根enter 指进入,prise 指捕获、获取。因此,除了进取之意,enterprise 还引申指企业、事业,即进入市场竞争并获取利益。 在心理学研究中, 一般使用形容词enterprising, 且侧重于指事业心、 创业精神(Davies,Fulop, Hutchings, et al., 2001; Deuchar, 2004;De Jong, Parker, Wennekers, Wu, 2015)。 而创业活动是个人突破自身约束、 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Blanchflower, Shadforth, 2007), 因此事业心或创业精神就是在事业或开创事业中的进取心。 根据研究一结果, 进取包括个人修为的进取和事业作为的进取两方面, 而后者也可以理解为事业心。 由此可见, 西方社会的进取心主要体现在对事业作为方面的追求。 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取还包括个人修为的进取,并且两方面的进取相辅相成,即个人修为进取是事业作为进取的基础, 事业作为进取是个人修为进取的发扬。 此外,就事业作为的进取这一维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事业”也与西方工商文明背景下的“事业”是有差异的。前者的终极目标是“明明德于天下”且以个体的立德修身为出发点,后者指以追逐利益为目标且强调竞争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淘汰机制为基础。
因此,虽然中西文化中的“进取”都是不断奋发向上并有所作为, 但其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路径却截然不同。 而中西方进取内涵的差异源于各自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以前文引述的陈来(2015)关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观点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进取的独特性。 首先,西方强调自由,而中国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 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是以“天下大利”这一终极标准来标定进取,推崇“无为”的道家老子也是以“大国”“天下”的视角来讨论,“无为而治”是一种“不进取的进取”。 其次,西方特别是其近代社会非常强调个人权利,但中国人把“义”放在“利”之前,正如《大学》中“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则规定了每个人在其角色的义务先于这个人的权利。 因此,西方的进取鼓励追逐利益、鼓励竞争,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淘汰机制,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取路径则以修身为出发点, 强调义先于利。 再次,西方的人本主义更多是以个人为本,但中国的以人为本表现为是以群体为本,如《论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所说的“以天下为一家”,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怀。因此,中国人的进取追求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乃至天下的和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最后一点,和谐高于冲突,不仅在我们长久的价值观里,尊崇的是“和”的理念,而且同样也体现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取蕴含着中华民族从个体到整个民族乃至国家从修身出发的奋斗精神并以“明明德于天下”为终极目标的追求。
综上所述,进取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此外,进取心是一种内生动力,而通过讨论发现,这种内生动力不仅表现在个体层面还表现在民族甚至人类层面。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且根源在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5.2.2 跨时代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取”的含义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传统和现代的“进取”都含有对于志向的不懈追求。
作为内生动力, 进取心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因,而中华民族也一向是勤劳勇敢、奋发进取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文化中的进取也含有志存高远、 直爽锐利、刚毅果决、奋发有为、创新敢为的内涵。 首先,志存高远表现为不局限于物质实体的收获与增长,还强调意识形态的发展与超越,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中就特别强调不只是经济的繁荣复兴, 更是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复兴。其次,直爽锐利和刚毅果决表现为在追求高远目标的过程中,既审时度势又敢想敢干、干脆利落,如邓小平同志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可以理解为对当时时代号召的回应,而这句话本身也显露出进取的中华民族在面对挑战时果决爽快的集体人格。最后,奋发有为和创新敢为的表现为通过拼搏、创新与实干实现远大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 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敢干出来的。 ”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进取的指标和表现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封建农耕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取的差异。如前所述,我国传统文化中, 主要是儒家提倡入世建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即“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则是进取的主要路径,这一方面能够广纳贤才,另一方面也能改变一些贫寒家族的命运。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多被诟病,比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的故事就是对其的讽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进取之路更加广阔, 并且更加鼓励开拓和创新。 但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互通,也使得民众受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 出现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以及在市场诱惑刺激下急功近利、贪大冒进等不良行为。
因此,进取具有跨时代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并且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研究。
