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的德语专业学生口语自我修正的研究
2020-09-16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仲 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早期非流利研究源于口吃研究,以Johnson(1959,1961)和Mahl(1956)的分类体系为代表,成为后续口吃和非流利研究的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母语和二语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研究框架,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研究需要进行归类,以致归类不一,覆盖面不全或对某些现象无法明确归类。基于这些问题,马冬梅在现有分类基础上归纳整合,提出新的分类体系,并通过一语和二语语料验证,证明新体系合理可行,能更好地应用于二语研究。
那么该分类体系能否用于三语非流利研究?如果可以,三语中的非流利类型及频率如何?如果不能,存在什么问题?本文以德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冬梅新分类体系为依据探讨德语专业学生口语非流利中的自我修正现象。
二、研究设计
被试为8名国内某高校德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这些学生母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三语为德语。笔者首先对被试进行了口语测试。内容为个人话题阐述,均与日常生活相关,有利于口语的产出。每名学生有5分钟准备时间,5分钟说话时间,全程录音。后期笔者对录音进行文字整理,保留非流利语言形式。语料音频共29分31秒,文本共计2519词,11602个字符数。
三、研究发现
笔者依据马冬梅分类体系中对自我修正的定义和标注方式对语料进行了标注,标注过程表明,该分类方式涵盖了所有三语自我修正现象。共计96处,其中替换的频数远高于删除和插入。下文将逐个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图1
(一)删除
语料中的删除共有18处,占自我修正总次数的18.75%,大多数删除的情况为重新开始,共12处。重新开始的删除情况往往发生在话题或句子衔接的时候,说话者对于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了整体的规划,但对于具体的语句还没有组织好,当其发现实施的言语计划与制定的言语计划不一致时,立即通过自我打断,进行自我修正来重新实施言语计划。
例1:sie haben großen Erfolg erreicht[wir müssen sie emm lernen deshalb wir müssen] emm deshalb es ist notwendig ihre Sprache zu lernen.
该被试逻辑是清晰的,但在实际言语产出的过程中,表达不够明确,于是对内容进行删除,改用新的结构“esist…”,在未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使表达更加清晰。
例2:ein Kinder sagt zu ihren Papa emm Papa ich will ein Handy emm [vorstellen sie sich] emm wirst du das Handy ihr Kind geben.
被试在表达中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和填充,提到“vorstellen sie sich”,联系上下文看来是突兀的,笔者猜测,该被试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思维空白,还未想好接下来要说的话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迫于时间压力,不自觉地读出了题目中给出的提示,在组织好语言后重新开始延续话题。
(二)插入
“插入”指以待修正区为基础,在修正区插入一个或多个词语的操作,经常伴有词语的重复。语料中的插入共有12处,占自我修正总数的12.50%。
例3:viele Länder emm [weil] viele Länder spielen eine immer wichtige Rolle auf der Welt.
该被试插入了weil这个单词,可见在一开始被试并未理清话中的逻辑,只是在陈述想要说的内容,而插入之后,完善了因果关系,补充说明了自身的立场。
例4:auch die [in China] emm die Studenten emm zuminde emm [muss] zuminderst eine Sprache lernen.
被试在一句话中进行了两次自我修正,分别插入了两个单词inChina和muss。第一次插入是对“Studenten”的补充。第二次插入则是被试或由于对德语语法的不熟练而遗漏了动词。
(三)替换
“替换”指在语法和语意上对等成分相替代的操作。共有66处,占自我修正总数的68.75%,是频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且远高于其他两种。因此,笔者进行了细分。从内容来看,可分为恰当性替换和错误替换,恰当替换共25处,错误替换共41处。
说话者在产出言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监控着言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当说话者发现自己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可能会引起听话者的不解甚至是误解时,就会寻找相近的词汇以更准确的方式来替代原有的表达。
例5:emm [ich] emm [wir] können [wir] [ich] kann ein handy emm ich kann ein handy emm tragen.
被试在本段讲述了高中时期的经历,显然在此使用wir为主语是不恰当的,因此以ich替代了wir。也有可能是说话者急于开口,无法及时提取词语,因此在思考的同时还在不断探索合适的表达,填补话语的空白。
错误替换共41处,在自我修正的总次数中也是占比相当高的。对于语法错误的修正频率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德语语法特殊,讲究语言秩序,存在着复杂的性、数、格、式、时、态、人称,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尚不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德语作为三语,会受到来自母语和二语的迁移影响。
例6: meine Meinung nach ist emm [die] frei ist das freiwilliges soziales Jahr sehr günstig.
该被试一开始将Jahr这个单词视作阴性,以die作为冠词,随后意识到Jahr的正确词性。
例7:wenn ich [studieren] wenn ich studiere oder Unterricht [hatte] habe emm kann ich…
被试在这句话中对并列的两个动词都进行了修正,第一处未考虑到第一人称“ich”的变化,第二处则是对动词的时态进行了修正。
四、结语
本研究验证了马冬梅非流利分类体系用于三语自我修正研究的可行性。语料中出现的自我修正类型有删除、插入、替换。替换的频率最高,删除和插入较少。其中替换修正主要是对恰当性内容和错误内容的修正。
面对测试,学生承担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想得到更好的成绩,因此会对自己的言语表现更加谨慎,所以恰当性内容和语法错误的修正频率较高。出现自我修正的本质原因是说话者在不断地自我监控。根本原因则是德语学习者还未能熟练掌握德语语法和词汇,以致在口语表达时犹疑不定。
德语学习者首先应进一步提高语言基本功,语言技能的提高必定能降低错误率,减少修正,增加流利程度。应加强语块的学习,善于利用固定句式以赢得更多的思考时间。最后也要加强个人心理素质,学会消除心理压力,在紧张的状态下也要保持镇定。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更多地关注其用法和搭配,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此外,培养学生必要的口语交际策略,不应过分强调正确性,减少不必要的修正,提高流利度。在课堂上,也要给学生更多口语表达的机会,锻炼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