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2020-09-21黄燕芬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内驱力数学实验

黄燕芬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笔者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这一课题。

【关键词】 内驱力;问题情境;认知冲突;数学实验

一、以“故事”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得到驱动的。教者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概率的简单性质(2)——求独立事件的概率”。

课件一:视频播放故事《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诸葛亮》——一天,臭皮匠团队的老大跟诸葛亮打赌。诸葛亮说:“依我以往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臭皮匠老二说:“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只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们无缘了……”臭皮匠老大说:“别急。常言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来。我就不信,合咱三人之力,攻不下这个擂台!”比赛规则如下:诸葛亮VS臭皮匠团队,团队成员必须每人独立完成问题,团队中有一人获胜,即为团队获胜。他们把老三歪理叫到现场,老三一听就说:“当然是我们仨赢啦!假如记事件A,老大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P(A)=0.5;事件B,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P(B)=0.45;而我老三记作事件C,解出问题的概率P(C)=0.4;事件D,诸葛亮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P(D)=0.8。那么三人中有一人解出的可能性P(A+B+C)=P(A)+P(B)+P(C)=0.5+0.45+0.4=1.35>P(D)=0.8。所以,合三个臭皮匠之力就能胜于诸葛亮。”

课件二:你认同歪理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给出理由)

课件三:复习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课件四:采用比较法给出独立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课件五:(回到引例)学生分析歪理错误的理由,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解略)

问:假如老三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P(C)=0.25,又怎样?(解略)

用故事贯穿课堂,将有趣的情境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产生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问题”激“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二进制的应用”时,设计如下:

师:告诉我下列哪组数字中有你的生日,哪组没有,我就能说出你的生日,你信吗?(老师将五组数字投影并请几位学生回答)学生听到老师的答案既兴奋又疑惑。接着,老师又问: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老师解释如何运用二进制猜生日)

同学们带着问题探究新知,老师“搭桥”,学生“过桥”,这正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

三、以“冲突”激“悟”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会以原有的认知結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但当新认知和原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时,就必须打破原认知结构,通过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如“函数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就学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而高中将函数定义为: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y=f(x),x∈A。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冲突”碰撞,使学生明白前者重在“变量的关系”,而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打破原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最终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标。

四、以“生活”激“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如在讲到双曲线时,教者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所见到的双曲线,小到花瓶,大到冷却塔、北京摩天大楼、巴西利亚大教堂,甚至罗兰C导航系统原理,再运用拉链演示双曲线的轨迹,从而得到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五、以“实验”激“思”

在“做中学”。在课堂上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亲历新知的架构过程,帮助学生厘清来龙去脉,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在讲到正弦函数y=Asin(x+)时,笔者借助视频演示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的物理实验,截取弹簧振子振动的轨迹,演示函数y=sinx的图像,观察图像上下与左右伸缩变化与弹簧振子的轨迹是否重合;学生用Geogebra软件分别作出函数y=sinx→y=sin2x→y=sin(2x+)→y=2sin(2x+)以及y=sinx→y=sin(x+)→y=sin(2x+)→y=2sin(2x+)的图像,观察它们轨迹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归纳正弦函数的性质和作图方法,搞清A、、和周期T的意义,并告知A(振幅)、(角频率)、(初相)和x+(相位)分别代表的真正含义;课堂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写实验报告。

将数学实验与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既锻炼了学生数学实践和数学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数学实验”赋予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索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萍.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127-128.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内驱力数学实验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