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安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研究
2020-09-15杨树林
杨树林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古往今来我国传统绘画行业发展繁花似锦,国内不同的地域文化及人文特点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江西万安县农民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大创新和分支,受江西万安县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万安县农民画以农民生活元素为创意点,在我国农民画行业获得了充分发展,带动了江西万安县地区的经济增长。为了保障江西万安县农民画的持续发展及创新改良,文章从万安县农民画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着手,对江西万安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西万安县;农民画;艺术特点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江西万安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研究”(YS18129)研究成果。
随着外来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速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江西万安县农民画萌芽于唐宋,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画作具备的艺术特点一直是相关艺术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一、江西万安县农民画发展历史
万安县农民画起源于宗教崇拜及生活诉求,自19世纪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四大主要阶段:第一,19世纪中后期的万安县农民画在创作形式上借鉴壁画、年画两大主要形式,利用直爽、夸张、质朴的色彩、造型进行表达,表现出对美好社会及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多服务于政治层面;第二,20世纪后期,受国内大环境影响,农民画创作者的个人意识逐渐提升,首支农民画创作队伍完成了上百件农民画的创作,并借助国家级、省级或市级展览进行农民画宣传,当时的报刊文件中也发表了部分作品,促进万安县农民画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第三,20世纪末是万安县农民画的重要发展阶段,该阶段内的农民画创作者以美术培训形式提升个人创作艺术感及专业性,在江西省著名画家梁西江筹办的梁书画馆中充分交流创作经验,让该时期的农民画创作雅致与质朴共存;第四,2011年至今,江西万安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推动了万安县农民画的持续发展,利用高岭镇田北村建立了完整全面的由创作到展示、由写生培训到商业旅游的特色农民画村。
二、江西万安县农民画发展现状
田北农民画村是万安县农民画的主要发源地,是全国性质的集艺术及商业为一体的农民画发展平台。该地区在2012年重点打造以来,相关部门以多样优惠政策促进了更多的农民画家加入并发展,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免费的创作地点及创作元素,至今已有超16所高等院校将该地作为院校写生基地。为了促进万安县农民画的更好发展,相关政府以成立农民画协会、推动农民画进校园、增设农民画专业、举办农民画展览及大赛等形式进行农民画艺术的宣传和人才培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西万安县农民画在获得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重视程度问题。江西万安县农民画虽在全国美术范围内具备一定地位及影响力,然该类画作在万安内的知名度仍有待提升,除高陵镇外仍有较多区域民众对该类艺术形式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第二,宣传传承问题。农民画进校园活动初始阶段有较多校方积极对学生进行农民画知识普及,然发展至今已有部分中小学或职业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停止对户县农民画的具体宣传,农民画宣传及传承后劲不足。第三,画作创新问题。部分农民画创作者缺乏一定美术专业基础,在绘画创意、素材、用色等方面能力有待提升,整体艺术性不足,商业性较为浓重。第四,市场需求问题。农民画在全国范围的美术行业内仍属于小众艺术,相较工笔、写意等传统美术形式市场需求量较小,部分农民画创作者自身对农民画认知存在偏差,个人信心不足。
三、江西万安县农民画艺术特点研究
首先,构图特点。江西万安县农民画作为一类独具特性的传统艺术资源,在数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培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是江西省地域文化中的一大宝藏。万安县农民画创作理念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画创作者将此美好诉求通过独特、表现力强的构图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农民画中常见的耕牛元素表达上,大多数创作者并非专业美术专业出身,他们的构图以简单、平面为主,创作者往往以亲眼所见的耕牛形象进行美术创作,以画面中心为发散点进行构图创作,具体作品可参考《五牛呈祥》;又例如在有丰收元素的《车出黄金千万担》的构图中,受“丰收”“满粮满仓”意识的影响,创作者往往采用占据整张画面、留白较少的夸张构图方式来体现画作的中心思想。又受个人艺术造诣影响,较多农民画构图往往利用平铺、互不遮挡、丰富的农民生活元素对整体构图做出点缀,以独特的透视来实现独具特色的构图形式。
