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与适应性研究

2020-09-21高振元符秋裕姚瑶迪里亚尔·玉素甫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

高振元 符秋裕 姚瑶 迪里亚尔·玉素甫

摘 要:本文以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以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大大学生为例,通过学校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等维度开展了内地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与适应性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分析了影响因素,并针对高校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为了利用内地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快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国家启动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但由于成长环境及地区差异等原因,致使部分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在大学校园中,学习适应性与诸多因素息息相关。本研究主要从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面向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共发放问卷113份,回收11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1份,回收有效率为98.23%。年级分布方面,预科班占9.9%,大一占27.0%,大二占23.4%,大三占24.3%,大四占15.4%。民族分布情况方面,维吾尔族约占81.9%,其余包括藏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的问卷为自制开放式问卷,共有29个单项和多项选择混合的问题,主要从校园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适应情况。

(三)数据统计

本研究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筛选,得到111份有效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SPSS信度和效度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生活环境适应

在语言教育方面,有87.61%在中学以前就开始学习普通话,仍有12.39%是中学以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在交往关系方面,有40.71%的学生表示自己与汉族同学关系更好,52.3%表示自己与同民族的同学关系更好。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开始时间和在学校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表1)、理解普通话教材内容的情况交叉(表2)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越早开始学习普通话,其在高校学习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就越高,就越能够读懂普通话教材。

对于高校内的住宿环境,94.69%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对于食堂的饭菜味道和价格,有42.48%认为学校食堂饭菜味道不合自己的口味或者价格不合理。

由此可见,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

(二)教学环境适应

对于预科班教育,42.47%的学生认为预科班教育对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帮助较小。36.27%的学生表示不太能或者根本不能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课堂效率低。学生工作属于第二课堂,学生工作的参与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调研数据显示,46.9%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学生工作。

由此可见,预科班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顺利地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但成效有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普通话教材以及用普通话沟通交流基本不存在障碍,但却有36.27%的学生表示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从侧面反映出课堂教学对普通话的要求普遍高于日常交流这一现实问题,这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限,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及学习兴趣。另外,46.9%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学生工作,这不利于他们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庭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有48.65%的学生属于贫困入库学生,其中77.78%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对自己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有较大影响。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以及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8.49%的学生和家人相处较好,其父母总是会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家庭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相对发达地区读书费用对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有些困难,令其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不得不去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

(四)学生自身方面

在关于学习动力因素的占比调研中,为获取知识占71.68%,为了理想的就业占76.99%,为了他人的期望占58.41%,為获取文凭占53.2%,为考研做准备占44.1%。当被问及是否认真听课时,仅有10.62%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课后时间,73.45%的学生每天自主学习的时间为1-3小时,14.16%的少于1小时。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主要以看老师上课的PPT、做习题和上网找资料学习为主,只有46.9%的学生会在课上认真做笔记,42.48%的学生会和老师同学讨论。在学习成绩方面,67.26%的学生成绩集中在班级后50%。在影响学习的因素调查中,学生自身自制力弱是最主要的因素,此外还包括自身知识储备欠缺、难以理解新的知识点、缺乏学习动力与兴趣等主观因素。对于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50.44%的学生目前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其对校园各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本研究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和学习成绩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学生对其所在专业的不喜爱程度增加,在班级的成绩排名就越靠后。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有一些问题,偏向于个人独立学习,较少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再加上其自制力弱,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很难正确理解课程内容,学习效果不佳。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可选择范围有限,导致其在学习上兴趣不高而产生懈怠。

三、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求学过程中,在生活环境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同学能够与人正常沟通交流,也能够读懂教材,但依然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教学环境方面,有较大部分学生认为预科班教育帮助有限,地域文化差异依然较为突出。在家庭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东部地区求学的费用相对在西部较高,家庭经济负担重,这会影响他们在内地高校的融入与适应。在学生自身方面则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习方法不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课后自主学习效率低、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另外,由于可选择专业相对有限,部分专业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匹配,就业难,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并陷入恶性循环。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非民族高校的融入与适应。

四、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建议学校应进一步发挥好预科教育的过渡作用,提升教育成效。针对语言存在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适当开展培训。对于学生的饮食需求,学校要加强引导,将宗教与饮食本身区分开,鼓励学生可到大众餐厅就餐。对于学生的经济困难现状,学校在开展奖、助、贷工作的同时,可开放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并适当降低应聘要求,提高岗位覆盖面。在学业方面,学校在对其帮扶时更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在学生工作等第二课堂方面,学校要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文化交流方面,学校多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文化交融活动,强调共同性,减少差异性。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在遵循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给予民族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茹宗志,席芳,杨继敏.陕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17).

[2]孔凯.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程鸣,李治.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对策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8(1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