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画家陈叔起及其《潇湘秋意图》
2020-09-17胡雄健
胡雄健
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位画家在给宣德皇后画像,这位宫廷画家应该就是为宣宗“独见爱重,恒侍燕闲”的首席艺术顾问谢庭循。谢庭循(1377-1452)的老师是明初流寓温州的文人画家陈叔起,其存世的唯一作品就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潇湘秋意图》,长达4.4米,卷首是乾隆帝题字“潇湘秋意”,卷尾是陈叔起挚友黄性长跋《题潇湘秋意图后》。在远山缥缈、近水浩渺、烟雨空濛、淡雅婉约的画面背后,有着令人唏嘘的传奇经历。
● 陈叔起与温州黄、谢两家的友情
陈叔起,也作陈尗起(1342—1406),福州三山人,元末明初文人画家,客居温州瑞安,故嘉靖《瑞安县志》有载:“陈叔起,善丹青,作亭台、山水、花果禽鸟,神妙逼真,所施彩绚,历久不变,名公耳卿,见而悦之,多所歌咏,人以为王维、顾恺之莫之过云。”明人徐必亦道:“陈叔起山水清佳,亦善画。”清人《书画史》记其“山水、杂画、人物皆能”。其山水以师荆关的北宗见长,亦兼董巨南方林泉之神韵,画风清雅,能够随意所适,且无不妙绝。
陈叔起是元末士大夫、文人画家张舜咨的高足。张舜咨,字师夔,杭州人,善画山水,兼工书法,亦精诗文,曾任漳州路龙溪、兴化路甫田長尹。绘画作品有《楚云湘水图》《关山行旅图》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张舜咨与雪界翁合作的《鹰桧图》。
“三山陈公叔起,博识善谈,尤长于绘事”(黄性)、“洪武初有盛名两浙,清介凛然,不苟接人”(杨士奇)。陈叔起与大学士、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黄淮的父亲黄性(1339—1431,字思恭,号静庵居士)因诗画结缘,相知相交“二十余年,情好莫逆往来,过访留连竟日而后去”。陈同黄性的温州世交诗友、谢灵运后裔谢时中也很稔熟,并特喜欢其十多岁的儿子谢庭循,遂收之为徒,倾心教其作画,进步神速,“驰名于时”,永乐三年(1405)征辟入京成为宫廷画家。与谢庭循“少小相与聚处游乐”的黄淮更是从小就目睹陈叔起作画,“少小曾陪老画师,惯看墨汁洒淋漓。客边展卷心如醉,落月山窗起梦思(《题陈叔起画为陈宪章赋》)。陈宪章,明代会稽花鸟画家,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等。
● 文人达官笔下的诗画陈叔起
陈叔起存世作品极少,但与南方的文人达官多有诗歌酬唱,从中可管窥其艺术创作和绘画风格。元至正间举人凌云翰,杭州人,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洪武初授成都府学教授,曾作《陈叔起松石图为峨嵋山人张原题》:“谁将青李来禽帖,写作苍松怪石图。大厦他年要梁栋,长竿此日拂珊瑚。辞存飞白看来好,直计兼金买得无。何处曾经照颜色,峨嵋山馆月轮孤。”据诗意,陈叔起年轻时也许曾游历入蜀,“辞存飞白”指陈叔起之飞白草书。明初福建长乐诗人陈亮(字景明)的《寄陈叔起,时在永嘉不归》,证实陈晚年一直寓居在温:“闽南一别几经秋,林馆莺花忆旧游。过雁不堪频北望,沧江无奈自东流。风尘冉冉逢人少,江草萋萋向客愁。白发丹青应更好,何时费翰寄沧州。”陈亮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为闽中十才子中最年长者。
明洪武文渊阁大学士、国子祭酒宋讷(1311—1390)有《酬鲍节判见赠陈叔起所画<青山白云图>十二韵》:“浙东陈叔起,挥洒异尘寰。思入烟霞窟,功移造化关。芳名唐棣并,逸驾董元攀。远势横千里,分流转几湾。亭台青嶂外,村落白云间。绿合高低树,岚分远近山。石危芳径稳,浪静小桥闲。草木藏盘谷,峰峦耸黛鬟……”宋讷将陈叔起的绘画艺术与元代唐棣(1296—1364)和五代董源相提并论。唐棣是杭州人,与宋讷的滑州同乡鲍锡中节判交好,能诗善画,工山水,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仿郭熙秋山行旅图》。董源则被晚明董其昌尊为文人山水画宗师。
明初吏部尚书刘崧(1321—1381)有《题陈叔起为枯木上人作海口送别图》:“五月乘风离福州,鱼龙吹浪海门秋。分明一片袈裟影,飞在三山顶上游。”三山是福州于山、乌石山和屏山的总称。枯木上人,当是高僧大德,陈叔起与佛家的缘分不浅,如黄性,就自号静庵居士。刘崧,江右诗派代表人物,内阁首辅杨士奇的吉安老乡,此诗当为陈叔起离榕送别之作。
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累官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后被夷三族的瑞安人卓敬(约1348—1402),与客居的半个老乡陈叔起也有交往,并曾为陈的画作题诗:“野径通禅刹,溪流没钓矶。小舟冲浪出,幽鸟背人飞。远树浮苍霭,空山淡落晖。竹庐吾所爱,真与世相违”。
