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甬山随感(外一题)

2020-09-21邵方毅

文学港 2020年7期
关键词:葛洪弥勒布袋

邵方毅

江以山为名者,如岷山之于岷江,富春山之于富春江。甬山之于甬江,特其殊也。因绕甬山而过的名剡江,剡江与县江、东江相会,始称奉化江。奉化江一路向东,与余姚江聚合,则成甬江。故而,甬江上游支流众多,经过的山岭也不少,独以“甬”字命名江,有何玄机?莫非奉化江一带早年也谓甬江,或者率先命之,约定俗成。倒是先前剡江水量充沛,水流涌动,“涌”通“甬”也,或也是一个注释。

甬山之名,缘由有二,一则其山峰峦似覆置的大钟,像古“甬”字,故名。二则云晋代玄学家郭璞登临此山,俯仰之间,叹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故而取其意,名之甬山。

甬山乃四明山伸入宁绍平原之余脉,四明山奔走百里,在这里由北向南突入宁绍平原之组成鄞奉平原南翼,显得突兀与傲然。远眺甬山,静谧安逸,厚重内敛。似龙侧卧,似虎盘踞,镇锁甬临,屏障沃野。

缘级而上,苍松翠竹,奇石林立。路边的石亭,偶尔传来几串悠扬的笛声。少顷,会当山巅,松涛阵阵,野花点点。登临送目,四明山层峦叠嶂,巍峨奇秀,绵延不绝;东边之鄞奉平原美如图画,炊烟袅袅,富庶殷实,祥和宁静;百里剡江如带,自西南逶迤而来,在甬山边蜿蜒东去。阡陌纵横,河网密布,黄稻滚滚,锦缎地毯。镶嵌在万顷平畴中的村庄,则如点点繁星,生生不息。远山近水,都市村落,古代现代,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5800多年前,先民们在甬山脚下筑栏定居,繁衍生息。作为河姆渡文化的一员,甬山较早地留下了先人的足迹。今天的我们,登临甬山,在稍嫌纷扰的台阶,接踵先人的足迹,丈量先人的步履,体会先人的心境,回味这块山水相连,人文相接,文脉相续的土壤,甬山,留给人以何样的慰藉呢?

几千年来,潮起潮落,沧海桑田。甬山,一如家乡的桑梓,不断地目送远行的孩子,静候归来的游子,从无间断。而那座城,似远山的呼唤在回响,似大海的召唤在澎湃,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经久不息。

在甬山,我伫立许久。

与甬山有缘的当属葛洪。

中国的史书记录下来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劳动大众微乎其微。葛洪作为一名道士,人们乐道的也是他苦炼丹术,求道成仙的故事。传说葛洪在西晋、东晋那样混乱的年代,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寻找心中的追求,寻访百草药方,寻觅长寿丹药。浙东一地,关于葛洪求仙炼丹的遗址洞窟、故事传说也有不少,不知真实与否。我倒宁愿相信其有、其真,相信浙东这块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壤给葛仙翁带来的灵感与启示,为后世人们所遗留下的巨大财富。

清水庵洞窟犹在,也供奉着葛仙翁的塑像,目光炯炯,洞穿世物,长髯飘拂,仙风道骨。不知道当年,葛洪足迹踏过多少遍甬山土地,睿眼辨析了多少种植被药材;也不知道,葛洪舌尖尝试了多少种医药典方;更不知道,葛洪仁忧天下,拯救了多少苍生百姓。一个智者,孤身一人,茕茕独立,孑孑而行,探求大道。在他身后,一个微弱的火苗在跳动,点燃着薪火相传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甬山的这段经历对于他写作《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的启发与帮助。如果有,实在是甬山之幸,甬城之幸,浙东之幸。我分明听到了屠呦呦2015年在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院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感言,她从1700多年前葛洪的典籍中得到启发,低温萃取青蒿素获得成功。而此前,她和她的团队采用高温提取法已失败了190多次,走入困境。

