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0-09-17张华莲梁鸯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老农青山课外

张华莲 梁鸯鸯

【教学目标】

1.以学习单为学习支架,积累“青山”诗句,概览文本大意,了解作者信息,进一步养成预习自学能力。

2.以“最感人的镜头”为凭借,用个体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品悟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3.学习抓“关键问题”“关键句”的阅读策略,体会重点句的含义,体会题目“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自读自悟能力:以“最感人的镜头”为凭借,品悟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2.提升理解思维能力:体会题目“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习单预习支架,梳理文本信息

1.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的预

习部分。

①看到题目《青山不老》,你会想到哪些与“青山”有关的词语、诗句、俗语?

词语:

诗句:

俗语:

②课外搜集本文作者介绍。

③默读“阅读提示”,用“      ”画出“阅读提示”中要求你思考的问题,请利用这两个问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批改后整理,呈现在课件中。

(2)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从古到今,中国人在“青山”中寄托着特殊的情感,那么课题中的“青山不老”与诗句中的一样吗?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2.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出示课文“阅读提示”,提炼关键问题:老人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呈现三名学生在学习单上的概括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3)小结方法:抓住关键问题,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单设计勾连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学习活动,三位一体,试图建构“点—面—立体”的学习过程。课始,学习单的预习部分“预学寓练”,让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教学的出发点。如,通过批改整理学生关于“青山”诗词俗语的积累,引发学生发现“青山”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象,从而引发质疑,课题中的“青山”又有什么深刻含义?又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学习单上的概括练习首先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选择三个典型概括,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直观地从中领悟到梳理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利用学习单之表格支架,自主学习感悟形象

1. 创设阅读情境:我们都看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影片中講了七个小故事。如果,现在让你作为导演,拍摄第八个故事《青山不老》,你会选择哪一个镜头重点展现老人的事迹呢?请在文章里画出相关的句子,细细品读,并用“(     )的老人”命名,填写在表格中。

2.自主阅读:个体学习3分

钟,画出相关句子,填写表格。

3.小组学习:交流讨论2分

钟,填写“镜头”及“(      )的老人”词卡,贴到黑板上。

4.全体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词

卡,进行分类梳理。

预设:

(1)镜头一:恶劣的晋西北环境。

(2)镜头二:生活清苦的老人;老人的日常生活;组织多位老汉种树;老人亲友去世还在种树;不跟女儿去享清福。

(3)镜头三:老人绿化山沟;老人谈山上的树。

5.小组具体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小组交流或补充,体会老人不畏艰险、勇敢、坚持不懈的品质。

链接视频资料,感受晋西北恶劣的自然

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小组交流或补充,体会老人勤劳、简朴、艰辛、清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生活,是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种树的一份可贵的坚守。

(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小组交流或补充,见证老人15年绿化家园创造的奇迹。

引导学生关注品读三个数据背后蕴含的情感深意。

6.小结板书,进一步提升感悟。

【设计意图:在略读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拥有独立阅读、自读自悟的空间与时间。利用拍摄《我和我的祖国》第八个故事,创设阅读话题情境,引导学生聚焦老人的言行,发掘老人可贵的精神品质,为后面提炼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做铺垫。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在“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引导掌握略读技能,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最终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

三、利用学习单的课外链接支架,自悟含义提升能力

1. 出示篇章页,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提炼文章主要观点。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自主阅读,尝试提炼。

(2)小组讨论,碰撞思维。

(3)小组汇报,准确提炼。

3. 自主阅读学习单链接的原作,进一步论证作者观点。(出示)

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了。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这是原作,请你与课本上的第6、7自然段对照,有什么发现?

4. 小结升华,理解课题“青山不老”深刻

含义。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在研读时,从老人那一个个感人镜头中,学生观其行,听其言,悟其心,已经为“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打下了基础。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观点简明扼要,但是理解起来有点生涩。利用学习单中的课外链接,学生会发现,原作中通过四个例子更生动、更饱满地揭示了作者的观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是这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这东西是什么呢?相信学生在心里有了判断的同时,对文章主要观点的领会也水到渠成了。】

【评析】

基于略读课课型和学生学情,本课教学设计聚焦“策略”二字。张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精准设计学习单,试图巧妙联通“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学习活动,加强阅读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活动,课中进行学习交流,提升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一、搭建学习单支架,落实“提取关键信息”策略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不容忽视。如何发挥学生主体能力,进行高效的阅读活动,是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课尝试设计学习单支架,构建生本课堂,多角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学习单的预习支架着重引导学生落实“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1.课外提取关于“青山”的诗句、俗语,链接相关信息;2.课外提取关于作者梁衡的相关信息;3.根据课文“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利用提炼关键问题“老人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的方法,提取文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二、巧设探究情境,渗透“反思评价文本”策略

基于全班学生看过《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张老师巧设探究情境:如果,现在让你作为导演拍摄第八个故事《青山不老》,你会选择哪一个镜头重点展现老人的事迹呢?学生们在文章里画相关句子,细细品读,并在“(         )的老人”命名的过程中,经历了“反思评价文本”的过程。这个与恶劣环境做斗争,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的山野老农的形象,在“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点拨小结”中,逐步清晰立体起来。反思评价文本策略,促进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精准课外链接,提升“把握文章主题”策略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对老农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读和体悟的基础上,这个难点应该说已经解决百分之五十了。如何突破剩余的难点?利用链接原作语段,进一步领会作家梁衡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学生通过阅读链接内容就会发现,老农和周恩来、华罗庚一样伟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把荒漠变成绿洲的奇迹,老农绿化家园、坚持不懈、顽强斗争、为民造福的精神像青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万古长青。学习单中的课外链接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准确到位。教师利用“把握文章主题”策略,促进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老农青山课外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招聘教师
踢馆
老农答记者
青山的起伏
老农答记者问
憨厚的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