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本语文”的实践与探索

2020-09-17梁鸯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本文本素养

梁鸯鸯

一、明析“学本语文”的核心与基本内涵

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广义的,语文是高位的,语文是前瞻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处在个体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发育迅速,求知欲望强烈。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呢?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和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激发学生强烈的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逐步实现从感性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习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开始了“学本语文”的实践与探索。

“学”即学生、学习、学力,“本”即本体、本色、文本。“学本语文”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顺应学生天性、适合学生生长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本语文”的基本内涵,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以童趣为翼,为学习力而教,融知识构建、思维对话、能力达成与精神锻造为一体,指向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在教学实施上坚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本,以学习活动设计为突破点,注重学习起点把握,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评价上坚持以评学为本,从学生的参与兴趣、交往情趣、思维理趣和核心素养形成状态四方面进行评价。

二、构建“学本语文”课堂的三大维度

构建“学本语文”课堂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要遵循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二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遵循语文要素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三要凸显“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儿童精神即童心,追求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童心、童趣,彰显教材的情趣和理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

(一)基于儿童,让语文学习有意思

儿童是快乐的天使,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对于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关注周围新、奇、异、特的事物或活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是形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同时,他们的学习意向受兴趣驱使,同时也受情感左右。因此,教师只有基于儿童,真切解读童心,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点,搭建起儿童与教材、与语文学习的连接点,才能让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

1.制订学生适宜的学习目标。

维果茨基指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所学习的目标是学生未知且又可能达到的内容时,学生才有兴趣去主动。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童心,因学设教,教学时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认知冲突,引发“可教学时刻”,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挑战、有意思。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语文的学习,将会步入一个欢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丽和求知相伴,纯真与获得同行,它带着学生徜徉在充满快乐的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拿到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3.设计学生新奇的学习活动。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类对新奇的事物,在审美上,有一种陌生化的幻觉美。”学习活动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载体。教学时,教师要设计新奇的学习活动,叩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唤起学生喜出望外的新奇之感。这样,学生便会调动起所有的热情去“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内涵。这样,学习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内驱动力。

(二)基于教材,让语文学习有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指学生能够对正在经历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的价值判断和意义领悟。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必然能够引发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能够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充分解读课标和教材,才能真正构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内容,让语文学习有意义。

1.扣语文要素,明晰“学什么”。

语文要素包括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以及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统编本教材是以单元一体化的方式编排的,其语文要素体现在篇章页、文中小泡泡、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处。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的是一组故事。通过研读篇章页,我们可以发现其语文要素是复述故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每一篇课文教学中侧重点又略有不同。(如表1)

表1

细细梳理,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复述故事。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了解复述的概念。(2)初步掌握用表格、示意图等方法,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3)能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主要内容,并按顺序复述故事。(4)愿意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方法自主复述故事。

2.抓助学系统,明晰“怎么学”。

统编本教材除了课文系统、名著阅读、活动探究、写作系统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助学系统,它包括课后习题、学习提示、课文中的批注、教材中的小泡泡、小贴士等。这些助学系统往往提示了阅读思维的方式,提供了阅读策略的方法,会让教师和学生明晰语文“怎么学”的路径。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雨点儿》,课后习题的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习题明确指出“分角色朗读”既是本课学习的内容,又是本课学习的路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分角色朗读”这一角度切入,设计“一读对话,分清角色—二读对话,画出语言—三演对话,分角色读好”这样的教学环节。

(三)基于素养,让语文学习有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語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标准中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学本语文”的角度来看,基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蕴。

1.在语言实践中建构与运用语言。

吴忠豪教授说,小学生学习母语,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阅读中学阅读,在写作中学写作,在实践中积累读写经验。当他在实践中碰到障碍、遇到瓶颈时,适当地去指导些规律,教他一些方法,这样的指导会更加有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背诵、读书实践和表达实践,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2.在思维体操中发展与提升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萌芽阶段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情境的学习活动,让思维可视化,让知识以结构的方式呈现,让高阶问题助推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和追问中锤炼思维。

3. 在听说读写中启蒙与提升审美。

首先,教师自己要努力成为美的化身,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语文基本功,在课堂上要努力呈现自己的板书美、诵读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其次,教师还要努力成为美的使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文本的图画美、意境美、意趣美、手法美、语言美,做课堂教学美的发现者、设计者、引领者、示范者。

