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与护理效果观察

2020-09-16邓洪华程岩刘媛刘欣张静苏会芝王浩

河北医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洼田吸入性饮水

邓洪华 程岩 刘媛 刘欣 张静 苏会芝 王浩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1],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近51%的脑卒中患者合并存在有吞咽障碍、偏瘫,大小便不能自理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医养结合是将医疗、康复和养老资源的有机融合,不断向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方向转型[3]。吞咽障碍,是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运动功能障碍、进食不顺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一种临床表现。同时,卒中后的吞咽障碍是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5]。 因此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及时康复治疗,并在风险管理中,准确识别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6],对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以154例医养结合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例,旨在评价医养结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54例医养结合下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的主观意愿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日常照护及原发病的口服药物(如:降压、降糖、降脂、稳定斑块、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为疗法、导管球囊扩张术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76例,女21例,年龄57~88岁,平均年龄(72.33±5.42)岁;男55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4.43±6.25)岁;病程10~195 d,平均病程(45.06±6.45)d。对照组78例,女20例,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71.68 ±4.56 )岁,男57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3.39±5.52)岁;病程8~200 d,平均病程(43.78±5.85)d。2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准

1.2.1 诊断标准:一般应符合下列标准:①食物或饮品从口腔输送至胃部过程中出现问题;②口腔及咽喉肌肉控制或协调不灵而未能正常吞咽,引起营养不良;③食物误人气管,引起反复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7]。吞咽困难及误吸是吸人性肺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2.2 纳入标准:①年龄:男55~82岁,女55~88岁;②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并发吞咽障碍;③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血压、血糖控制在良好状态。④意识状态清楚,可配合检查和治疗

1.2.3 排除标准:①年龄≤54岁,男>82岁,女>88岁;②诊断为脑干损伤;③昏迷患者;④重要器官发生功能衰竭;⑤痴呆和精神病患者;⑥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⑦存在严重感染患者;⑧其他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日常照护及原发病的口服药物(如:降压、降糖、降脂、稳定斑块、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药物)治疗。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

1.3.2.1 行为疗法:①口腔感觉和味觉训练技术,通过冰刺激和味觉刺激训练,如将冰柠檬置于舌的两侧(各种味道放在各自相应的敏感区域),每次刺激3~5 s,间歇30 s,共10 min,刺激后进食。4周为1个疗程。②口腔运动训练技术:a.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应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仪,提高舌活动能力的一种正反馈训练。10~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b.舌肌主被动训练,用舌肌康复训练器进行舌肌肌力、咬肌肌力训练、口轮匝肌抗阻训练等,10~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c.Masako训练法:也称舌制动吞咽法,嘱患者向外伸舌,用牙齿轻咬舌头控制或操作者用手拉舌控制,此过程要循序渐进。10~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提高咽肌收缩力。③气道保护手法训练:常用门德尔松手法,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④肌电生物反馈训练:10~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⑤呼吸功能训练:如吸气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屏气训练等,治疗因呼吸与吞咽不协调,引起的吞咽障碍。每种训练法10~20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

1.3.2.2 导管球囊扩张术,每天1次,30 min/次, 4周为1个疗程。(环咽肌的球囊容积每天增加0.5~1 ml)治疗时辅以门德尔松手法,强化吞咽的协调性及受损肌群的肌力。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标准:对2组患者康复治疗4周、8周疗效进行评价。①显效:吞咽障碍明显得到改善,症状基本消失。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洼田饮水试验[8]提高>2级;②有效:吞咽障碍状况较前有所好转,洼田饮水实验提高1~2级;③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好转迹象,未达到有效标准[9]。

1.4.2 吞咽功能等级评价:对2组治疗4周、8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通过患者端坐位饮30 ml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对吞咽功能进行分级、评分。Ⅰ级:5 s内一次喝完,且无呛咳,记为1分; Ⅱ级:饮水时间超过5 s,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记2分;Ⅲ级:缓慢,但能一次喝完,有呛咳。记3分;Ⅳ级:分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记4分;Ⅴ级: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记5分。吞咽功能越差,评分越高。

