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云教育平台建设探析
2020-09-21毛丽莎贾砚池于雯雯
毛丽莎 贾砚池 于雯雯
摘 要: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云教育的教学方式成为如今备受瞩目的话题。随着云教育在传统课堂上的融入以及云教育的信息数据不断完善,云教育已然成为大学中备受青睐的授课方式之一,信息化教育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思想观念、授课结构模式的一种特殊转变,这样的转变吸取了新型教育模式的“精华”,摒弃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糟粕”,如此就产生当下新颖的云教育授课。云教育主要是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为当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使其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很多学者提供了一些研究性的学习工作环境,使得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同时云教育也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等一系列的资源共享,使得教学资源不再单一,能够充分地了解当下教学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清楚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云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加一些研究型大学在社会发展当中的影响力度,进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授课;云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云教育”本质上并非一个单一的网站,而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站式”应用和“云”的理念,打破了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让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个可用的、平等的平台。“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一个统一的、多样化的平台,让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人士(如教育软件开发者)都能进入该平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融入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等各类应用工具,让“教育真正的实现信息化”。云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云授课”,这样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补充,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我的途径。因此本文针对大学授课中云教育平台的建设展开一系列详细研究。
一、云教育平台进入大学
在当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也逐渐信息化、网络化,云教育也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当下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云教育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值得运用的点。第一点,云教育的出现形成了一套网络教学与传统学科相结合的数据库,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授课资源。第二点,避免了传统教育在授课中的一些弊端,例如知识单一局限[1]。第三点,云教育的出现解决了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问题,培养了广大教师信息储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四点,为大学生建立了新型的教育制度以适应当下社会需求,还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了专业知识的储备。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通过云教学的授课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广泛的素材和依据,使得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改善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从而开创一个新的教育纪元,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2]。云教育的出现满足了当下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涵盖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高效率的教育学习空间,是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其中云教育进入大学当中,能够有效地为大学的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大学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当代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云教育更好地满足了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重要的需求,使得大学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进行分析探究,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效果也随之有效地提高。云教育不仅满足了当下大学教育当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同时也更加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其能够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传统教育的缺点
传统的网络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不同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资源无法共享,由于没有规范统一的教育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其次,教育基础设施由于不同区域也不尽相同,没有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即使面对网络上丰富的优质资源也无法使用,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单一固定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快速的网络发展[3]。在大学的教育中传统的网络教育局限了学生的知识学习,面对一门专业的学习最好是需要学生自主地接受而非被动的接纳,云教育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学生以个人为重点的核心学习模式。云教育一改往日传统教育的枯燥乏味,云教育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安排上课的时间和不同的学习方案,云教育是一个自由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其以学生为核心,并且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习惯和不同的授课环境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建立云教育平台的优点
云教育平台和传统的网络教育不同,云教育是优质资源、广泛学习内容、丰富专业知识的总和,云教育平台涵盖大学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如文科、理科、工科、历史、艺术、医学等,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一问题云教育平台中设立有虚拟互动、仿真实验、趣味问答等形式,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授课效果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云教育平台为了给学生提高更适合的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时间、兴趣、环境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合理的学习进度,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学习模式更好地与学生进行贴合,让学生在合理的学习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的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安排,面对大学生零零碎碎的时间,云教育对此展开了贴心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可以让大学生们在片段的时间内也能充分地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利用中午午饭、晚上课后等零碎的时间进行复习,为知识的巩固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云教育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使其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练习,进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云教育有效地满足了当代快节奏发展过程中工作学习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学当中一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是比较分散的,除了自身需要必修的一些课程以外,部分学生还安排了自身其他的一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时间相比来说就比较紧张,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其很难达到高效的学习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安排的课程学习达不到自身想要的效果,云教育进入大学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一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学习,有效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云教育的主要模式
云教育不仅仅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平台,还是一个可以实时监测教育质量的评价平台。云教育平台中设立了学生成绩数据库等,以此实现区域间的考试成绩管理、成绩数据分析、学科教育的质量评价等。通过不同的成绩数据分析,对学生教师进行教育质量的测评,便于老师掌控课堂内容也保障了教学质量。在云教育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是云教育模式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地完善云教育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目建设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将有价值的教学视频、优秀课件、课堂文件、教师资料等分享在云教育中,通过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如此一来不仅仅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起到知识提升的作用,还能对非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平台。大学的教育与高中不同,大学是一个提供丰富的知识阶梯,为所有爱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云教育平台的建立正是符合这一概念,将所有专业集中在一起,让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进行学习,扩充知识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质量。大学阶段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不再像高中时期只是所需的几门固定的课程知识而已,其接受的文化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多样丰富,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时间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很匆忙,时间特别得紧张,学习效果还不是特别好。云教育的进一步融入,使当下大学生在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时候能夠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云教育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质量。
云教育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授课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现状,使得学习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高效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在大学当中得应用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学当中教学以及学习的需求。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对所学知识点能够充分地进行探究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很难满足学学习的需求,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时间不够用、学习紧张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特别的好,达不到自身学习想要的结果,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没有时间放弃学习的现象。这就严重地与大学的一些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使得学生没有达到所需,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之后发现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学到该学习的一些知识,没有考到一些该考的证书等。云教育的融入很好地规避了大学教育过程中的这一缺点,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学习时间,可以将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一些东西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且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云教育平台进入大学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云教育平台是广泛丰富知识的一个整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有关键的作用。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云教育平台也在不断完善,将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大学教育进行云教育平台建设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毅治,冯锋,邢雪梅,申继年.研究型大学云教育平台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
[2]辛明军,沈云付,吴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3).
[3]蒲云,邱延峻.特色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陈聚伟,张俊,李凤兰.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研究生互动管理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