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路径重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学为例

2020-09-16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甘肃红色育人

李 琼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19年8月1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2019年8月20日,习总书记在张掖高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红西路军在张掖英雄奋战、血决祁连的悲壮史诗,是中国工农红军独有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进入新时代,讲好红军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既需要红色文化资源载体,也需要用好融媒体媒介。

一、融媒体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变革,各类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持续推进、相互借鉴更加广泛,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全媒体体验,人们尽情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愉悦和便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媒体开始探索转型,走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融媒体时代至此到来。融媒体指一种理念媒体,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媒体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实体媒介进行融合,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单一媒体的平面传播转变为多重媒体的立体传播,达到各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1]。

1.融媒体的交互之“强”

融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互动性[2]。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媒介主要通过单一的媒体进行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处于第一中心位置,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其他环节,而受众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彻底实现了开放。

2.融媒体的内容之“丰”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深度融合,形成互补共存的和谐局面,向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迅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解读到普通百姓的美食推荐,从专业权威领域到普通民间民俗,各类信息应有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快速地到达受众方,受众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接收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浏览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越来越短,碎片式的快餐信息成为传播主流。

3.融媒体的媒介之“全”

“融媒体”实现“融合”的前提是“媒介”的“齐全”。“全”不仅指媒体形态的多样一体化,还包含了传统媒体的媒体品类、相关资源等内容,融合了新兴媒体在技术、环境、获得感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融媒体”能将所有具有相对优势的媒介形态运用于信息传递的内容、技能、方式、机制中,实现媒介形态的全品类以及媒介传递的全方位[3]。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梳理与教学设计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革命历史文化遍布全省14个市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甘肃还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被国家列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会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岷县“岷州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台县烈士陵园等8个景区,被列入“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独特优势,在全国红色资源宝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

甘肃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建筑为主,以地区为单位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五个时期的纵向考察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五个时期分别指的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自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张一悟、宣侠父、王孝锡等共产党人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组织群众,用生命和鲜血为甘肃人民铺就了一条前进的路,期间留下的大量遗迹、遗物和文献,成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梁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产生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旋律的文艺作品,如《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南梁精神也成为甘肃独有的红色精神。从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结束长征,红军的足迹前后遍布甘肃省近30个县,留下了红军光辉的战斗足迹。西路军曾在河西浴血奋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这些重要事件的遗址遗迹成为著名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长征精神是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红色精神。1937年8月25日成立的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甘肃群众抗日救亡的办事机构,曾营救2000多名西路军被俘和失散人员;迎送接待许多往来于陕甘宁边区、新疆和苏联的我党领导人;它还作为中转站将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资运送各地,成为当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在抗战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党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兰州战役纪念馆,便是这一时期的见证。

3.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门课程分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有若干微课程。主要包含“核心学习资源”“疑难解答”“拓展学习”三大类别的学习资源。其中“核心学习资源”包括“专题导学”“视频学习”“专题测验”;“疑难解答”是对专题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答;“拓展学习”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案例,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深度。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两种方式进行。

专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其中第二章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奋斗目标。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节中,引入甘肃境内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源,以增加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新时代的变革和奋斗目标。

专题二:薪火传承、担当使命

可在“亮剑精神——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一节中导入长征精神,用文本、文献资料或数字资源把红军在甘肃境内的经历展现出来,让学习者深刻感受长征精神的可贵之处,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表1 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布统计

专题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

在第六节“明确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的讲解过程中,可引入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战役的相关资料,如山城堡战役、龙池湾战役、兰州战役、腊子口战役、古浪战役、凉州战役、安息战役等,通过文本史料和影视频资源再现我军不畏艰险、威武不屈、英勇奋斗的画面,深化学习者对主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专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和“加强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等章节中,介绍党在各个战争时期思想宣传实例,如红西路军经过女团战士的宣传工作后得到当地百姓支持的实例等。在“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一节中,可介绍南梁根据地建设时期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旋律的文艺,如《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刻体会文艺作品的感染力,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专题五:“四个全面”吹响“集结号”

