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豆”谈“菽”

2020-09-15袁勇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豆类豆芽黄豆

袁勇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豆類和豆制品,是一类重要的食物。我们常吃的豆芽、豆浆、豆粥、豆腐,都富含营养,不可或缺。

可是,你知道吗?在汉代以前,豆字通常指的是一种容器,而不是我们吃的各种豆类食品。豆字在汉代以前,字形是这样的: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作为容器的豆的真实形象,又是怎样的呢?是这样的:

不用说,你早已经看出来了,豆字是一个象形字。豆的样子像高脚的盘子,大多有盖子,也有没有盖子的。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字形,所描写的就是没有盖子的豆。

豆是做什么用的呢?豆是古代的饮食用具,有时作为祭祀时盛酒肉的礼器。它主要用来盛放肉类食物,是贵族们吃肉时常常用到的。豆有陶制的,也有青铜铸造的,还有木制而外面涂漆的。

可是,作为肉食器的豆,和我们平常吃的各种豆子,比如黄豆、绿豆、豌豆、豇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吃的豆类,在古代又用什么字来表示呢?

肉食器豆,和我们吃的豆子的关系,可能是:豆里面曾经盛放过豆。哈哈,这只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有的文字学家认为,古代吃的豆类农作物总称为“菽(shū)”,在古代读音与豆的读音很接近,于是,人们就借用豆字,来表示这些豆类作物了。豆与菽读音接近,从一些汉字的构型中可以找到证据。比如豎(shù,简化为竖)、尌(shù,树立,建立)、樹(简化为树)、裋(shù,粗布上衣)、澍(shù,及时雨)、侸(shù,树立,确立),这些字中的“豆”,均用作表示读音(有时也表示意义)的声旁。

用豆来表示豆类作物,最迟在汉代就开始了。汉代人的作品中,豆就常常指豆类作物。我们今天做豆芽、豆腐、豆腐皮的黄豆,名称在汉代也已经出现。2009年,考古人员在发掘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时,发现了一个刻写着“黄豆二升”字样的石牌。学者们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刻写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的镇墓文中,也发现了“黄豆”的名称。

不过,在汉代之前,人们通常用菽字来表示各种豆子。菽是各种豆类作物的总名。而比菽更早的字“尗”,是“菽”最初的写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意思是说,尗就是豆子。尗字是象形字,像豆子刚长出来的样子。

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种解释是错的,但如果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豆类植物发芽时的样子,就不得不佩服创造“尗”字的古人,是多么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尗中间的一横,也许可以看作是地面;上面的笔画,像是刚刚钻出地面,张开了两个豆瓣,歪向一侧的豆芽;下面的小,可以看作是豆类作物的根须。

豆类植物发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所有的豆芽都是歪“脖子”的。有图为证:

发明“尗”字的古人,很准确而又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尗字对豆类植物根部特点的描写。

在古文字中,作为叔字构字部件的“尗”字,通常在下垂的根须下部,有两个或三个小点。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就根据尗的小篆字形指出:豆类植物生长着垂直向下的主根,左右是细根,细根上“生豆累累”——生长着聚集在一起的小豆子。

王筠当然不知道这些小豆子是什么,现在的植物学家却把这些小豆子命名为“根瘤”,正是这些“根瘤”,源源不断地为豆类植物提供着生长的营养。也许可以说,创造了汉字“尗”的古代中国人,或许最早发现了豆类植物生长根瘤这一现象。

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汉字里,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世界与生活的全部思考和发现。

(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豆类豆芽黄豆
豆芽成长记
缅甸政府计划将缅甸豆类拓展到中国市场
豆芽
多吃扁豆少得糖尿病
数黄豆
星星豆芽
燃煤锅炉烟气除尘灰对豆类幼苗的生长影响研究
豆类食品的营养物质及作用
神奇的豆芽
黄豆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