世族出身的葛洪本有着光灿的前景。作为杀伐征战的将军,葛洪在功成名就后,仕途更加平坦。而他放弃了,为了心中的道,寻道。从追求个人功名、家族荣光的小我,到寻求生命真谛、成仙成道的中我,再到悬壶济世、行医救困的道医,最后成为著书立说、传承医典、心存大爱的博物大家,由儒入道,由道而医,由医得道,葛洪一次次地完成着人生的蜕变、人格的升华。葛洪在出世的道上成就着入世的功业。

一个重视科举、背诵经史的民族瞻仰葛洪的人不会太多,即便是个博物学家或医学家。然则,葛洪带给我们后人的远不止这些。1700多年前的动荡年代里,有那么一个人为了心中的大道放弃一切,孜孜以求,其人其行其品其境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不曾偏离。

甬山因葛洪而注定难以孤寂。

还有贺知章。

我们都会背《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然,状元出身的他绝不是仅有此一首诗传世。

贺知章留在浙东的遗迹也不少,宁波城里有贺秘监祠、贺丞路等。甬山下、剡溪边的一块岩石上留下了他垂钓的钓台。据说他当年告老回乡,与同朝为官的杜胜一起在剡溪边上过起了闲云野鹤、孤舟蓑翁的生活,倒也显得自在与逍遥。现今甬山脚下的杜家畈村村民就是当年中唐御史中丞杜胜的后裔。

在历史上,因垂钓留下盛名的名人也不少。商朝末年,姜太公在渭水垂钓,东汉初严子陵在富春江边的桐庐垂钓,还有近代人物袁世凯在河南彰德洹上的垂钓。历代人物的垂钓,形式大致相似。蓑衣、斗笠、鱼篓,表面波澜不惊,一如水面,实质翻江倒海,等待风云际会的那一天。因而,表面看是人钓鱼,实在“鱼”钓人,待贵人大鱼的出现。三人均如此,严子陵虽旋又辞官,但毕竟也应诏去了。唯独贺知章是真正辞官养老而回乡的。

从朝廷命官到地方上有钱有势乡野员外,人生的命运也算圆满。不管怎样,应该在贺知章钓台大书:

大唐贺知章垂钓处!

自然,还有蒋介石。

出生于奉化溪口的蒋介石似乎对家乡的山水情有独钟,时常回乡省亲。落难也好,发迹也罢,还有下野,家乡是他绕不开的心灵港湾。乡愁一如魂牵梦萦的呼唤,时时映照着远方游子的归途。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瓦一砾,仿佛是可汲取的力量源泉。

甬山,无疑是他心中的鄉关之处了。

据说,早年的蒋介石参加同盟会,投身反清倒袁的事业,遭到了政府的通缉。蒋的舅父、舅母,甬山上白雀寺的住持师傅等先后相助于蒋,隐藏躲避,盘缠相助,使蒋脱离险境。蒋发迹后,自然没有忘记这一些,拜佛修寺,筑亭修路,题字刻碑。现今的甬山之门正面匾额“四明胜迹”四个字即为蒋亲笔书写。

人之心情各异,睹目览物之情也有所差异。比如,人逢喜事,则心旷神怡,即使阴风怒号,淫雨绵绵,也不为所容。相反,人遇悲事,则天气初肃,满目萧然,即使,春和景明,暖风习习,也不为所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实则难矣。

1927年8月,蒋第一次下野,经过江口甬山回乡。家乡熟稔的山水,勾起了他的怀恋。在日记中写道:“遥望江口,甬山之上,古塔耸然,亭亭云际……惟自恨卸肩归来之不早也!”应该说,政治人物离开政治,或也没什么剩下了,他的自白,言不由衷。然其对家乡之情感当也可鉴。况且,下野时支撑他的信念是,他一定会东山再起,重掌权杖。因而,他的心中存着希望的火花,期间也在为重新出山做准备。

他于1930年10月重阳节登甬山,则兴趣盎然了。那时重掌大权的他在中原大战中击败各路军阀,又逢生日,家国喜事,登高望远,心逸无遗。在国家,登上权力的事实高峰,手握乾坤;在家乡,登上鄞奉平原之巅,俯瞰大地。人生得意,莫过于此。于是遍访诸迹,题字留痕。当天,在日记中写道:“四望无际,惟见黄稻满野,日照之,作金色,尤可观也!”

