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抗美援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9-15冯兵樊子豪

邓小平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冯兵 樊子豪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与民间主导、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战后事宜的处置,抗美援朝的影响与评价,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与影响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涵盖了战俘问题、细菌战问题等研究热点,展现出研究趋向丰富、深入、细化的特点。抗美援朝的研究仍有较广阔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表现为跨学科研究的亟待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待提升、分层次研究的运用还需不断丰富、研究视角要更加多元等。

【关键词】抗美援朝;研究综述;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精神

【中图分类号】E2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4-0110-11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历程与经验研究”(SC20YJ010);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培育项目“新中国初期城市社会问题及其治理”(SKSYL201817);四川大学创新火花库项目“新中国初期党整合城市社会组织的政策与经验研究”(2018hhs-34)

【作者】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四川成都610065

樊子豪,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批国内外档案公开披露,有关抗美援朝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取得了显著成就。研究者从中国政府抗美援朝重大决策的影响因素、过程、意义与价值,政府和民间主导和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战后处理,战俘遣返、抗美援朝精神与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对国内学术进展做简要介绍和综述,有利于推动抗美援朝研究的深入。

一、抗美援朝运动研究

抗美援朝运动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的群众政治运动。学者多从不同主体出发展开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研究集中于政治宣传与社会动员;以社会为主体的研究则着重分析多个社会机构、组织等在这场运动中的贡献与影响;以个人为主体的研究多是通过新闻报道、专题采访、战场见闻等方式。

(一)政府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

政府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国外,涉及战场上的政治工作和国际社会的形象;二是指向国内,表现为舆论宣传与政治动员。张金龙从思想、组织、行动三方面概述了战争中我军瓦解敌军的工作要点。①李仲元指出,我军根据新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逐步建立适合战争需要的敌军工作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对敌工作方针、政策。②朱廷春总结出我军宽俘政策的一贯性、对敌斗争的广泛性、对敌宣传的多样性等特点。③郭传洲强调了我军对外宣传与军事打击的相互配合与协调。①有研究者将对外宣传的目光聚焦到政治家身上,研究了周恩来利用联合国等机构及国际准则进行的外交斗争。罗国辉通过深入挖掘抗美援朝时期宋庆龄对外宣传的技巧、效果,侧面反映出我国对外宣传的成功。⑤

有学者通过对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有力证明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威力与创造力。学界亦对抗美援朝政治动员进行经验总结与启示阐发。高国栋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为抗美援朝胜利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有学者论述了新闻传媒在政治宣传中的影响。李文明认为我国新闻界以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为主题,军事宣传与政治宣传相结合,成功抵制了美国等敌对势力的宣传攻势,守住了全国人民的心理防线。⑦

有学者深人研究了该时期中国对外的舆论战。陆旸对该时期中美之间的與论战进行研讨,阐明《人民日报》对“美国之音”虚伪性与反动性的批判,有效稳固了取得战争最终胜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⑧赵鹏认为《人民日报》在抗美援朝宣传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方式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⑨

(二)社会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

学界对社会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考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区域社会的考察,具体论述抗美援朝运动在该地区的开展情况、效果与影响等;二是对某一社会组织、机构与团体的考察,详细阐述这些组织与团体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影响。对区域社会抗美援朝运动的整体考察,已有研究大多选取某一地区作为研究基点,这些区域大到省,小到市、县,以小视角、小切口、小范围推及整个国家。刘德军探析了江苏地区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效果。①钟霞选取更微观的苏南农村作为考察对象,分析该运动中苏南地区党委、政府以及农民等主体的行为与动向。②苗长青系统概述了山西的抗美援朝运动;③王荣探讨了山东的抗美援朝运动;①梦维改对开封市的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历史考察;⑤毕晓敏则全面研究了抗美援朝运动在上海的开展。⑧不同地区抗美援朝运动的研究大致遵循“起因——经过——结果”的模式,除史料选取差异之外并无更多创新。

