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分析
2020-09-15谢欢乐
谢欢乐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本文以问题意识为视角,通过分析问题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现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主,而问题意识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要素,是高等教育尤为关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问题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运用现状
(一)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课程,将问题意识运用于其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要。
问题意识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开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校更加强调学生要基于自身能动性展开学习,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意识,可以驱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由学生全程参与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发展性,分析一个历史事件一定要置于当时特定的背景下,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考量,因此这门课程需要以问题意识为基点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以问题意识培养为出发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重视和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探究,而不是全程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对问题意识予以贯彻,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步形成创造力且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如某个历史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与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进而更好地理解由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要求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和定势思维,多视角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以便能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二)运用现状
虽然问题意识近些年来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高校课程教学中,但是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现状来看,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过深,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学生;二是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却在实践中浅显地将提问学生与问题意识教学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问题堆积的课堂现象;三是虽然一些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但是忽略了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四是部分教师只重视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具有片面性;五是部分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还停留在灌输式阶段,在问题意识视角下,教师应该自觉转变角色,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意识视角下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师应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自身树立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让问题意识切实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我国近现代的历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而历史则是一门以史料为基础的学科,具有严谨性、客观性、时代性,由于在考古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历史文物,专家和学者经过研究也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得出新的研究结论,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应该树立问题意识,关注史学界的最新动态,保持继续学习的态度,不仅要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考证,而且还要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只有教师具备问题意识,知道该怎么树立问题意识,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将收获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史学界的动态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时,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这关系到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历史现象,进而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历史问题的设计也应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创新思维。
因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历史专业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使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过程。首先要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个总问题入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斗争有哪些?为挽救民族危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生机?国共的合作与对峙分别是哪几个时期?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明白中国近现代史上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再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站在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思考历史。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问题探究的教学环境
要在教学中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要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给问题探究创造环境,助力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很多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导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如教师可以进行专题式教学,在帮助学生把这一专题的知识进行串联之后,提出具有深层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单独进行思考或是以小组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发散思维,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是见解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对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这一行为表示肯定,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最好是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提问题和见解中的不足和优势,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地进行反思。
(四)延伸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基于问题意识的学习习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占用了一个学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该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逐步培养学生基于问题意识的学习习惯。如利用微信建立群聊,随时向学生分享最新的史学动态,并针对史学动态提出问题让学生進行思考和讨论;利用微博创建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并互相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抖音,将历史事件制作成短视频,并在视频的最后提出问题,创新问题意识教学的延伸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树立问题意识,改革教学方式,然后还要将问题意识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文燕.高校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变:从教师走向学生[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8-20.
[2]毛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文教资料,2016(23):170-172.
[3]赵丽娜.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尝试[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466.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董一冰.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89-191.
[6]易振龙.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9(6).
[7]李志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才智,2019(9).
[8]陈磊.情境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9):116-117.
【本文系黄河交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团队”(2020TDZZ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