1.4.3 营养风险筛查:对2组患者康复治疗治疗4周、8周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的评估,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NRS筛查包括3个部分:①营养不良状况(轻度、 中度、重度);②疾病的严重程度(≈需求的增加);③年龄≥70岁。A 营养不良状况:轻度1分,3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前1周的食物摄入低于正常食物需求的,50%~75%;中度营养不良状况:2分。2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体重指数在18.5~20.5%加上受损基本营养状况;或前1周的食物摄入量为正常食物需求量的25%~60%; 严重营养不良状况:3分, 1个月内体重减轻>5%(3个月内>15%);或体重指数<18.5加受损的基本营养状况;或前1周的食物摄入量为正常的0%~25%。B 疾病的严重程度(≈需求的增加):轻度1分,髋关节骨折、慢性疾病有急性并发症;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血液透析、糖尿病、恶性肿瘤;中度2分,腹部大手术、卒中、重症肺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重度:3分,颅脑损伤、骨髓移植、重症监护的患者(APACHE>10) C 年龄≥70岁加1分。营养风险筛查评分:A+B+C[10]如果患者的评分≥3分,则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分值越高越严重)。

1.4.4 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统计2组患者4周、8周肺炎的发生率。吸入性肺炎观察:①典型症状:约60%患者常以发热咳嗽、咳痰、体温<38℃,为最多表现。②不典型症状:常有健康状况的日渐恶化:食欲减退、厌食、倦怠不适、活动能力下降、急性意识障碍、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老年人常表现呼吸加快,伴心动过速;③提示误吸发生:进食中嗓音改变;吞咽中、后咳嗽;呼吸时有痰声或咕咕声;听诊异常呼吸音声,有干湿性啰音;进食后突发呼吸困难、气喘、重者发绀甚至窒息死亡。④检查:a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b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细菌性吸入肺炎重要依据(痰的细菌学检查);⑤影像:胸片炎性改变与误吸时体位有关,常见中下肺野,右肺多见;吸入性肺炎CT具有特征性,以下肺背侧为主,磨玻璃影,CT检查发现气道内异物阻塞者,为吸入性肺炎直接征象。

2 结果

2.1 2组患者康复治疗后4周、8周效果比较 2组在康复治疗后4周、8周, 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 ,观察组治疗8周疗效较治疗4周疗效更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8周较4周的疗效稍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康复治疗后4周、8周效果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吞咽功能等级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8周较治疗4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更低(P<0.05)。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比较 例

2.3 2组营养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营养不良风险降低(P<0.05) ,观察组治疗8周疗效较治疗4周营养不良风险降低更显著(P<0.05)。对照组8周较4周的营养不良风险(P>0.05)。见表3。

表3 2组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比较 例

2.4 2组发生吸入性肺炎情况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明显减少,误吸率明显降低(χ2=9.138、19.136,P<0.05);观察组治疗8周疗效较治疗4周发生吸入性肺炎病例明显减少,误吸性肺炎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8周较治疗4周发生吸入性肺炎病例数、误吸性肺炎发生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率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尤为严重,导致肢体偏瘫、吞咽障碍、失语等,生活无法自理。这时的康复治疗尤为关键,医养结合体系无疑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最坚实、贴心的服务。选择医养结合首先为患者提供了康复治疗的机会,24 h陪护解决了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带来的困扰。守在医院,有病就医,无病养老。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吞咽障碍患者一般在脑卒中中的发病率占到 30%左右,严重吞咽障碍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影响疾病的康复,吞咽障碍会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11]。因此, 及时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规范化护理,更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采用行为治疗和导管球囊扩张术进行康复治疗,两者主要用来改善吞咽障碍的症状和促进食管上括约肌生理开放,解决环咽肌障碍导致的吞咽困难。结果表明,2组在康复治疗后4周,8周,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有效率及显效率较高(P<0.05) ,观察组治疗8周疗效较治疗4周疗效更显著,有效率及显效率更高(P<0.05)。对照组治疗8周较4周的疗效稍好,但不很显著;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8周较治疗4周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更低,吞咽功能改善较明显(P<0.05)。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不显著,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这些结果与刘静等[12]研究一致。将2组吞咽障碍患者治疗4周、8周后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RS(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的评估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营养不良风险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8周的疗效较治疗4周者营养不良风险降低更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8周较4周的营养不良风险有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吸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8周疗效较治疗4周发生吸入性肺炎病例明显减少,误吸性肺炎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8周较治疗4周发生吸入性肺炎病例数、误吸性肺炎发生率略有降低(P>0.05)。分析原因:(1)行为疗法:①口腔感觉和味觉训练技术,通过冰刺激训练,来提高患者对食块知觉的敏感度,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该刺激能给予脑皮质和脑干一个警戒性的感知刺激,提高对进食吞咽的注意力;通过味觉刺激,可明显激活初级感受区,提高咽皮质至颏下肌群传导通路的兴奋性,从而兴奋吞咽皮质,改善吞咽功能。②口腔运动训练技术:通过舌压抗阻反馈训练,促进患者的舌肌上抬及耐力的提高,从而改善吞咽动作的协调性,重新建立吞咽反射神经通路;采用舌肌主被动训练,通过口腔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强化舌肌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舌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舌对食团的控制能力;通过Masako 训练法 可增加舌根的力量,延长舌根与咽后壁接触时间,促进咽后壁肌群代偿性向前运动。用于咽腔压力不足,咽后壁向前运动较弱的患者。③气道保护手法训练:常用门德尔松手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吞咽技术,具有代偿和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其手法能减少吞咽后的食物残留和误吸的发生,它用于两种适应症:喉运动减少和吞咽功能不协调。④肌电生物反馈训练:通过患者视觉反馈模仿及再学习正常的吞咽模式,强化舌骨的上下肌群的收缩运动,可作为运动和协调性降低所致的生理性吞咽障碍患者首选。如卒中或脑外伤相关的神经性吞咽障碍。⑤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因呼吸与吞咽不协调,引起的吞咽障碍。(2)导管球囊扩张术,不仅能通过其生物力学机制直接作用于失弛缓的食管上括约肌,还能通过牵拉使其放松,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吞咽中枢模式发生器中的神经网络,兴奋CN-IX、CN-X、CN-XI,从而达到增强启动反射性吞咽的能力,降低脑干病变后吞咽反射的阈值及提高吞咽中枢模式发生器(swallowing pattern generator,SPG)的兴奋性,恢复靶肌(UES)的生理功能。用于治疗吞咽的协调性和咽缩肌无力导致的环咽肌失迟缓。