5.2 古代寒门学子与现代贫困大学生进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研究二根据扎根理论对寒门学子进取故事进行文本分析。 扎根理论的方法使质性研究从描述走向解释和理论构架, 因此研究二的目的是为了深挖出这一群体进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 研究过程与程序严格按照扎根理论文本分析的方法, 并且在资料搜集和数据编码过程中均请教中国古文与历史专家。以研究一得到的一般进取的指标和维度为框架,结合研究二得到的寒门学子这一特殊群体进取的核心特征,进行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分析,得到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与维度。 为了进一步考察研究二结果的可靠性, 对古代寒门学子与现代贫困大学生进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讨论。
贫困大学生的进取也是一种负重致远的精神,且是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因为他们一般都经历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自小和命运抗争,比普通大学生经历更多的心理挫折、 艰辛付出和自我蜕变成长,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此外,进取的贫困大学生也是热爱学习的。 实证研究表明, 大部分贫困生正在努力拼搏、 克服困难,并在学业上获得较高成就,同时也追求除学业之外的综合素质的进步(Wu, 2014; 许多多, 2017)。最后,有研究发现感恩、善良、爱心、虔诚、公平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积极心理品质, 这一点展现了虽然经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贫困, 但是贫困大学生自身仍然拥有积极的人格力量(臧运洪, 杨静, 伍麟,2017)。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贫困大学生的进取也有坚忍不拔和做人有德的一面。
古代寒门子弟与现代贫困大学生的进取或内生动力也存在差异。 傅安国等(2020)提出脱贫内生动力的洋葱模型,即内生动力由内而外表现为价值观、自我观和行为倾向。 首先,价值观是核心,古代寒门学子志存高洁,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进取,并以明明德为终极目标;其次,自我观方面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于是寒窗苦读本身就成为了修身立德的方式,进而成为一种自我认可,故使得寒门学子能够不卑不亢; 最后, 行为倾向是内生动力最外层的表现,受到价值观和自我观的影响,所以他们更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并通过刻苦学习实现负重致远。
相较而言, 现代贫困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在价值观、 自我观和行为动机方面更容易陷入崇尚精神价值与沉迷物质价值的矛盾, 渴求自尊与内心自卑的矛盾,以及坚持高目标与得过且过的矛盾(冯缙,黄希庭,2018)。从时代背景来看,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内生动力是受核心价值观引导的,而当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 从而使得物质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关联度更强。 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为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即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并且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 (胡小勇等, 2019),所以贫困大学生在进取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抗心理贫困所带来的自我怀疑与懈怠,从而产生心理矛盾。此外, 社会上对贫困大学生也存有消极刻板印象并导致或强化贫困生的歧视知觉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而歧视知觉对贫困生发展的阻碍远远大过贫困本身(Pascoe, & Richman, 2009)。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偏低,孤独感较强,且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Zhang, Ni, Liu, & Zhao,2011; 谢其利, 宛蓉, 张睿, 江光荣, 2016),这又反过来对他们的内生动力造成负面影响,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5.3 未来研究展望
进取心不仅是个体脱贫的内生动力, 还是中华民族发展,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 并且,中华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同于西方社会, 随时代发展, 现代贫困大学生与古代寒门学子的内生动力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取蕴含着中华民族从修身出发的奋斗精神以及对 “明明德于天下”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这与西方社会中的enterprise 有着鲜明对比。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特点的鲜明性有所下降, 现代贫困大学生的进取同样如此。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2012 年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蔓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进一步被强调。 这暗示了,过去引导整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已开始渐渐走向困局。 而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极少见的, 蕴含着延续整个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东方智慧。 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或许是时代的召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通过以上分析, 贫困大学生作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群体, 他们的内生动力或进取心已经不局限在脱贫致富的功能上, 还推动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而这正是对当今时代号召的回应。下一步贫困大学生进取心研究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与当下时代背景,整合贫困大学生进取心的公众观调查、深度访谈及典型进取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进一步探索贫困大学生进取的心理结构, 并设计有较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6 结论
进取的指标包括志存高远、 直爽锐利、 刚毅果决、奋发有为、创新敢为五个方面;进取的维度可分为精神修为的进取与事业作为的进取。
寒门学子进取是一种负重致远的精神, 体现为热爱学习、坚忍不拔、做人有德三个方面。
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包括志向高洁、正直慈悲、坚忍不拔和热爱学习四个方面, 可以分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个维度,其中立德的进取又可分为知、仁、勇三个子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