四朝老臣杨士奇藏有陈叔起的山水画,其《东里文集》载:“永乐辛丑春(1421)……于故箧得小画五幅,不忍弃之,装为一卷。其第一幅,故人毗陵王孟端(王绂)作也;第二幅,闽人陈叔起作;第三、第四两幅,忘其作者,亦忘所自得;第五幅,永嘉孙隆作。并叔起作者皆得之黄宗豫(黄淮)。”可见,杨士奇应有多幅黄淮早年转赠的陈叔起画作,但遗憾的是,陳叔起的题诗却残缺不全:“幽岑澹碧霭,古木生夕阴。泉石契清赏,云林谐夙心。即此得逍遥,悠然豁烦襟。”孙隆(1397—1458),是陈叔起流寓之地瑞安人,宫廷画师,正统年间任徽州知府,因“梅花得王冕笔法”而被誉为“梅花太守”。
杨士奇老乡、永乐内阁大学士胡广有黄淮相赠的陈叔起《树石图》:“吾闻闽人陈叔起,能画往与荆关比……等闲着意求难得,乘兴从容即数纸。此翁已死画少传,一笔落手人争市。向来得者谁最多,惟有永嘉黄学士。昨日赠我树石图,画者之名乃陈氏。陈翁写画惟写情,不必区区论形似……”认定陈叔起师法北派山水画正传荆浩和关仝,而且一画难求。
画史上评论陈叔起师法荆关,兼习董巨的山水画风格亦为其徒谢庭循所承袭,如明《画史会要》载:永嘉谢庭循“善画,师陈叔起,驰名于时……山水宗荆浩、关仝、米芾”。现藏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的谢庭循《云山小景图》,就是以米氏云山笔法创作的。谢庭循的另一幅流失于日本的《水光山色图》,则明显具有董源、巨然温秀的江南气息,故皆被学界认定是反映其师承绘画风格的佐证。天顺朝内阁首辅徐有贞(1407—1472)认为谢庭循的《山水图》“笔迹兼师董李间,不独区区论马夏”。谢庭循自藏自画的以“洞庭”和“秋风”为意象的《秋风图》,就与乃师陈叔起《潇湘秋意图》画风类似。
陈叔起作品,明代流传于温州的不在少数,如终官广东布政使的乐清人章玄应,就曾在成化至弘治年间留下一首《题陈叔起画》五言长诗:“吾闻谢庭循,师事陈叔起。驰声翰墨场,妙契丹青理。斯人皆寂寞,继者竟谁是。此图本陈迹,恍若真山水。烟树凡几重,思尺余万里。上有白练飞,下有苍崖峙。古寺山之岑,危楼水之涘。径断巧萦回,客行还徙倚。淡然写真趣,造化随笔使。鹿城与雁荡,岩壑固无比。其中幽绝处,画图差可拟。想象吾乡林,仿佛君屋里。对此驰心神,题诗聊满纸。”从这首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陈叔起早年山水画中内容丰富的树木、瀑布、苍崖、古寺和行旅之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陈叔起与《潇湘秋意图》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唐·杜牧)“潇湘意象”是古人文化意义上心灵休憩的符号和文人山水画的里程碑式构图。南唐董源创作了最早的《潇湘图》,取平远之景,湖光山色,云雾迷蒙,给人以平和、恬淡、宁静的感受。宋初的李成则创作了第一幅《潇湘八景图》并为米芾所藏,米芾父子和陈叔起的老师张舜咨也有过类似作品。
黄性偶与陈叔起聊起“潇湘八景”,觉得“景自为图,不足以观潇湘之大”,最好能合为一幅《潇湘秋意图》,得陈首肯,并很快就将前四景,“渔村落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合为三段绘在《潇湘秋意图》长卷上,但未及完成,就病逝了,令黄性唏嘘不已。陈叔起去世六年后的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一,黄性赴京受诰封“奉政大夫右春坊大学士”并谢恩,在翰林院与明初首屈一指的文人画家王绂相见,“倾泻如故交”,在场的应该也有谢庭循。王绂(1362-1413),字孟端,无锡人,永乐初与谢庭循一样,因善书画而征辟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王绂擅长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是吴门画派的先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其作品,如《墨竹图》《山亭文会图》《溪山渔隐图》等。王绂所画墨竹被誉为“明朝第一”,并相赠谢庭循,内阁杨士奇还特作《题庭循所藏孟端竹》诗:“王绂作画天机精,健笔所至秋风生。偶然貌得丹山凤,长擅谢家庭馆清。”王绂曾为谢庭循作《题静乐轩》诗: “独倚栏杆待明月,紫箫吹散木樨风”“宿酒未醒眠未起,半窗红日鸟声多”,足见王绂与谢庭循是同道中人,交情匪浅。