脑卒中吞咽障碍所致的误吸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临床实践中,伴发咳嗽的误吸为显性误吸; 如果会厌保护性关闭反射减弱或喉抬升不足,常导致没有咳嗽的误吸,称为隐性误吸。据研究显示由隐性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约占吸入性肺炎总数的68%,其中仅以精神萎靡、纳差是首发症状的患者约占23%[13],目前临床中还没有统一的误吸筛查方案,误吸风险评估和误吸预防的操作指引,多家医院的ICU仍为误吸发生后被动采取误吸急救措施[14,15],因此对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采取积极的强化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实施强化措施:(1)基础护理:①使用安全进食方法。可减少食物、液体的误吸。②口腔护理,2次/d,减少口腔定值菌大量繁殖,减少因误吸产生的肺炎。③强调手卫生,手卫生是最经济也是最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④气管插管护理:a床头抬高30°~45°,及时吸出口腔及气管分泌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气管及口腔用的吸痰管要严格分开。一次一根吸痰管一手套,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给予吸氧。吸氧管与吸痰管不宜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b拔除气管插管要做到:符合拔管指征: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反射恢复;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备好吸氧面罩(或吸氧管);吸出口腔咽部的分泌物、气管分泌物后,加压吸氧1 min;解除气管导管固定带。吸痰管置于气管最深处,边拔管,边吸痰,拔管后即予面罩吸氧。(2)误吸的处理: 一旦发生误吸立即将头偏向一侧,取足高头低位。将口腔及咽部食物、分泌物、呕吐物吸尽,必要时行插管或或支气管镜灌洗。(3)针对性预防不同状态的误吸:①经口进食:a必须在有人看管下进食,为预防误吸进食中尽量取坐位,保持90°的躯干角度,使颈和头部向前屈;b从口近食者严格执行吞咽障碍评估的饮食限制;c观察进食中是否有咳嗽、被呛住、清嗓子以及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等发生;②鼻饲:a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床头抬高≥30度)鼻饲后继续尽量保持1~2 h;b鼻饲前先确认喂养管位置;c尽量选用管径偏小(选择相对号小的)的胃管,可有效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减少误吸的发生;d测量鼻饲管外露长度。临床多采用延长鼻饲管置管长度即约55~65 cm(这时胃管内的3个侧孔全部进入胃内,可防止刺激性药液从鼻饲管头部流出)。(4)管饲患者前,应询问是否有恶心,饱涨感,腹部痛或痉挛[16],避免强迫喂食。(5)鼻管灌食患者应评估肠蠕动声音和腹胀[17]护理中严格掌握输注食物的速度、量、粘稠度、温度。(6)针对气切、气管插管患者,在喂食前10~15 min给予吸痰,进食后1 h内如无明显痰鸣音或误吸发生,不予吸痰。(7)对鼻饲喂养患者,注意观察有无胃潴留发生。如有胃潴留应报告医师,遵医嘱暂停或减少鼻饲量,或给予胃动力或助消化药。

综上所述,采取积极有效地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是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可靠保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洼田吸入性饮水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简易饮水鸟
别让吸入性肺炎伤害到您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饮水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套管滑脱五例分析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