时光飞逝。到了1949年1月,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偕同公子蒋经国重游甬山。显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孤独晦暗而惆怅的心情时时笼罩,远非1930年重阳节时的心境可比拟。一路上,似乎也无多少话语与逸致心境。唯有山上白雀寺僧人的古道热肠,聊以安慰故人,让父子两人在寒冷的冬季霎感一瞬的温热。而其时,也只是在家乡留下匆匆的一瞥罢了。

布袋和尚

和尚者,谓有德行声望堪为人师的出家人。布袋和尚乃唐末五代后梁年间主要游走于明州府(宁波)奉化的一名出家人。

大堰,古称连山,为奉化属下一镇。群山环绕,清泉急湍,茂林修竹,恬静致远。县溪流经大堰,一路北上,过尚田经奉化古城,始称县江。县江再往北,在奉化境内与剡江、东江汇流成奉化江,再折向东,始成甬江。县溪两岸,土地沃润,房屋俨然,阡陌交通,怡然自得。清晨,炊烟袅袅,稻米飘香,农人开播,垄上小曲,恰似一曲桃源歌。傍晚,落霞飞天,米酒佳酿,渔舟唱晚,牧童短笛,又似一首田园诗。间或,夕阳晚照的丛林中,上升起一行白鹭,溪水两侧,顿显立体律动之感,如桂林山水,又入桃源境界。

而县溪,又宛如一条灵动的银练,蜿蜒迤逦,纤楚多姿,传递着布袋启漂,廊桥堰遇,福星常照,鱼米稻香等富有想象的连山堰情二十美景。

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末时期入秋后的一天,台风夹着暴雨,溪水迅涨,不知何因何故,不知姓甚名谁,有个小孩趴在一块木板上,于此始漂。一路顺流而下,至县城边长汀村洪郎潭处,被村民张重天捞起并被张氏夫妇收养,取名起此,即起于此处。

从此,这个圆头大耳、目光炯炯名叫起此的小孩成了中国第一神漂,而大堰也名符其实成了中国第一神漂镇。

有志可寻,奉化岳林禅寺至少迁了三次,从县江西边而县江东边再至今天的县城东北角。

长汀村离岳林寺不远,张氏夫妇礼佛甚虔。而起此自幼聪明,读书劳作,无师自通,自称长汀子。长期的耳闻目睹的熏陶,晨钟暮鼓的浸染,少年起此慧根早生,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岳林禅寺多了位名叫契此的和尚。

契此和尚博览经文,见多识广。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是难得的禅僧。他云游各处,传经弘法,习惯左肩荷布袋,右手捏佛珠。并作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又偈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慢慢地,人们忘记了“契此”法号,把布袋不离身的他叫作“布袋和尚”。

雪窦寺是十方丛林,也是布袋和尚弘法之地,向往之处。布袋和尚的弘法与众不同,他主张变苦修苦行为不经意间陶醉在蓝天、白云、自然山水之间的修行,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受者日众。

在奉化,还有布袋和尚围海造田的遗迹。为解决岳林寺僧众吃饭的问题,布袋和尚主动担膺任岳林庄的庄主,带领民众与僧人围海造田。同时言传身教,引导村民尤其是北方新移民种植水稻。曰: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的秧,每行六株,直横成线成行。沧海变成桑田,滩涂泥潭成为鱼米之乡,既解决了北方因战乱逃难民众生计问题,也增加了寺里收入。今天的奉化区裘村镇庄下村就是岳林庄下先民围海造田形成的村庄。

布袋和尚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民间围海造田第一人。

在宁波奉化各地,关于布袋和尚传奇人生、造福为民、机智教化、趣闻轶事一类的传说还有许多,如今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与传承。