4.在阅读活动中传承与理解文化。

统编本教材中的文化主要包括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文化的磁场,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识字学词中注入文化因子、阅读学文时链接文化内涵、交流合作中践行文化理念。

三、优化“学本语文”课堂的学习设计

(一)基于学情,始于真

“学本语文”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做学习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学生会发生错误的是什么?学生容易忽略的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将会成为学情的基点,从而成为设计的起点。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一课的教学,如果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是理解难懂的句子的路径不够明晰,那么设计时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一句作为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突破口,就会更加有效了。

(二)緊扣目标,凸显实

“学本语文”倡导的是一课一得。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段要求、单元语文要素、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为了要有活动而进行活动设计,而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每一节课控制学习活动的数量,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贯穿始终。一般来说,一节课紧紧扣住学习目标设置1~2个学习活动,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坚持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三者一致。

(三)寻找支架,彰显趣

学习支架是“学本语文”课堂能否顺利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要落实语文要素,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势必需要学习支架。这里的支架包括言语支架、问题支架、情境支架和工具支架。其中,工具支架的运用可以让学习活动趣味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趣和理趣。比如,生字新词卡片、微课、资料袋之类的信息工具可以让学习的资源多元化;预学单、小组合作学习单、微视频等沟通工具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方式更加有情趣;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思维工具会让学习过程充满理趣;学习评价表等评价工具则能实现教、学、评一致,让学习充满智趣。

(四)过程舒展,有层次

“学本语文”课堂除了关注真实的学习起点、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趣的学习支架外,还必须注意学习过程的舒展和层次性。语文学习遵循学习规律,对于字词句的学习都要经历“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没有巩固就不要进入下一个运用的环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灾难”这个词,可以先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灾难”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联系上下文理解,在语境中学习,进而再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泛滥”等词语。这样的过程就显得有层次、有梯度。当然,要让学习过程舒展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教学从点状走向块状。

语文教学最忌讳点状突破的“散打”状态,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以块状形式出现,以教学块的方式串联起所要教学的点,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珍珠。比如,《黄山奇石》教学“奇”板块,教师不能逐一对句子进行肢解,而是在主问题“奇在哪儿?”的串联下,以块状的形式,将“样子奇”“想象奇”“位置奇”等散落在文本中的点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达到内化积累的作用。

2.要让教学从平移式走向递进式。

语文学习如果流于表面的语言感悟,缺少丰腴的教学之象,则体悟不到文本深刻意蕴。如何对文本的深刻内涵进行挖掘,体现学生阅读的层次性,凸显立体纵深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让学生初步通过字面感受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象”;再通过解读、想象,形成一种特定的“情境”或“意境”;最后透过“意象”和“意境”感悟文本所要传递的“意蕴”。这样有剥笋似的层层深入,才能走出苍白、空洞的说教或感悟,才能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文本纵深处。如一位教师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采取了如下步骤:(1)理解“孤帆”的字面意思。(2)思考:为什么说是“孤帆”?江南三月的长江定是千帆竞渡,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艘小船?(3)感受诗人对朋友的留恋和不舍——过尽千帆皆不见,眼中只有孟浩然。(4)再品“孤”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孤单、伤感。(5)想象画面,回忆曾经相聚的快乐,从而感受作者的离愁别绪。学习古诗,不是肢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而是感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韵。这样层层深入品读语言,学生的精神世界被打开,诗的意韵浓郁。

3.教学要从扇形走向球形。

任何文本都有要表达的中心,就如球形总有球心。教学中如果抓住它的“球心”,并使它向“球面”,即整个语段或整篇课文辐射,学习过程将会非常舒展。如笔者执教《祖父的园子》中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一样。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语段:(1)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排比,体会自由自在的情感;(2)移情体验,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感受在祖父的园子里“我”的自由快乐,感受祖父对“我”的爱;(3)关注七个“愿意”,体会自由的程度;(4)补充资料,与萧红的真实童年形成反差,再一次体会萧红对自由的渴望,对童年的回望;(5)写话训练,模仿排比句式写一写园子里的其他事物,再由此回归文本中心,再次感受文字传情的魅力。

“学本语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紧扣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从碎片化的学习走向整体性的学习、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习得相应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学本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