对社会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还集中于某一社会组织、机构与团体。夏咸军等认为,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积极发动党员和联络群众,组织捐资捐物,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⑦肖文超指出,海内外爱国华侨用实际行动声援并支持抗美援朝。⑧范登生论述了北京妇女界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与贡献。⑨贾国成以不同案例窥探了,上海工商业者在这场运动中的复杂心理。四王猛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抗美援朝活动四,高中华则把该组织与我国的外交联系起来,通过参与国际红十字大会,据理力争,粉碎了美国等敌对势力的阴谋四。江林泽指出,新華书店除了宣传、支持抗美援朝,还发动了募集书刊运动,成为全国抗美援朝运动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社会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论著相当丰富,主要源于史料、档案等材料的易得性。这一运动的整体研究兼具区域特色,并进一步推动运动研究的完整性;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亟需创新,且在区域与全国、具体运动与整个运动之间的关联性仍需加强,地区性抗美援朝运动与其他历史事件结合研讨的历史性研究存在空缺。

(三)个体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

个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走向;或者说,任何社会活动必定会通过个人行为才能落到实处以实现目标。学界从个人层面考察抗美援朝运动,主要分为普通群众和领袖人物两类,虽然他们对抗美援朝运动的贡献与作用不同,但依然不妨碍研究者从中挖掘更多研究价值。

对抗美援朝运动中普通群众的研究,多是战争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或接受采访的报道,以自己真实的经历佐证一些战场事实。写作手法基本采用叙事陈述,严格而论这些著作并非学术研究,但依然有其价值,学者可以适当选取部分“细节回I忆”以印证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的思想。周志光从自身在战场上的观察,通过战场发生的鼠疫、细菌弹的声音来判定美军发动“细菌战”的事实。①学者可以从其回忆中发现研究价值或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李宗刚通过对该时期战争文学英雄叙事的分析,指出英雄叙事作为配合战争的手段,有效鼓舞了我军士气。②这篇论文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但能为政史学者拓宽研究视角、改善研究思路乃至学科交叉研究带来启发。

有学者将领袖人物放置于抗美援朝运动中进行研究,具体探索领袖与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表达对领袖高超才能和高尚品德的尊崇与赞颂。薛林群从战略决策、战役指导两方面突出展现毛泽东的高超领导才能。③唐蕊从对苏外交层面考察了周恩来多次为志愿军争取经济和军事援助。①刘全考察了邓小平领导西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基于已有关于领袖与群众两个层面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不难发现,既有研究基本偏重某一层面,尤其是偏重领袖人物的研究,将两个层面结合开展的研究成果较少。如果研究能将历史伟人与人民群众结合,更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未来的抗美援朝运动研究有待以“小人物”出发,拓宽研究范围,深化研究主题,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

二、抗美援朝战后处理研究

关于抗美援朝战后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了战后谈判研究、抗美援朝的影响与评价研究等方面。

(一)朝鲜战争战后谈判研究

朝鲜战争战后谈判的研究大体从两个角度进行:是将此次谈判作为历史事件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展示谈判过程与谈判期间的“小插曲”;二是深入分析谈判过程及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探索影响谈判的多种因素。

谈判整体性研究。陈昊梳理了停战谈判的缘起、经过和结果,指出举行谈判的可能性与必要性①,并聚焦于战俘问题②。黄继阳举例论证了我方有为青年对充实谈判队伍、推进谈判所作的贡献。③柴成文从停战三原则到“一动不如一静”,细致描述毛泽东、周恩来领导谈判的决策轨迹。④赵森选取李克农这位直接谈判的代表,赞赏其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与出神入化的谈判技巧。⑤另有学者论证美国在这场谈判中的设计构想与目标追求。

