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

2020-09-17徐春梅袁立伦陈松褚光叶为发丁玉华王丹英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齐穗籼稻日照时数

徐春梅 袁立伦 陈松 褚光 叶为发 丁玉华 王丹英,* 章秀福,*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2 安徽省白湖监狱分局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合肥 230000;*通信联系人,E-mail:wangdanying@caas.cn; zhangxiufu@caas.cn)

经过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以及超级稻研发等不同阶段,中国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已达世界前列[1-2]。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水稻生产必须从偏重产量向提质增效转变[3-4]。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的食味等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广和扩大优质水稻生产已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5]。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在我国有着特殊地位和意义[6],双季稻品种结构的优化和稻米品质的提高事关水稻种植面积的稳定和稻米安全,同时也利于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迄今为止,国内有关研究主要围绕高产进行,在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方面也有长足进展[7-11]。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稻田种植制度变革,现有研究成果在优质丰产增效协调上还存在诸多短板,特别是在提质增效与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技术需求。在品种和栽培措施相同时,水稻生长期间气象因素(主要是光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研究区域、水稻品种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了解当地不同类型水稻的生育特性和光温利用差异对因地选种具有指导意义。

笔者2016 年和2017 年收集了长江中下游稻区已有的主导优质晚稻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浙江富阳和安徽庐江)进行了适应该区域机械化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筛选,已经筛选出一批适合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机械化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本研究以筛选出来的20个不同类型的优质晚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在机插条件下不同类型晚稻在长江下游两个生态区种植时生长特性、产量及其构成以及温光利用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选择适宜在该地区作为双季机插优质晚稻品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8 年在安徽省庐江白湖农场基地(31.15°N, 117.95°E,海拔17.9 m)和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水稻研究所基地(30.05°N, 119.95°E,海拔14 m)同时进行。白湖农场试验点前茬为早稻,有机质含量4.48 g/kg,速效氮36.93 mg/kg,速效钾87.78 mg/kg,速效磷44.60 mg/kg。富阳试验点前茬为早稻,有机质含量13.97 g/kg,速效氮91.92 mg/kg,速效钾109.58 mg/kg,速效磷12.18 mg/kg。

1.2 试验材料

用已经筛选到的适合在这两个生态区作晚稻机插的品种20 个为材料进行试验,包括杂交籼稻(安优华占、隆香优华占、泰优398、桃优香占、天优华占和五优325)、常规籼稻(创宇9 号、美香占2号、农香24、农香32、玉晶91 和玉针香)和常规粳稻(常农粳11 号、沪软1212、沪香粳151、南粳46、宁粳8 号和苏香粳100)各6 个,常优杂粳(常优5号和常优粳6 号)2 个。这20 个品种米质均达国标二级或以上。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湿润育秧,秧龄20~25 d。机插密度为25 cm×14 cm(28.6×104穴/ hm2)。小区面积4 m×5 m,重复3 次。6 月28 日播种,7 月18日机插。根据两个试验点土壤肥力情况,施氮量略有不同,以使两试验点供水稻生长的肥力条件基本相当。浙江富阳氮肥施用量(折合纯氮)为籼稻165kg/hm2,粳稻195 kg/hm2,安徽庐江点氮肥施用量(折合纯氮)为籼稻180 kg/hm2,粳稻210 kg/hm2。氮肥分3 次施用,基肥为复合肥,在插秧前1 d 施用(占总氮量的50%),追肥为尿素,分别在分蘖盛期(占总氮量的30%)和穗分化期(占总氮量的20%)施用。磷肥用量(折合成P2O5)为5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钾肥总用量(折合成K2O)为120 kg/hm2,基肥和穗肥各占50%。水分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等相关的栽培措施均按照当地的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表1 产量在不同纬度、品种类型和年份间的方差分析Table 1.Analysis of variances of grain yield with different latitudes and types in different years.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以及太阳辐射的测定

观察并记录品种播种、移栽、齐穗、成熟等主要生育期,生育期间的气象资料从中国气象网下载。

1.4.2 日照时数、积温和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

利用率=各类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温度、日照时数或太阳辐射/各试验点全年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或太阳辐射×100%。

