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价值

2020-09-21李炜潘丽霞

医疗装备 2020年15期
关键词:造瘘血流量动静脉

李炜,潘丽霞

1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6);2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0)

血液透析是现阶段用于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替代疗法,临床对于该疗法的要求在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应用可靠性,因此,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选用一种良好的透析通路非常必要。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为超声引导下动静脉造瘘术,即在超声辅助下将患者前臂或上臂动脉和静脉吻合后行血液透析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势,同时可提高动静脉造瘘成功率[1-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医院行血液透析的80例尿毒症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35~68岁,平均(50.38±2.84)岁;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高血压肾病22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可耐受动静脉造瘘及血液透析治疗;自愿参加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肾脏疾病的患者;依从性差,无法行动静脉造瘘的患者;存在血液透析禁忌证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保持仰卧位,上肢呈外展状,与躯干呈60°,垫高腕部;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5~12 MHz,检查过程中将聚焦点调至感兴趣区域,首先在超声引导下观察动脉及静脉情况,从锁骨下动脉远端开始检查桡动脉、尺动脉及腋动脉,观察动脉血管是否通畅、血管走向及血管壁是否存在斑块,同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观察动脉血流充盈状况,另对前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头静脉等进行观察,重点观察静脉管腔是否存在异常回声、血流通畅与否及静脉内径大小;动静脉造瘘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观察吻合口、静脉侧及动脉侧主干血管,选用二维超声观察吻合口管腔处是否存在扩张或狭窄、血管壁是否增厚、是否存在血栓及异常回声等,然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动力学情况及血流频谱是否存在异常。

1.3 临床评价

观察动静脉造瘘成功情况,比较造瘘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流状况及血管内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静脉造瘘成功率

80例患者行动静脉造瘘均成功,包含18例高血流量患者,20例低血流量患者,42例正常血流量患者。

2.2 血流状况及血管内径

造瘘术后4周,动静脉血管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均大于造瘘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0例患者造瘘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流状况及血管内径比较(±s)

表1 80例患者造瘘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流状况及血管内径比较(±s)

血管内径(mm)造瘘术后2 周 562.18±103.85 54.68±9.92 3.21±0.54造瘘术后4 周 784.69±167.05 64.73±12.19 4.69±0.80 t 10.118 5.720 13.715 P 0.000 0.000 0.000时间 血流量(ml/min)血流速度(cm/s)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该病患者的重要方式,但透析过程中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血管瘘是现阶段临床上为长期需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的主要血管通路,可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尿毒症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在反复穿刺下导致血管狭窄,且人工动静脉瘘会诱发血栓、静脉瘤扩张等并发症,造成血流量下降,血液透析无法顺利进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因此,于术前选择恰当的血管、术后监测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变化等,对保证血液透析安全有效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及术后血流量监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超声引导下,可清晰地观察血管中是否存在斑块、管壁是否光滑、血管走向是否出现异常,同时可监测血流相关参数及血管内径,从而选择最佳的血管行动静脉造瘘,并显示动静脉内瘘功能及确定吻合部位;于造瘘成功后再次行超声监测,可观察血管腔内血流状况及血流速度,有助于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血液透析效果[5]。本研究结果表明,动静脉造瘘术后患者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均处于合理范围。若血流量过大,易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若血流量过小,则会造成回心血量不足,出现心肌缺血等症状,因此,在超声监测下可有效保证患者各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利于保障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身心健康。此外,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中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高、无创性等特点,可提高透析治疗效果。郑琳娜等[6]认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且主张采用自身动静脉建立的内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将超声应用于动静脉造瘘术中有助于及时掌握造瘘情况,同时评估机体血流量变化,对动静脉瘘结构功能的改变起到较好的监测作用,有助于及时掌握血流量的变化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共41例动静脉内瘘通畅,造瘘成功率为66.13%;术后2周血流量为(584.21±223.92)ml/min、血管内径为(0.28±0.05)cm,术后4周血流量为(827.65±320.88)ml/min、血管内径为(0.32±0.07)cm,提示术后血流量与血管内径等指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综上所述,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术前可评估血管状况,为选择最佳的血管提供参考,术后可及时发现血流变化,对预防早期并发症及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造瘘血流量动静脉
肠扭转大肠破裂近端大肠造瘘与远端大肠造瘘效果对比
循证护理对结肠癌造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幸福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抖腿是健康行为
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临床研究
宫颈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
栓塞治疗肝动静脉瘘伴门静脉假性静脉瘤形成1例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