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测护理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①

2020-09-16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下壁前壁右室

李 娜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心血管病急症[1],且多发于老年群体。临床上AMI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造成心功能严重衰退,增加缺血心肌病状的出现,一方面造成患者预后情况减弱,另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病情,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对AMI患者进行全面监测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既往多项临床研究报道[2,3],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护理方法对治疗不同部位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意义重大,可以增加其康复率,且能够有效减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减少病死率。因此,现就我院100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探讨,分析监测护理方法对其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寻求更为确切有效的监测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9共100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并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9(65.87±1.89)岁;广泛前壁型心肌梗死23例,急性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右室合并下壁心肌梗死3例,侧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实验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2~81(67.43±1.92)岁;广泛前壁型心肌梗死17例,急性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3例,右室合并下壁心肌梗死9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侧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心肌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具备比较性。

1.2 诊断标准

严格按照我国制定的心脏学诊断标准,且严格按照国际心脏学制定的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均进行传统监测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三点:①患者入院后均安置于监护病房,通过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同时记录患者心电图情况;②采用模拟Ⅱ导联,对患者开展长期心电监护;③心电监护期间,如遇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应当及时按冻结键冻结患者心电波形,同时将心电波形打印,利用实时心电图记录患者心电波形状态,并交由主治医师行病理判断,根据病理判断分析结果,对患者开展监测护理和治疗方法。

1.3.2 实验组:50例实验组患者在上述观察组的监测护理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个性化、针对性、优质的监测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心室颤动监测护理:如遇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情形,应及时对患者予以电击除颤,同时开展电击复律,接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避免心室颤动二次发生。必须的常识②心电监测护理: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起病周期一般为1~2周。患者入院后,进行心电监测护理时,应确保多功能监护仪能正常工作,可及时进行报警,且清晰度较高,可清晰辨认患者ST段、P波、T波和QRS波。进行心电监测护理期间,应时刻留意记录并处理利于病理诊治的心电波形。必须的③血压监测护理:多次观察患者呼吸指标、血流动力学、血压、中心静脉压、意识状态等情况,及时记录患者心理状态、诱发因素、不适感发生情况及时长。期间如遇患者发生心房迅速颤动、心动过速、收缩压与脉压<正常水平等情形时,应当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予以处理。常规护理④针对急性后壁伴随下壁心肌梗死且心律失常者,在进行监测护理期间,应实时了解患者起搏心电图、起搏阀值、频率等方面,同时多次了解心电波变化及起搏器功能情况,以防发生导管松落等事件。⑤针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者,应防止患者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室颤动、休克等不良事件,如遇以上情形出现,应立即进行治疗处理。⑥针对右室伴随下壁心肌梗死且合并心律失常者,对患者进行输液护理期间,应实时监测患者容量负荷、血流动力学情况。

1.4 疗效评判标准

治疗显著:AMI患者症状显著缓解,心肌梗死部位有效改善;有效:AMI患者症状能够缓解,心肌梗死部位轻度改善;无效:AMI患者症状尚未改善甚至加重,心肌梗死部位亦尚未缓解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形对比

观察组有21例患者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室性期前收缩症状、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共有9例患者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有室内传导阻滞等情况出现。实验组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室性期前收缩症状、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共有4例患者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有室内传导阻滞等情况出现。表明实验组患者总体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χ2=8.54,P=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形对比[n=50,n(%)]

2.2 两组患者监测护理效果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监测护理效果对比[n=50,n(%)]

2.3 两组患者监测护理满意度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监测护理满意度对比[n=50,n(%)]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在广泛前壁型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侧壁伴随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往往会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室性期前收缩症状、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出现;而在急性后壁伴随下壁心肌梗死、右室伴随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往往会发生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有室内传导阻滞等情况出现。临床研究报道[5]心律失常与其不同心肌梗死部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广泛前壁型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侧壁伴随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在急性后壁伴随下壁心肌梗死、右室伴随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实验组广泛前壁型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侧壁伴随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在急性后壁伴随下壁心肌梗死、右室伴随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总体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可见,设计并执行完整、有效、个性化的监测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率,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上下壁心肌梗死或后壁心等不良事件,如遇以上情形出现,应立即进行治疗处理,而对急性后壁伴随下壁心肌梗死且心律失常者或者右室伴随下壁心肌梗死且合并心律失常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此前的护理行为主要是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分配工作和传统护理,尚未根据AMI患者不同部位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监测护理,由此一来,造成术后患者预后情况较差,并发症的情况多发,对手术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完整、有效、全面的监测治疗方案能够实时观察不同部位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病肌梗死且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在出现心源性晕厥表现后,应立即为患者安装起搏器,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窦性心律;对患者注射阿托品抑或异丙肾上腺素药物后,若能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利多卡因治疗后,能够显著缓解其临床症状;广泛前壁型、下壁、右室部位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且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临床上病死率的机率较高;室性心室颤动合并心室颤动的患者,治疗期间其临床症状容易转化,进而出现窦性心律。

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科学化、个性化地监测护理方案对治疗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尤为重要,针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者,应防止患者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室颤动、休克情进展,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电波形、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表现及其他临床症状表现,能够有效把握患者病理变化情况;在监测护理期间,如遇不良反应等情况出现,应立即上报主治医师并予以处理,由此能够及时减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不同症状出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监测护理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较观察组高,且未见不满意患者。可见,有针对性的、完整、准确的监测护理方案对治疗不同部位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价值较为理想,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监测护理效果,有效减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能够提高患者对监测护理满意度,有效降低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

综上所述,完整、有效、个性化的监测护理方法可以增加不同部位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率,能够有效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率,监测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且能够提高患者对监测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下壁前壁右室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动脉的定位作用分析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不同梗死部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二尖瓣构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