接受谈判的原因研究。学术界分别从中朝方和美方的角度研究双方接受谈判的原因,其中包含了综合因素、我国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美方因素等内容。综合因素方面,刘锋综合考察国内国外、敌我双方条件,强调军事上的平衡使停战成为可能。⑥中国国内因素方面,程珂认为,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工作重心正在向经济建设转移,接受谈判是出于有利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考虑。⑦国际因素方面,朝鲜战争由国内问题转向国际事件,停战谈判必然带有大国角逐的影子,谈判也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高广国指出决定谈判成败的首要因素是战争性质,战略文化的差异则是潜在因素,军事打击是直接因素。⑧刘月旺将停战谈判放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指明美苏的主张是停战谈判最终签订的重要因素。⑨邓峰指出中国顶住了苏联的阻挠与压力,才最终与美国举行谈判。四宋晓芹认为苏联在开启谈判大门、参与制定方案、间接影响进程和最终促成谈判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关于美方因素方面,徐合江指出,美国在无法迅速结束战争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核武器来加速战争进程并主导停战谈判。①孟庆龙认为,美国军方在整个决策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②冯东兴系统考察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停战政策,即从“遵守停战”到“有限度破坏停战”。③邓峰强调,艾森豪威尔政府一方面沿袭了杜鲁门政府谈判中的战俘政策,另一方又表达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作出让步。④总体而论,国内学者关于停战谈判原因的分析深度广度兼有,成果丰硕,国内外档案资料的运用甚为灵活,研究视角不乏创新。

(二)抗美援朝的影响与评价研究

抗美援朝牵涉面广、牵涉人数多以亿计,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加以探索,总结抗美援朝多方面意义与价值,同时作出相应评价。

一是历史影响。吴淑丽认为,我国政府以抗美援朝为契机,强化了乡村社会的

“政治化”,提高了农民的“国家观念”。同许海青探讨了抗美援朝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为抗美援朝唤醒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⑥

二是历史评价。高嵩峰驳斥了因“错失收复台湾最佳时机”而予抗美援朝以负

面评价的观点。⑦齐德学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最值得大加褒扬的一场战争,对新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极具意义。因习伟认为,战争的胜利表明我军经受住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同时,战争胜利标志着我党经受住了国内外的各种严峻挑战,自身执政能力得以锻炼与加强。⑨综合以上观点,学界对抗美援朝的影响多持肯定态度,正向评价占据主流。

三、抗美援朝热点问题研究

抗美援朝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了战俘问题和抗美援朝细菌战问题等。

(一)抗美援朝战俘问题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战俘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战俘政策和对战俘的处理等方面。学者们分别从中美等国对战俘采取的政策、对待战俘的态度以及战后双方处理战俘问题的导向与方式展开研究。

一是中方对待美方战俘政策的研究。陈跃认为志愿军的战俘政策既有延续传统和吸取经验的一面,也有独具特色的一面。①鲍明荣强调我国改善战俘物质生活条件、开展多样文体活动、进行反战和平宣传,树立了我军的人道主义形象。②吴静媛从政策法规、教育管理、战俘遣返三个方面论述我军对待战俘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军战俘工作的特点。国张旺则认为我军的俘虏工作丰富和发展了宽待战俘的政策体系,健全了适合外籍俘虏的管理教育方法。①付可尘认为抗美援朝战俘工作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处理战俘思想,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⑤龚君探讨了战俘心理转化工作的策略、模式以及机制,反映出我军战俘工作的效果。⑥上述研究着眼于抗美援朝时期我军战俘政策的历史事实,分析战俘工作的特点及历史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是美方对待中方战俘政策的研究。王唯笑认为美方所采取的强硬战俘政策,使

得中朝战俘的生活环境艰苦而恶劣。⑦曾莉深入研究战俘们的服从心理,并指出战俘选择服从的原因。⑧这一研究视角颇为新颖,将落脚点放置于“服从心理”,为之后学者借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抗美援朝战俘问题提供了参考。