计算高于水稻生物学下限温度(10℃)的有效积温。

式中,EAT 为有效积温(℃),T为日均温度,T0为生物学下限温度(℃),GD 为生育期天数(d)。

1.4.3 干物质积累量

于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小区取代表性植株6 穴。所有样品经105℃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后称量。

1.4.4 群体生长速率

群体生长速率(CGR)[g/(m2·d)]=(W2−W1)/[A(t2−t1)],式中W1和W2为前后两次测定的干物质量(g),t1和t2为前后两次测定的间隔时间(d),A为土地面积(m2)[12]。

1.4.5 产量与考种

成熟期各小区数100 丛,计算有效穗,实收50穴以上,晾干后测定稻谷质量和含水率,然后折算成标准含水量(籼稻13.5%,粳稻14.5%)后计算产量;取6 穴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包括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数据计算及制图,用SPSS 11.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产量及其构成

方差分析表明(表1),实际产量在纬度间、品种类型间、纬度与品种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在年份间、年份与纬度、年份与品种类型、年份与纬度以及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在纬度间差异明显,且在年份之间可以得到重复验证(产量和干物质方差分析采用2017 和2018 年的数据,其他数据均采用2018 年)。

各类型晚稻产量均是高纬度点高,产量增幅常规籼稻明显高于杂交籼稻,不同类型粳稻间差异不明显(表2)。与浙江富阳点相比,安徽庐江点种植的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产量增幅分别为 11.1%和6.6%,常规粳稻和常优杂粳产量增幅分别为12.9%和12.4%。同一试点种植时,粳稻产量高于籼稻,其中常优杂粳产量最高,常规籼稻产量最低。

分析两个纬度试点对各类型晚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表2),结果表明,高纬度点种植时,水稻产量增加的原因在于有效穗的增加,且两个纬度试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高纬度点不同类型籼稻产量平均增幅大于 15.0%,粳稻产量平均增幅大于20.0%,其中常规粳稻产量增幅高达31.2%。高纬度点千粒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高纬度点每穗粒数低,且两个纬度试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减幅最大的是杂交籼稻,高达15.99%,其余各类型水稻品种减幅也大于10%。总颖花量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乘积,因此,除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类型水稻总颖花量均是高纬度点高,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纬度对不同类型水稻结实率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两个纬度试点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两个生态区双季晚稻产量及其构成Table 2.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in two ecological areas.

我们通过分析相同纬度试点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影响发现,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是杂交籼稻高于常规籼稻;常优杂粳有效穗数略低于常规粳稻,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常规粳稻。浙江富阳试点和安徽庐江试点种植的水稻有效穗数常优杂粳分别比常规粳稻减少6.9%和9.1%;每穗粒数分别比常规粳稻增加16.3%和16.4%。总颖花量也是杂交稻明显高于常规稻。其他产量构成因子没有明显差异。

2.2 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育期

纬度对各类型优质晚稻生育期有明显影响(表3)。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常优杂粳和常规粳稻全生育期分别比浙江富阳试点延长8.4 d、10.4 d、5.5 d 和3.5 d。纬度对晚稻不同阶段生育期影响因品种类型而异,籼稻在不同纬度试点种植时生育期差异主要在灌浆期(齐穗-成熟期),粳稻在不同纬度试点种植时生育期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前期(播种-齐穗期)。与浙江富阳试点相比,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成熟期分别推迟6.7 d 和12.0 d,常优杂粳和常规粳稻齐穗期分别延迟7.5 d和6.8 d。

同一纬度试点种植时,粳稻生育期明显比籼稻长。本研究供试的籼稻品种成熟期普遍在10 月底,粳稻在11 月上旬左右,粳稻生育期比籼稻长10 d左右。在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平均齐穗期均在9 月9 日,常规籼稻成熟期比杂交籼稻长3 d。常优杂粳平均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常规粳稻推迟2 d 和6 d 左右。浙江富阳试点种植时,常规籼稻平均齐穗期推迟4 d,平均成熟期没有差异,均在10 月18 日;常优杂粳比常规粳稻延迟1 d 齐穗,延迟4 d 成熟。

2.3 不同生态区双季晚稻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速率(CGR)

方差分析表明(表4),干物质积累量在纬度间、品种类型间、纬度与品种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在年份间、年份与纬度、年份与品种类型、年份与纬度以及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在纬度间差异明显,且在年份之间可以得到重复验证。

表3 两个生态区双季晚稻生育期Table 3.Growth duration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of two ecological areas.