王绂见到黄性携带的谢庭循老师陈叔远的遗作,曰:“诚佳画也,惜其未就耳,因援笔成之”,将潇湘八景的后四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烟寺晚钟”“山寺晴岚”,合为第四段并续画完成整幅《潇湘秋意图》。纵观全图,“古澹幽雅而运思深远如出一手,每一披阅,恍若置身于潇湘间,烟波竹树浩渺无涯,而心目与之俱往。俗尘烦虑,涣然冰释”(黄性《题潇湘秋意图后》)。王绂轻易不予人作山水画,故时人有谚:“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陈叔起的《潇湘秋意图》能由“画不苟作”的王绂妙手续成,实属天意,足可慰陈叔起的未竟夙愿,不然后人就见不到完整的《潇湘秋意图》了。因当年稍晚时,王绂就赴北京做迁都工作了,然后又随朱棣北巡两年。说起来,王绂与陈叔起师徒还真是有缘,四川博物馆有一幅明初的《朴寿堂记并图》,学界认定这幅别号图是谢庭循的作品,因原作无款,结果被清人添上王绂的款印,“冒充”谢画。
明代瑞安名士季德玑(1355—1412)曾吟诗《题潇湘秋意图》阐述了这一段黄性促成陈、王阴阳两隔、联手作画的艺坛传奇:“吴头自是陈公写,楚尾王公善继之。畧无韩豪孟工异,可谓萧画曹能随。旅雁江涵秋影至,钓鱼船载夕阳归。静庵先生清兴在,沅湘清趣时一窥。”黄老爷子离京时,内阁金幼孜诗《赠黄思恭先生受诰还永嘉》:“此别但期多寿考,永歌天保颂时康。”而王绂也曾应黄淮之请,为黄性在温州茶山寿徵庵的卧室《淡云巢》赋诗:“自名淡云巢,其志将焉如。云以愿从龙,巢以产凤雏。”
宣德四年(1429)四月初一,此时距陈叔起病逝已23年,距王绂去世也有16年了,91岁的黄性在寿徵庵的书房“揽秀轩”中,面对“足以养心而怡神”的《潇湘秋意图》,想起自己年届耄期,追思两位已“相继沦谢”的画家好友,浮想联翩,终提笔为《潇湘秋意图》题跋。时年63岁的黄淮,因两年前“谢病南归”,遂见证了人瑞老爹亲笔所作的《题潇湘秋意图后》。黄老爷子在题跋中详细叙述了自己与陈叔起之间的友谊,陈创作《潇湘秋意图》的动因以及王绂“援笔成之”的过程,“庶不泯二公之高致云”,希望以此题跋“垂示子孙,俾宝而爱之”。
● 《潇湘秋意图》的流传
《潇湘秋意图》在明代中晚期从黄家后人手中流出,后辗转流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篇》,钤盖有收藏鉴赏印章数十方。此画最初为嘉万时期的鉴藏家李继泉所得,故在画面卷首的顶底两处留有一正一反的“长水李氏珍藏”“李继泉真鉴章”两枚收藏印鉴。李继泉,名芳,嘉兴长水人。《石渠宝笈》载宋梁楷素绢本着色画《东篱髙士图》,在大藏家项子京(1525—1590)的一系列鉴藏印之后,亦有“李继泉真赏章”。紧贴着《潇湘秋意图》“李继泉真赏章”之上,有“之”“赤”两枚小方章,似表明此画曾为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家朱之赤所藏。朱之赤,字守吾,号卧庵,由祖籍休宁迁居吴县,入清后为南京朝天宫道士,学问渊博,著有《朱卧庵藏书画目》。
清初,《潇湘秋意图》为收藏“甲海内”的文学家、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1620—1691)所宝,卷首衬裱处有一圆一方、一朱一白的两枚鉴藏章“苍岩子”和“蕉林鉴定”,紧挨“李继泉真鉴章”钤有“梁氏清标”名章,并于卷中画幅接缝处盖了三枚骑缝章“安定”,卷尾加盖“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和“家在北澶”章。梁清标是真正的书画收藏大咖,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后梁荆浩的《匡庐图》、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如雷贯耳的名画,都曾是他的藏品。
《潇湘秋意图》后为清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之弟耿昭忠(1640—1686)所得,并在卷首、卷尾衬裱的接缝处盖有“信公鉴定珍藏”印,卷首画面上则留有白文大印“耿昭忠信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卷尾则钤有收藏章“宜尔子孙”“珍祕”。此画于清中期流入内廷,喜欢书画的乾隆皇帝为之御书了“潇湘秋意”四个题图大字,还一口气盖了“乾隆宸翰”“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等鉴藏章。嘉庆、宣统也留有御印,其中末代皇帝的“宣统鉴赏”“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均为张樾丞(1883-1961)所篆。张樾丞是篆刻泰斗,新中国开国大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就出自其手。
陈叔起唯一存世作品《潇湘秋意图》属国家一级文物,在《中国书画图目》中的编号为京1-943,曾于1989年赴美巡展。《潇湘秋意图》涉及福州、温州、南京三地,陈叔起、黄性、王紱三人,缺一不可,从开画到补画再到题跋,时间跨越20余年,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文人情谊,大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