公元917年三月初三凌晨,布袋和尚坐在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圆寂。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至此,人们才知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圆寂后,葬于城内中塔寺。

公元1098年,宋哲宗敕封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意定期感应众生。

佛教的一个基本价值判断,认为人生是苦的,所谓无边的滚滚业障,无尽的烦恼苦厄。布袋和尚生活的年代,佛教传入中国已近千年。在唐中叶以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大兴。禅宗主张口传身教,不立文字。而作为禅僧的布袋和尚却是一个欢喜和尚,是中国信众信奉的欢喜菩萨、欢喜佛,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菩萨、佛的形象。

禅师均是看似疯癫而又洒脱不羁的吗?

唐末五代后梁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生灵涂炭,黑白颠倒。看似布袋疯癫,实则是社会疯癫,当众人都说一个人疯癫时,那一定是疯癫了。除了偈语,无以表达对社会的感受。因此,布袋和尚的笑容及欢喜殊属珍贵,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这种人性中的至善至真至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民众的美好追求。布袋和尚也是人间佛教的早期践行者。

布袋和尚形象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是儒释道三家相融相生的表现。布袋弥勒天庭饱满,代表智慧无量;长耳下垂表示富贵福禄;袒胸露腹显示真诚与包容;笑呵呵的脸蛋,是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体现;左手提些乾坤布袋,表示儒家所提倡的修齐治平,积极入世济世的理念,要我们能提得起;右手拿着佛珠放在腿上表示不离当下,告诉我们要放得下;抬起的右腿表示要把握当下,才最现实和富有希望。看得透,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有担当,用之于己能消除无明烦恼,施之于人则能服务社会。如此,布袋和尚在笑呵呵中告诉了人们呵呵笑的缘由。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和尚的传说或有后人添加的杜撰成分,但一直流传于奉化一带。

布袋和尚就这样走入了中国人的心里,布袋弥勒也取代天冠弥勒成为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弥勒形象。

布袋和尚形似愚拙,实则聪慧。布袋和尚的笑,是透过世事迷雾,贯穿心性的自然之笑。这个快乐的奉化人、快乐的中国人以其智慧展示了欢喜、包容、自在、慈悲的人文精神,人们因弥勒文化而欢喜。

弥勒文化博大精深,人人观之,皆有不同感悟。在当下,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参悟弥勒文化,弥勒文化又可带来怎样真实不虚的心悟呢?

我们登山,体会山的巍峨与厚重;我们跨海,体验海的博大与壮阔;我们望星,体悟星空的深邃与天际的辽阔。据说在太空,亲眼目睹过地球及其他星球运转的宇航员都会被壮丽奇异而又井然有序的广袤场面所震撼。回来后,远离一些颠倒想法,走向敬畏与虔诚。在亿万年的宇宙长河中,对于须臾即逝的芸芸众生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包容与自在,有多少宽宏大度、乐观向上的文化因子呢?

参谒布袋弥勒,可以带回三样东西:

把智慧带回去。这个智慧是宇宙万物的大道,又是人类共通的至理。宇宙之道是天理,不善不恶,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影响,却始终如一。人类共通至理包含欢喜、包容、慈悲等认同,明了失去中的所得,懂得放下中的拥有,它不是小聪明、小计谋,而是大智慧、至高境界,與天地人类同生共往。

把欢喜带回去。这个欢喜不仅仅是笑容,内心的自然流露,是至诚,率性的认同;还是众生平等、和谐和乐的展现。欢喜的笑容绝不是傻笑,而是笑看一切,笑容万事,天地、万物同我,会心善意的笑。

把自信带回去。这个自信是充满阳光充满微笑的自信,是完全源于自我内心的自信,不自负、不自卑,热情洋溢,笑待四方。同时,又是充满希望的自信,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希冀与期望,给人以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葛洪弥勒布袋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放下布袋
放下布袋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站不起来的布袋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