表4 干物质在不同纬度、品种类型和年份间的方差分析Table 4.Analysis of variances of grain dry matter with different latitudes and types in different years.

高纬度试点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齐穗期增幅大于成熟期(表5)。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齐穗期粳稻干物质积累增加量大于籼稻,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常规粳稻(11.93%);成熟期则相反。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最大的均是常规粳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增加幅度分别为11.93%和9.44%。同一试点种植时,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是杂交稻大于常规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粳稻大于籼稻。

播种-齐穗期,除常优杂粳外,其他各类型水稻在高纬度试点种植时,群体生长率(CGR)均增加;齐穗-成熟期,除常规粳稻外,其余各类型水稻CGR均减少(表5)。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播种-齐穗期CGR 分别比浙江富阳试点增加0.79,0.65 和0.34 g/(d·m2),齐穗-成熟期CGR 分别减少1.35,2.23 和2.71g/(d·m2)。同一试验点种植时,播种-齐穗期,水稻CGR 均是籼稻大于粳稻;齐穗-成熟期不同类型水稻CGR 没有明显规律。安徽庐江试点,CGR 是粳稻比籼稻增加9.67%;浙江富阳试点,CGR 是籼稻比粳稻增加7.68%。

2.4 不同生态区双季晚稻温光利用情况

本研究所选的参试品种中各类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日均温差和日均日照时数的差异见表6。高纬度试点各类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均降低,齐穗-成熟期降幅最大。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常优杂粳和常规粳稻齐穗-成熟期日均温度比浙江富阳试点分别降低11.10%,10.24%,15.84%和13.52%;日均温差除播种-齐穗期在高纬度试点降低外,其他两个时期在高纬度点均增加,齐穗-成熟期增幅最大,各类型品种水稻增幅均超过30%;日均日照时数在播种-齐穗期和全生育期均是在高纬度点时降低,齐穗期两个纬度试点间差异不明显,全生育期降幅最大的是杂交籼稻,高达22.15%。

表5 不同生态区对双季晚稻干物质积累与群体生长速率的影响Table 5.Effect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rop growth rate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表6 不同纬度双季晚稻各生育阶段日均温光差异Table 6.Difference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at different latitudes.

相同试点种植时,不同类型水稻日均温度、日均温差和日均日照时数差异主要出现在灌浆期(齐穗-成熟期)(表6)。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齐穗-成熟期日均温度籼稻明显高于粳稻,日均温差低于粳稻,日均日照时数没有明显差异;浙江富阳试点种植时,齐穗-成熟期日均温度和日照时数明显籼稻高于粳稻,日均温度不同类型水稻间差异不显著。

由表7 可知,高纬度试点籼稻生育前期(播种-齐穗期)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降低,两个纬度试点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灌浆期(齐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累积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升高,纬度试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粳稻生育前期(播种-齐穗期)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增加,灌浆期(齐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累积有效积温均降低,两个纬度试点间累积日照时数差异不明显。在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常优杂粳和常规粳稻灌浆期(齐穗-成熟期)累积太阳辐射分别比浙江富阳试点增加 28.28%,39.74%,7.14%和5.41%;各类型水稻全生育期累积太阳辐射分别比浙江富阳试点增加 8.09%,9.69%,6.52%和5.20%,纬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7 两个纬度双季晚稻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温光差异Table 7.Difference of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at two latitudes.