三是双方战俘政策的比较研究。张旺从中美双方战俘的政策法规、管理教育、遣返原则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我军既要进一步健全自身战俘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又不能忽略美军战俘工作的教训。⑨王唯笑则对双方战俘管理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战俘数量和构成来源、生存环境和管理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差异的缘由。

四是战俘处理研究。战俘处理问题的意见分歧是中美双方谈判长久争执的重要原因。学界关于战俘处理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着眼于双方遣返战俘的来龙去脉。赵娟分析了战俘问题形成的原因,阐明了双方在战俘问题上的争执与转折。①二是从敌对方即“联合国军”角度研究其出于何种目的而推行处理战俘的政策与方十。任方指出美方“自愿遣返”原则的初衷是欲利用部分志愿军战俘容易动摇的特点而制造心理战效应,以此与中朝进行对抗,追求自身战争利益。②邓峰认为,美国坚持“自愿遣返”原则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意识形态斗争等多方面的考量。③徐友珍指出,英国一方面追随美国主张“非强制遣返”,另一方面又渴望尽快打破谈判僵局。④以上两个视角的研究,有利于整体把握谈判双方解决关于战俘问题的争端,明晰双方战俘处理政策存在的差异,这些研究为更充分地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二)抗美援朝细菌战问题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交战双方相持不下。美国欲夺取战争主动权,加速战争进程,发动了细菌战。中朝方面坚称美方使用了细菌武器,美方则矢口否认。这一间题亦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一是证实细菌战的研究。张华以六国科学家的实地调查报告作为美国发动细菌战的核心证据,并找出六个方面的旁系证据。⑤孟涛回顾了中美细菌战争论的历史,考察了美国研制细菌武器的过程,用现存档案证实美国使用了细菌武器。⑥朱杰以證人证言、物证书证、鉴定结论等作为主要证据,证明美军确实发动了细菌战。四这一研究运用了法学的基本原理,有理有据,层层推理,对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课题具有启发意义。

二是关于中国反细菌战的研究。中国反细菌战是在政府主导下,人民广泛参与的政治性运动,主要是爱国卫生运动。张金林从政治动员视角整理了反细菌战的几项策略。王艳丽研讨了青岛市南区反细菌战的组织形式,介绍了反细菌战的两种手段。有学者关注了爱国卫生运动。金媛媛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改变了国内恶劣的卫生状况,有力打击和防范了美国发动的细菌战。四黑佳洁总结了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经验及不足。②关于反细菌战的结果与影响,学界倾向于认同中国反细菌战取得了最终胜利,认为中国反细菌战取得最终胜利推动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为全面夺取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丰富了我国反细菌战的经验,为未来应对细菌战提供了历史借鉴。亦有学者认为中国反细菌战彻底粉碎了美军安图挽回败局的迷梦,标志着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的全面失败。③

四、抗美援朝精神与影响研究

抗美援朝作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凝结了抗美援朝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包括克敌制胜的英雄主义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①学界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大致有两种范式,一是将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二是将抗美援朝精神解构,研究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谭虎娃认为抗美援朝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⑤朱纯辉研究了志愿军英雄文化的培养与塑造工作,通过宣扬英雄模范事迹,营造英雄文化浓厚氛围等方式,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推向极致。

抗美援朝与社会价值观。抗美援朝精神改造和整合了之前的各种精神,对之后的社会价值观亦进行了变革和重塑。逄大明认为抗美援朝运动为社会价值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意义,既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石建国认为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具有清晰明确的价值主体、目标取向以及现实的价值实现途径,为新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奠定了基础。⑧

抗美援朝与社会意识。有学者将抗美援朝与社会意识联系起来,尝试找到这场运动在社会意识塑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侯松涛认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顺应了社会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民众社会心态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兴旺梳理了抗美援朝运动与社会心态变革、国家观念塑造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关系。②靳道亮认为中国共产党将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结合,使得国家标全面渗I人乡村社会,农民国家意识初步产生。③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抗美援朝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颇有建树。展现出学术界对抗美援朝研究趋向丰富、深入、细化的特点。学术界就抗美援朝发生、发展、停战及善后事宜等基本史实达成共识的同时,仍不乏拓展研讨的空间。

