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花》满天下

2020-09-17马晶

山花 2020年9期
关键词:山花文学

时间飞快,我认识《山花》已经几十年了。1980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一身粗布衣,一双解放鞋,双脚刚刚跨进湘西筲箕湾乡中学的大门。学校在一个山坳上,油茶树漫山遍野,一年四季,山花不败,油茶飘香。

自然环境很好,生活条件很差,是那个时代的标签。我跟所有同龄人一样,面无血色,身无分文。语文老师谢有成曾经教过我父亲,是我们两代人的恩师。他重视古汉语教学,语文书总是倒着教,因为前面是白话文,后面是文言文。在谢有成老师的动员下,我从伙食费里抠出几块钱,订了一份《山花》文学杂志。从交了订阅费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想《山花》长什么样,是否会出现语文课中那些熟悉的名字。学生自费订阅文学杂志,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几十年过去,再见《山花》除了亲切还是亲切,仿佛多年不见的朋友,没有面目全非的感觉,也没有时过境迁的陌生。

沈从文说,“红薯在贵州乡下人当饭,在别的什么地方,城里人有时却当菜。”也许现在的人没办法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生活的拮据。我们的中学时代尚挣扎在温饱线以下,端着饭碗去学生食堂经常是有饭无菜。同学在食堂土灶前扒出一些炭火,把搪瓷饭盆架上去,放进干红辣椒炒焦,加盐和水煮开,打来米饭直接倒进辣椒水里,一边打喷嚏一边吃饭。当时学校没有图书馆,谢有成老师却要求大家多读课外书,每人必须订一份报纸或者杂志。我自费订阅《山花》,是因为喜欢这个刊名,想象它就是学校周围那一片油茶园,春天开满了白色的花。想象贵州和湖南距离不远,都是山里人,都喜欢吃辣椒,我认定《山花》一定适合我的口味。当时学校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汽灯像一只巨大的马灯,在教室里呼呼作响。记得某天下晚自习的时候,谢有成老师要几个同学抱来了几捆书,进门就喊“新书来了,大家有书看了。”那晚,同学们像过年一样高兴。

还记得《山花》1980年第2期,黄色的封面,头条是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敌营十八年》,题图是上海外滩,一位英俊的军人颇有几分忧郁地望着远方,图下方是敌军摩托车紧急出动,在马路上全速前进。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影文学剧本。反特,国民党,枪战,潜伏者,这些都是最能吸引人的元素。剧本作者是唐佩琳,开头大致是这样写道:春申江畔,高楼林立。一辆道奇牌小轿车,从沿江大道驶进繁华的燕京路。那是1948年6月3日,肩戴国民党少校军衔的唐华正在看报纸,这时囚车的警笛声传来,一辆“飞驰堡垒”奔驰而过,一群匪兵跳下汽车,冲进一幢楼房,盆花从窗台摔落,楼上传来数声枪响……这个剧本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同学订阅的报刊互相交换,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山花》,等到还我的时候封面都磨破了。叶辛的《蹉跎岁月》,何士光的《乡场上》都是在那个时期读到的。《山花》上的文学作品,增长了我阅读的兴趣,让我吸取到文学的营养,人生追求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暑假里,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路过一个会议室,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枪战异常激烈,引来众人围观。我驻足观看,正是《敌营十八年》,熟悉的剧情,立即勾起我美好的回忆。在响亮的主题曲中,我伫立电视机前,沉浸在往事之中,曾经省吃俭用订阅《山花》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电视放完了,管理员要关机锁门了,我还有些依依不舍。走出会议室,耳畔一直回响着剧中的歌声:啊战友,你乔装改扮深入敌后去战斗;啊战友,你机智灵活神出鬼没去战斗。啊……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当年,这部剧这首歌给了我美好的人生憧憬。彼时,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我父亲在沉冤十八年之后得到了平反。十八年,真是一个巧合啊!唐华潜伏敌营斗智斗勇十八年,我父亲受迫害农村生活十八年。可以说,我对剧中的“曙光在前头”有刻骨铭心的理解。那时,仿佛在一夜之间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的明天也一定是曙光在前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播出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山花》也迎来了创刊七十周年纪念。如今,我早已离开了沅陵那个遥远的山乡,身居北京复兴门外一隅,没想到电视居然成了我一生的职业。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新闻出版和影视制作有比较多的接触。1981年,我国第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短短三十年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每年电视剧产量都在一万集以上,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1980年《山花》刊发电影文学剧本《敌营十八年》,到1981年中央电视台导演王扶林将其搬上荧屏,中国电视剧生产走过了春华秋实。《潜伏》《无悔追踪》《伪装者》等一大批优秀谍战剧引领时代审美,讴歌深入敌后的共产党人,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歌颂以生赴死的精神。2019年12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95部、3621集。关注火热生活,倡导现实主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鲜明导向。三十多年前,《山花》首发《敌营十八年》,对于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新时期,也推动中国电视连续剧播映进入了新阶段。我想,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凝聚了几代《山花》人的追求與奉献,折射出当代文学事业的光荣与梦想。在边远的云贵高原,走过了七十年风雨的《山花》,痴心不改,容颜不老,不仅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办刊风格,还采用中英文双语目录,在期刊方阵中独树一帜。这得益于《山花》编辑始终无悔的艺术追求,也得益于李寂荡主编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初心一片。《山花》正在打造新时代文学期刊的制高点,正在成为纯文学阵地坚定的护卫者,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坚守,值得我们心存敬意。

值此《山花》创刊七十周年之际,祝愿《山花》漫山遍野,花开天下。

作者简介:

马晶,湖南沅陵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曾在《人民文学》《湖南文学》《长江丛刊》《散文百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百余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学习强国》《求是网》等转载。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不愿轻易说分手》等文学作品集。

猜你喜欢

山花文学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山花红如火
我们需要文学
山花子
待到山花烂漫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圣洁的山花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秋天东山花烂漫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