在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的讲解中,引入张一悟、宣侠父、吴焕先、胡廷珍等烈士的生平介绍,通过具体实例展现这些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让学习者深刻了解只有从严治党,才能锤炼锻造出优秀的共产党员,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大任的集体,进一步体会新时代从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战略

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一节中介绍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阐释其在党的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让学习者了解军民融合思想早期的发展与实践及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把握。

专题七:“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在“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统一”一节中引入西路军血战河西的红色素材,重现混乱局面红军惨遭敌军迫害的情景,让学习者体会红军战士悲壮捐躯的情怀,了解祖国未能统一的历史原因,从而深刻体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军队建设

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建军”和“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等章节中,导入红军战士在甘肃境内各大战场及长征时的突出表现,通过大量文字史料、图片、音视频等资源展现我军的优良传统,加深学习者对军队建设要求的理解和认同。

专题九:“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一节中,通过介绍西路军行进路线的变化引出“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强调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过去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专题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党的建设

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等章节中,重点引入红军在甘肃境内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文化、正风肃纪的突出案例,深化学习者对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三、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效性的对策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种类数量繁多,可以从更新理念、整合内容、搭建平台三个方面,提升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

1.更新理念,强化互补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显著的影响,要求研究新形势的变化,掌握新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正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需要把握的“事”“时”“势”。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海量的信息通过融媒体快速高效地呈现在接收者面前。媒介传播不仅提高了传播速度,更增加了传播内容。不同类型的海量信息信息碎片似地传播给接收者,接收者在接受的过程中辨别、再次加工有用信息,把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在自己这里进行融合,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过与信息传播的互动,使信息进一步丰富,使自己对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4]。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及时更新理念,一方面注重多种媒体的互补性,充分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优势整合利用,使其功能、价值和使用效果得以最优化;同时在不同媒介上呈现相同信息时也要善于选择不同的样式,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和声音来配合文字。另一方面要强化新媒体的交互设计。当今的媒体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已经形成以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为主的新媒体群类,这些新媒体强化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即时通讯、定位服务、消费点评、在线问答、图片音乐文章共享、视频分享等功能。

2.整合内容,加强资源建设

融媒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内容为王”是媒介发展的铁律。整合内容,选择最佳媒介的呈现方式成为当前媒介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前提是提供全面丰富的内容资源。

一在内容上要构建全面完整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库。充分挖掘各类档案史料和文献资料等,横向面着力构建以红色旧址、红色建筑、红色器物、红色文献、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文艺和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系列资源;纵向上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的共产党早期活动时期(大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五个时期为脉络,制作系列资源,形成完整全面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库。二是表达方式要符合新形势。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宏观叙事和元话语已难以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新媒介表达的内容“碎片化”已成为时代特征。思政育人的叙事方式应言简意赅,凝练有度,结合现实。选用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适当选用网络时髦语,规避枯燥且冗长的说教式和语言表达形式[5]。三是呈现方式紧密结合新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字制作成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呈现形式的表达方式,贴近人们生活实际,打破传播时空限制,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3.搭建平台,优化传播路径

媒体融合的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创造了全新的途径。打造完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库之后,还需要积极搭建平台,将资源输出给受众,实现甘肃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

一是校校联动,各高校之间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共享联动机制。首先将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即时通讯平台广泛开展互动交流等活动,使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更贴近学生话语系统,使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将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堂,结合不同思政课程的特色,作为主题拓展资料,切实发挥好甘肃红色文化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再次,要加强校内各类媒介资源的协同配合。全面利用好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校园新媒体,即时推送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共享校报、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和渠道上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校园育人全覆盖的大格局。二是政校联通,积极打造全省范围内的数字化资源党建平台,将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投放其中,结合党员教育实际,用于全省企事业单位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平台育人的目的。三是校企互通。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将甘肃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投放到大众群体中,营造耳濡目染的良好氛围,形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普通百姓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甘肃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红色在哪里?
甘肃卷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