一是跨学科研究有待强化。抗美援朝进程研究可以尝试结合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甚至心理学相关理论;抗美援朝停战谈判研究可以借助国际关系学、决策学、博弈论等学科理论;抗美援朝动员研究可以借鉴传播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论;抗美援朝人物尤其战俘问题研究,可以借鉴情感史理论。情感史研究关注人的心灵与情绪,关注人的主体状态和时代的精神结构,这一问题意识将革命史研究的视角从社会、政治转到了革命者自身,从政治技术转到了革命主体。④情感史视野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俘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战俘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军人”,也可能是有情有义的、基于“感动”而行动的人。但必须注意,引用和借鉴西方理论阐释抗美援朝运动,需要关注西方理论在近代中国本土情境中的适应性,使之与本土史料的解读和史实的论证真正融为一体,避免削足适履的现象。⑤

二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亟待加强。季羨林曾说:“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文献资料,不需要科学实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更是如此。”⑥郑天挺认为:“历史档案在史料中不容忽视,应该把它放在研究历史的最高地位。”⑦科学研究尤其社会I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档案作为“没有掺过水的史料”,理应受到党史研究者的重视。⑧从已有成果观察,国内学者对官方解密档案和国外档案资料的使用仍不够充分,这也是未来对此问题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行之道,尤其在中美等交战国档案资料存在误差的情况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还原历史真相上就显得相当重要。

三是分层次研究严重不足。研究层次主要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宏观研究是从整体上对抗美援朝的综合论述,中观研究是对抗美援朝发生、发展中具体状况等问题的考察,微观研究则是对抗美援朝相关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微观研究是中观研究的基础,中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如果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均不充分,宏观研究势必缺乏应有的基础与条件,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欠缺。①从既有成果看,从整体上对抗美援朝进行综合论述的宏观研究较多,而将抗美援朝作为一个具体问题的中观研究以及将抗美援朝有关人物和个体事件作为个案开展的微观研究为数不多。以人物研究为例,抗美援朝领导者之外,普通士兵和指挥人员的研究难得一见。由此,应充分意识到微观研究的重要性,并勇于下苦功去搜集有关的档案、报刊、方志等资料,沉下心来进行扎实的研讨。

四是研究視角亟待拓展。问题的选择不应受固有观念或框架的束缚,而应根据历史演进的脉络不断推陈出新,从不同侧面揭示抗美援朝于近现代中国的多重角色。可喜的是,学术界关于抗美援朝研究的视角确有革新的趋势,有学者选取抗美援朝时期具体的物件观察和研究,因为这些物件作为物质载体映射着历史背景与时代烙印,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相比于传统的以历史叙事为主线的研究,这种研究颇具特色。例如:张岩探查了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数百枚抗美援朝时期的徽章,将这些徽章进行分类,并选取典型徽章进行解析,侧面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记录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②文章虽重在对徽章的介绍,依然能为我们开拓研究思路带来新的启发。徽章虽然不是出土文物,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物史料”,去能为我们的研究找到论据,丰富研究维度,增加研究深度。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经由漫画运动的改造,逐渐从艺术的“大众化”转向了政治化,甚至成为主要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侯松涛通过抗美援朝漫画考察漫画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既然漫画展现出为政治服务的一面,那么一定还存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表现出这样的一面。以此类推,可以利用这类独特的史料形式窥探历史的真实与奥秘,丰富研究资料来源,开拓研究视野。总体而论,抗美援朝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仍然广泛,有赖于采用更宽广的研究视域、有关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新的研讨主题与领域的挖掘以及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运用。

(责任编辑梁灏)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