相同试点种植时,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是粳稻大于籼稻。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是常规籼稻大于杂交籼稻(齐穗-成熟期的累积日照时数增幅最大为4.35%),常规粳稻小于常优杂粳,累积日照时数增加和减少幅度最大均出现在齐穗-成熟期,杂交籼稻比常规籼稻减少4.35%,常优杂粳比常规粳稻增加6.45%。浙江富阳试点种植时,播种-齐穗期和全生育期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是常规籼稻大于杂交籼稻,齐穗期-成熟期则相反;不同类型粳稻在各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均是常优杂粳大于常规粳稻,其中最大增幅出现在齐穗-成熟期,常优杂粳累积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分别比常规粳稻增加1.86%、4.58%和3.67%。

不同类型优质晚稻温光利用率和品种类型密切相关(表8)。播种-齐穗期,高纬度点各类型水稻有效积温利用率均增加,增幅粳稻大于籼稻。与浙江富阳试点相比,安徽庐江试点粳稻有效积温利用率平均增加约10.0%;各类型水稻品种在不同纬度试点日照时数利用率差异不明显;高纬度点各类型水稻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均降低,常规籼稻尤其明显(降低7.9%)。灌浆期(齐穗-成熟期),高纬度点有效积温利用率、日照时数利用率以及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均是籼稻显著增加,常规籼稻增幅大于杂交籼稻,其中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增幅最大,为40.69%;粳稻则相反,高纬度点有效积温利用率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降低,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略有升高。全生育期,高纬度点各类型优质晚稻有效积温利用率和太阳辐射利用率均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常规籼稻。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常规籼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太阳辐时数利用率分别比浙江富阳点增加15.02%和5.28%;高纬度试点日照时数利用率除常规籼稻略有增加,其他各类型水稻品种均略有降低。同一试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各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也不相同。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除灌浆期有效积温利用率籼稻高于粳稻外,其余各生育期温光利用率(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以及太阳辐射时数利用率)均是粳稻高于籼稻;浙江富阳试点种植时,各类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以及太阳辐射时数)均是粳稻高于籼稻,灌浆期(齐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尤其明显。

表8 两个纬度双季晚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效率的差异Table 8.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and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double cropping late rice at two latitudes.

2.5 相关性分析

2.5.1 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关系

由图1 可知,不同类型水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r=0.381*),与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也呈正相关,其中与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3*和r=0.722**)。

2.5.2 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不同生育阶段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有效穗和总颖花量与灌浆前的日照时数、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的累积有效积温均呈负相关,与水稻生育阶段的其他温光因子呈正相关;每穗粒数则相反,与灌浆前累积日照时数、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与水稻生育阶段的其他温光因子呈负相关;千粒重与水稻生育阶段温光因子均呈正相关,其中,与灌浆期和成熟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实际产量除与灌浆期累积有效积温呈负相关外,与水稻生育阶段的其他温光因子均呈正相关,与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太阳辐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

3 讨论

3.1 不同生态区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和生长特性差异

生育期是水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也受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13-16],温光资源是影响水稻生育进程和生育期的主要限制因子[17-19], 前人研究表明同一类型水稻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天数均随纬度升高而增加[20]。本研究结果与此类似,但在本研究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对纬度变化的响应因品种类型而异(表2)。两个纬度试点种植时,籼稻生育期的差异主要在灌浆期(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分别延长6.7 和12 d),粳稻主要在灌浆前期(常优杂粳和常规粳稻分别延长7.5 和6.8 d)。全生育期延长的天数籼稻大于粳稻,常规籼稻大于杂交籼稻,粳稻则相反。其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对温光反应不同;二是水稻生长期间温光等气象因子随纬度不同而变化。高纬度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降低,尤其是灌浆期,日均温度降低幅度明显,两个纬度试点差异达显著水平(表6),降低的日均温度延缓了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程,从而延缓生育期。同一试点种植时,生育期由品种特性决定,粳稻生育期明显要长于籼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分别较籼稻延长11.9 d 和15.5 d。