其次,情节特色。农民画创作来源于农民生活,因而相关的画面情节离不开农民创作者实际生活中耕种、生产、风俗习惯等元素,万安县农民画创作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在最初的情节选择中较多以农民自身喜爱又符合当地人喜好及兴趣点的事物进行展现,例如下地耕种、民俗民风、节日庆典等等,将农民画创作者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娱乐生活、传统节日、茶余饭后等事件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表达自己对农耕生活、对传统生活的热爱。该类情节特性我们在许多万安县农民画中都能发现,具体的例如《采桑图》《回娘家》等等。万安县农民画中所展现的文化特性与当今社会形成了明显对比,在生活节奏较快、远离乡村生活的当下,成为了广大群众精神及心理上的慰藉。除此之外,受时代特性影响,万安县农民画的情节构建曾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以歌颂社会主义、赞美社会、赞美领导等主题出发进行画面情节的构建,感情热烈,相较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夸张和激进的题材特性。在20世纪中后期,农民创作者个人意识的觉醒带来了画作情节的创新和转变,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如友情、亲情及爱情等元素,出现在画面情节之中,借助画面将单个故事细节展现出来,例如作品《金秋》便结合丰收及爱情元素,将青年男女在丰收的果园中互有好感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促进了万安县农民画艺术韵味的提升。
再次,造型特点。因大多数农民画创作者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美术造型基础,画作造型往往借助创作者的自我认知及理解去展现,因而该类画作形式在艺术界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点评观点。一类认为万安县农民画造型构图太过简单且有待提升,一类认为万安县农民画不拘泥形式,表现能力较强。笔者认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表达,美术艺术的发展也在于不断创新和改良,艺术的呈现形式不应该局限在造型和构图之中,从万安县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类艺术作品的较多数创作者并未接受过专业形式的美术训练,在此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万安县农民画造型本就不是初始的表达要求,创作者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20世纪中后期万安县农民画得到了专业美术人士的加入和支持,为农民画创作者传授了一定美术基础知识、造型要求和技巧,并结合万安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对造型要求做出一定改良,使得相关艺术创作者能利用具备一定专业性又简化的概括性造型手法完成实际思想情感的表达。例如,在《乡村夜色》这一作品中,创作者并未遵循传统造型形式将山水、村庄及夜景等元素展现出来,而是利用造型夸张的树木、灯光及远山的色彩对比来进行画面展现,在人物、事物的造型上以简洁、夸张及稚拙的线条来进行表现,将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表现出来,形成以事物精髓特点来辅助造型的创作形式。
最后,用色特点。大多数农民画的用色以简练、鲜艳、对比强烈特点著称,且在江西万安县中流传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搭得巧不巧”的绘画口诀,在大多数农民画创作者的画作用色上,他们不被传统形式上的用色所限制,以画面搭配所需来决定事物的颜色。受此创作理念影响,大多数农民画在用色上以红色、蓝色、黄色等积极向上、饱和度较高的亮丽色彩为参考,在此特性上与儿童画存在一定共同点,但万安县农民画又有着与儿童画不同的艺术特点。例如,在《对牛弹琴》作品中,创作者以简单的红色、绿色、黄色来进行上色,以平涂手法和饱满的构图来进行画面呈现,但经过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该画作所使用的颜色整体偏向于冷色调,再以少量暖色点缀,不同于传统商品画的艳丽用色,使得整个画面的艺术价值骤然提升,展现了与儿童画不同的艺术特性。当今时代的万安县农民画,从感性层面出发,以内心诉求为参考,利用自身獨特的用色方式展现着对传统生活的深刻情感,以浓重的色彩感染力让画作鉴赏者进行画作思想的体会。
总之,万安县农民画以其特点鲜明的构图、情节、造型和色彩运用屹立于中国美术世界之林,艺术来源于生活,万安县农民画以美术展现生活,相关创作者在创作中应当牢记万安县农民画创作核心,积极学习其他美术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来对自身的农民画创作做出改良和创新,为万安县农民画的传承开辟全新路径,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作者单位: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