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在野外情境中的语言表达形式

2020-09-15丁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小学儿童语言素养的提高关键不在写作技巧的传授,而是营造和创设相关的写作情境,激发儿童的情感,丰富儿童的体验,帮助儿童积累写作素材。于是,拓宽儿童的活动空间,将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从教室内转换到教室外,教师的主要任务也由传授写作技巧转变为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在优选的、丰富的野外情境中结合综合性实践活动,利用“野外观察说话”“野外体验日记”“野外游历小品”“野外博物报告”“野外抒情童诗”等不同的表达形式给儿童搭建语言成长台阶。

关键词:野外情境;语言表达形式;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8-0075-04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作文教学也一直在改革,但从现有改革成果看,很多小学作文教学还是采用以教师在教室里传授写作技巧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过于注重写作技术而忽视写作情境,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模板化。我们将儿童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在野外情境中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素养。在野外情境教学模式中,写作主要以儿童对自然事物的认知为基础,教师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帮助儿童创设一定的写作环境,带领儿童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自然的方式,将自然生活与写作相联系,将野外情境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配对,让儿童的语言表达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一、野外观察说话

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的训练不宜难度过大,可以先从说话开始,刚入学的小朋友从说好一句话开始。不要小瞧了这一句话的重要作用,它是儿童日后成段成章表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基石夯得越牢实,上面的大厦越稳固。很多高年级教师反映儿童到了十来岁了,还不会说话,就是这个原因。也不要小瞧了这一句话的难度,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一句话并不那么容易说好,小学前,他们习惯说词语,说半句,现在要说完整的一句话,还是需要练习的。一句话的语言训练也可以结合观察指导分台阶:1.外面下雨了。2.外面的雨好大啊!3大雨哗哗地下着。先简单地说,然后加上颜色、形状、声音说具体,接着可以结合想象说,让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把一句话说完整、说生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目标是让儿童达到习惯成自然,脱口而出,这样的训练在后期的语言表达中一定会显现成效。一句话说好,才能练习说几句话,这又是一个大跨度,不是把几句话相连就完事,这几句话之间要有关联,有顺序,有侧重。在野外情境中,儿童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观察,采用接龙的形式,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然后连起来再说一遍,既有提供梯子的功效,又有博采众长的优势,还可以让儿童现场排队,将说话的逻辑顺序通过具体的行为操作来实现。儿童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说好几句话、说好一段话的本领。

野外观察说话是即时的学习反馈,是刚出炉的语言成果,最是鲜活灵动。儿童的观察在第一时间通过语言再现出来,它发生在儿童情绪最饱满、印象最深刻、表达欲望最强烈的时候,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只需一吐为快,不必落笔成文。带来情绪上的体验,引导儿童把心里的话、心里的想法、心里的愿望说出来,正能量的、负能量的、主流的、非主流的都可以表达出来,儿童会逐渐体会到语言表达不仅仅是交流的渠道,更是表情达意的出口。音乐家用旋律表达情感,画家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作家靠文字传达情意。鼓励儿童在日记中真实地表达,儿童会爱上写体验日记。

二、野外体验日记

小学中年级儿童语言表达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野外情境中就不再止于观察,可以让儿童动起来,获得野外体验,从而丰富儿童的语言素材,训练儿童进行简单的书面记录。第一步当然是组织儿童开展体验活动。观察蚂蚁搬家,儿童可以尾随蚂蚁找到蚂蚁的新家,思考蚂蚁的新家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要搬到这里呢?他们搬来了什么呢?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儿童可以比较树木的高度、树叶的形状和颜色、树干的粗细,猜测树木的年龄,在大树下读书,享受树荫的庇护。享受美好的春光,儿童去油菜地的田埂上走一走,让油菜花金黄的花粉擦到衣服上,让自己淹没在花海中,同伴找寻不到。儿童在活动中或沉思或兴奋,有了情绪的参与,体验来得更深刻和长久。第二步才是儿童日记。因为是活动,体验日记重在训练儿童表达动态的事物,学会使用恰当的动词来记录活动。动词的运用是儿童语言表达中的难题,因为儿童积累不多,常常重复使用同一个动词,所以,我们要在活动中渗透动词的学习,让儿童多抬起、张开、弯腰、放下、穿过,翻转、扑倒、敲打……肢体的参与让儿童体验更深。有了量的积累,同一个动作就可以训练儿童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有了选择,儿童才能比较优劣,达到用词方面质的飞跃。上文提到的播种种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野外体验日记的素材,儿童在野外或是校园里给种子宝宝安了家,他们可以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就拿种种子为例,既然是日记,就应该有日记的格式,此处不是指日期、天气这样的格式,是指行文的格式,要篇幅短小、内容简要,主要表达自己的心情、收獲和感受。跟自然的互动会给儿童