图1 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关系Fig.1.Correlation of rice yield with growth perio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表9 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的关系Table 9.Relationship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 with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水稻生育期直接决定光合产物积累时间,并间接决定灌浆结实期环境因素和籽粒的灌浆充实过程从而影响产量[20]。在正常抽穗成熟的条件下,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呈正相关(R2=0.1457*,图1),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21-22]。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本研究所选用的不同类型优质晚稻在长江下游两个生态区(纬度)种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改变,其中高纬度点有效穗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由于前者增幅大于后者(表2),因此,最终产量仍是高纬度点高。分析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晚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累积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太阳辐射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9),说明太阳辐射是水稻产量形成的源泉,水稻产量的形成除受自身遗传基因控制外,环境因子中的光照辐射对其影响显著[23-25]。不同类型晚稻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温光累积量存在明显差异(表7)。在安徽庐江和浙江富阳种植时,晚籼稻灌浆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差异达显著水平,晚粳稻仅有累积太阳辐射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推测,造成两个纬度试点间晚籼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灌浆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差异,晚粳稻产量主要受灌浆期累积太阳辐射影响。

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是光合产物在植株中积累与分配的结果,温光条件是影响水稻物质生产的主要外在因素[26]。本研究的各类型晚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上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生育期内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造成的,高纬度点各类型晚稻齐穗-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累积太阳辐射均增加(表7),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与此一致。同一试点种植时,由于生育期的差异(表3),灌浆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晚粳稻明显高于籼稻,最终累积的干物质量也高于晚籼稻,这与前人的报道一致[27-28]。物质生产是产量形成的基础,较高的物质生产量是水稻高产或超高产的重要特征之一[29-31]。因此,适应长江下游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在纬度稍高的安徽庐江试点种植时易获得高产。群体生长速率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生育期共同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晚稻品种在两个纬度试点种植时群体生长速率没有明显规律。播种-齐穗期,高纬度点群体生长速率的增幅是籼稻大于粳稻;齐穗-成熟期,高纬度点群体生长速率是籼稻降低,常优杂粳变化不明显,常规粳稻增加,其原因是由于籼稻前期分蘖发生较快,干物质积累量较多,播种-齐穗期天数高纬度点增幅度明显低于粳稻。

3.2 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光温资源利用差异

温光条件是通过水稻生长发育、群体生长等方面体现对品种产量的影响;反之,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对不同温光条件的反应特性也首先是在生长发育、群体生长动态等产量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品种特有的温光反应特性[32-35]。据试验结果,本研究供试各类型晚稻产量在高纬度点种植时均增加,但是增幅因品种类型而异,粳稻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籼稻。究其原因,不同类型晚稻由于生育期的不同导致其生育期间温光条件及其利用存在差异。高纬度点灌浆期日均温度明显降低(表6),温度降低使水稻生育进程延缓,温光利用率升高(表8)。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温光反应也因品种类型而异。籼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两个纬度试验点间差异不明显,甚至安徽庐江试点还略低于浙江富阳试点,但高纬度点累积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均显著增加,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晚籼稻在纬度较高的安徽庐江点种植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从而提高产量。晚粳稻在长江下游两个生态区种植时,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高纬度点明显降低,累积日照时数高纬度点变化不明显,而累积太阳辐射则显著增加;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与此一致,说明晚粳稻在安徽庐江和浙江富阳点种植时对温光资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但是高纬度点的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由此推测适合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机插的晚粳稻在纬度较高的安徽庐江点种植时,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生育期延长和干物质增加,并不能提高温光资源的利用。同一试点种植时,粳稻由于生育期明显大于籼稻,因此累积的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太阳辐射以及温光资源利用率大于籼稻。

4 结论

在机插条件下,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在高纬度点种植时,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均增加。籼稻生育期差异主要在灌浆期(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分别延长6.7 和12 d),粳稻主要在灌浆前期(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分别延长7.5 和6.8 d)。两个纬度试点各类型水稻产量差异主要原因是灌浆期累积太阳辐射差异引起的。不同类型水稻对温光反应不同,高纬度试点种植时,籼稻累积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均显著增加,说明优质晚籼稻在长江下游地区较高纬度的安徽庐江点种植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产量;优质晚粳稻累积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与纬度没有明显关系,在安徽庐江点种植时之所以能获得高产可能和生育期的延长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有关。

猜你喜欢

齐穗籼稻日照时数
福州市近70年日照变化趋势分析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西南弱光地区机插杂交籼稻“减穴稳苗”栽培的群体冠层质量特征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荆州市荆州区近40年日照资源特征分析
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水稻应用芸乐收防病效果及增产效果田间试验
矮来支撑高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