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对急救时间、并发症率的影响
2020-09-21黄晓铃
黄晓铃 陆 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 宁德3521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心血管系统常见、高发性疾病,由冠状动脉血管阻塞而引发,致使机体供血、供氧明显减少,从而诱发心肌坏死。通常发病急且病情危重,近年来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故早期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至关重要,旨在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提升预后[1]。为进一步体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干预的临床价值,此研究特择我院37 例患者展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我院急诊科2019 年1-7 月接受的18 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9 例男、9 例女,年龄区间45.5-78 岁,均值(61.75±13.2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h,均值(1.25±0.23)h。于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19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9 例):10 例男、9 例女,年龄区间45.5-78.5 岁,均值(62.56±13.4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5h,均值(1.55±0.45)h。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
纳入标准:(1)37 例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其他器质性病变;(2)合并存在严重内分泌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4)恶性肿瘤;(5)精神疾病[2]。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急救:接到120 急救中心电话后严格按照我院工作制度流程展开工作,达到现场后强化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
1.2.2 观察组 院前急救流程管理法:(1)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后,立即与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必须在短时间内询问清楚患者发病诱因、既往病史以及患者具体症状;通过电话对家属进行指导,指导其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口鼻腔分泌物造成窒息。医护人员确保在30min 内到达现场,随即开展诊断和检查,根据患者实际症状为题开展相应的救治和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2)给予患者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有效改善缺氧状态;给予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并进行心电持续监护,将供氧量调整为4-6L/min 实施呼吸支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在搬运患者至救护车时,必须平稳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路途中联系急诊室,相关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建静脉通道两条,分别给予抗心律失常药、镇痛药等药物,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
(3)完成上述操作后以最快的时间转运患者并送往医院。转运途中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保持,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到达急诊室后向接诊人员说明患者病情,配合医生开展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急救各指标用时情况[3];观察并发症(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观察满意度;单项分值0-10 分,评分高、满意度高[4];
1.4 统计学
此研究软件:SPSS22.0 版本,变量资料(连续性)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区间:产生数据差异显著,并且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2.1 两组急救各指标用时相较
就急救各指标用时相较,观察组用时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
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5.2%vs33.3%)(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相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各指标得分较高(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用时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用时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19 18院前急救(min)30.22±0.45 35.22±1.52 13.7271<0.05球囊扩张抢救(min)42.23±1.23 50.96±2.55 13.3775<0.05急诊抢救(min)22.36±2.15 36.59±5.45 10.5538<0.05住院时间(d)6.56±1.25 8.59±2.66 2.9971<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19 18抢救措施8.20±1.17 7.14±0.68 3.3442<0.05医疗环境8.45±1.01 7.12±0.33 5.3208<0.05服务态度8.22±0.68 7.14±0.52 5.4042<0.05护理技能9.10±0.12 8.12±0.22 16.9457<0.05
3 讨 论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病势险、预后差、死亡风险高等特点,因此该病已成为实施院前急救的常见、主要病种。经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急性病变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根本病因,病变引发缺血、缺氧,致使心血管组织血供减少或中断,从而诱发心肌坏死。近年来,在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精神压力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因此该病的防治和救治,已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院前急救护理中流程管理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临床以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多以急诊常规护理模式为主,护理措施的实施,完全是以护理人员经验为根据,从而在此基础上遵医嘱开展护理措施;如此一来,导致护理措施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无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且护理模式属于被动式护理,极易导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导致急救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护理领域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模式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6];与常规措施相较,该模式更具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及针对性,其中的流程管理措施,更是优化了护理流程,从而争分夺秒的堆患者开展诊治。通过准确评估病情、安全转运、静脉补液、吸氧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有效控制患者症状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将其快速转运至医院接受治疗,从而缩短急救时间并提高抢救成功率。
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院前急救、球囊扩张抢救、急诊抢救等急救各指标用时较短;且经抢救后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2%;与对照组相较(P<0.05)。所得结论和刘知江[7]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统一,均证实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干预,建议此采纳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并着重应用流程管理法,效果显著且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