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高三思政复习课中的运用
2020-09-15李兰云
李兰云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思政课程标准》倡导议题式教学。本文以《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议题及情境材料的选择、学生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讨在高三思政复习课中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三 思政 复习课 议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思政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要以培养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把高中思政课塑造成活动型课程。思政课程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应采取“活动型”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或者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必备品格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广大一线教师围绕议题式教学进行探究、研讨,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课题组也对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进行了大量尝试。本文以《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在高三思政复习课中如何落实议题式教学。
一、根据课标、高考考纲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既要基于课程标准,又要参照学生实际情况,还要考虑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因素,但主要有两个因素:课程标准和学情。高三复习课还要认真研究高考考纲,力求教考一致。
例如,在复习“社会发展的规律”内容时,首先,要熟知本课的课标与高考要求。课标对本框内容的解读是: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高考考纲的要求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化: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考考纲与课标的要求,才能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其次,要了解学情。高三学生虽然学习过本课内容,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知识间的逻辑结构以及对该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提供统领本课内容的议题及议题依托的具体情境,组织学生依托情境材料,通过自主辨析、合作探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学生在对情境材料的探究活动中会发现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该规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从而如认清社会发展趋势。为此,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准确表述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2.学生能够结合情境材料具体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树立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3.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阐述我国改革的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改革的性质、目的,增强对我国改革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确定合适的议题,寻找真实的情境
确定教学目标以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议题开展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主持人、启迪者,如何确定合适的议题来推进教学呢?2017版课标解读提出:议题的选择既要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现重难点;同时也应具有开放性,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因此,根据本课课标、高考要求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复习的总议题是: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一总议题下,又设置了两个分议题,对总议题进行分解,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总议题。
确定议题后,教师需要甄选蕴含议题的情境材料,通过情境材料把理论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理解所学观点,并学会迁移运用。因此,寻找、选择合适的情境材料就成为教师在备课时的重要任务。研究高考是每一个高三教师的必修课,高考试题一般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对高考试题的典型情境进行举一反三,找出最新的情境材料。我对有关本部分知识的高考试题研究时发现:2018年全国卷Ⅰ对本部分知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答题情况并不理想,这说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对重难点知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模糊的。于是我设想,如果把小岗村这一情境材料具体化,应该会加深学生對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选择小岗村的发展事例作为情境材料,还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小岗村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对大包干的历史是比较熟悉的;另一方面,小岗村是安徽省的一个村,易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于是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搜索小岗村的资料,收获颇多:有文字资料,还有视频和图片资料;有小岗村的过去,也有小岗村的现在。但对于哪些资料能更好地关联学科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认真甄选,选出合适的资料作为本课知识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情境材料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能使学生在课堂空间直面真实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整理,建立情境材料库,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顺手拈来。思政课情境材料来源很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取情境的载体。
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对情境材料进行结构化处理
精选教学情境以后,下一步教师就要围绕情境进行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能否真实开展,关键看问题的设计。根据前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况,我对小岗村的材料进行筛选,从导入环节、教学过程分选不同资料,组织学生以情境为载体围绕议题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学科知识提升素养。
教学导入时,我展示了按着鲜红手印的“秘密契约”图片资料,让学生思考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发生地在哪里?是什么事件?这样的设问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踊跃发言,带着疑问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小岗村和我们学习的社会发展规律有什么关系呢?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社会发展规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一旦有了兴趣,就有想去研究的欲望。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思考。
围绕“探究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总议题,我设置了分议题一: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分别播放两段有关小岗村的视频作为情境材料(视频一:央视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村:农村改革先行者——安徽凤阳小岗村”;视频二:安徽小崗村:摸索乡村治理新路子)。提出探究议题:(1)小岗村人在大包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结果如何?(2)小岗村人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学生观看视频后,分小组合作探究,组内讨论,课堂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重引导、总结与提升,整合知识内容。通过组内讨论、展示汇报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从情境中提取知识、提升解释与论证的学科能力。通过观看视频中具体情境——大包干与人民公社作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不同作用,乡村治理作为上层建筑对小岗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深刻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培养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
利用央视新闻报道视频作为情境材料,使抽象的理论依托情境具体化,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学生通过视频看到真实广阔的世界,增加了学习的宽度。借助央视视频情境材料,学生不但能深刻地理解本课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科理论的可信度。在视频资料二中,学生通过观看“小岗村摸索乡村治理新路子”,感悟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提高公共参与的素养。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一周后的内容留存率分别为:听讲5%,阅读10%,讨论50%,实践70%,传授给他人90%,可见,通过探究、交流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紧密联系生活热点和时事焦点,整合资源,对选择的情境进行全面考虑,精心设计具有梯度和深度的议题。在问题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经常更换小组讨论汇报的代表。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督促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进行深度思考。
分议题二:小岗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分红”;从第一次分红350元到第二次分红520元;从普通村庄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人认为小岗村的改革否定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你怎么看?假如你是小岗村一员,如何续写小岗精神?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提升解释与论证的学科能力,有利于在讨论、质疑中明辨是非,增强学生对我国改革的思想政治认同。
本节复习课以小岗村40多年发展历程的材料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完成学科任务,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生解释与论证的能力。与传统复习课相比,进行议题式教学,教师需要从议题、情境、学科任务、学生活动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综合考虑学科任务、高考要求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确定适合的议题,围绕议题构建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在真实情境中精心设置指向学科素养的问题,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对接高考要求,对知识不断再构建。一方面,随着议题的展开,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培养了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等方面的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主动探究、合作等活动,提升了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中完成学科任务,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