三、野外游历小品

相比观察说话和体验日记,游历小品在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上更趋完整,对儿童的要求也更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渐渐地从片段表达过渡到文章整体的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素养的又一次提升。野外情境贴心地给儿童提供了提高能力的脚手架。文章比片段需要的素材更多,野外情境是语言表达的素材库。但游历小品并不是材料的堆砌,所以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帮助儿童围绕主题梳理和选择素材。若这个工作仅仅依靠室内作文指导,将素材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儿童心理上感受到的那种“关联感”就减弱了。如果在课前教师就做好功课,确定游历路线时有意识地避开干扰项,尽量地提供可用的素材,那儿童在无意识中就能初步完成材料的选择。当儿童置身野外情境中,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引起儿童的有意注意,强化儿童对可用素材的印象和感受,帮助儿童进一步确定材料的选项。在这样的基础上,离开现场回到教室,黑板的“工作效果”会更有效。

选好习作的材料,接下来的工作是指导儿童搭建文章的框架。任何事物要有好的结构才能稳固,文章亦如此。指导传统的室内作文时,教师也会教给儿童类似“总分总”“并列”这样的结构,看似稳妥,但如果是脱离具体情境的表达指导,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个“空架子”,它只是作文本上的结构,并不能内化为儿童语言表达的结构,也成为不了儿童的心理结构。结构本身是个空间概念,笔者认为发展儿童语言表达素养需要重视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儿童对自然形成鲜明的形象记忆时,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形成时间先后、地点转移、空间大小、整体局部等概念,让儿童逐步感知自然不仅仅是一幅画,万物不仅仅是画上的图案,自然还是一部历史,万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帮助也彼此制约,形成生态结构,相互依存。儿童只有在思维中形成这样的自然结构,才能真正形成语言表达上的结构;儿童只有了解并认可万物之间的关系,才能认识到语言素材之间的联系,如此,儿童方能搭建语言表达的框架,否则,一切形同虚设。

四、野外博物报告

博物报告是另外一种文体,偏向于介绍说明但又不失生动。一提报告,我们可能会觉得枯燥,其实枯燥的可能不是语言,枯燥是因情感的缺席,情感是语言的彩翼。因此,要想让博物报告生动有趣,在野外情境中激起儿童探究的热情很重要。儿童喜欢角色扮演,在野外情境中,我们顺其需求赋予他们研究员、探险家、科学家、植物学家、昆虫学家等头衔,披着角色的外衣,)L童会感受到角色的使命和责任,迅速人境,他们认为自己观察发现探究的行为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对自然、对人类非常有意义,此时,他们的情感才会真挚、诚恳、热切,而语言表达的前提就是真实的发生,即使是想象的,也是思维过程的真实发生。

如我们让儿童探究植物王国的奥妙,撰写一份野外博物报告,可以设计一份预学单,帮助儿童进入角色,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

博物报告也要求儿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表达,笔者觉得这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不应是教师进行表达指导时的重点,重点应该是用精简的语言去表达,这是语言的真功夫。现在,有些儿童习作的篇幅越来越长,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我们教师也常以此为佳,认为这是儿童语言表达素养的高水平,甚至以比肩中学语言表达素养为荣。笔者不敢苟同,总觉得这些孩子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把一辈子的词也用完了,以后还有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吗?说话和吃饭一样,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年龄适合吃什么,什么阶段喜欢吃什么,什么时期需要吃什么,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能啃骨头、喝鱼汤、嚼蚕豆的,人的一生很长,慢慢吃,慢慢说,急什么。可能着急的并不是儿童,而是我们成人。博物报告需要教师把心态放慢,把儿童的节奏还给儿童,褪去语言华丽的外衣,让儿童重拾纯净的语言,简单地表达,利用博物报告来一次语言的洗礼,回到本真状态。当然,语言的洗练还不是去除和删减这样简单的过程,它更是提炼的复杂过程,对于小学儿童,应该把难度降低到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即可。提炼的关键是找到核心,触到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儿童在野外情境中,心无旁鹜地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探究,边探究边发现,无限接近对象的本质,自然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儿童的博物报告应该也会是本质的表达。

五、野外抒情童诗

诗歌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峰,小学儿童刚刚起步,能达到这个高度吗?诗歌最是讲究语言的纯净,有部分成人思想受到污染,语言表达想要纯净,确实很难。但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原生态,干净透明没有杂质,也许离诗歌更近,所以才有“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说法。大自然又提供了朴素的沃土,拥抱诗人的成长。我们应该利用野外情境的天然优势,引导儿童进行“童诗”形式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情感性是重要的特征,教师可以由此展开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引导儿童发现自然万物的色彩,感受色彩的冷暖,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儿童一旦在大脑中建立了两者的联系,那色彩就不仅仅是色彩了,还是情绪情感的代言。自然用色彩诉说,和自然在同一频率的儿童也会回应色彩表情包。接着,教师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万物的形象,这是儿童的强项,但此项训练还需教师引导儿童感受不同的形象带给我们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观察法,激活儿童的感受。如一棵参天大树的沉着、强壮和一棵小树苗的期待、茫然,溪水的温柔、活泼和山石的冷峻、沉默,蓝天的宽容、慈爱和白云的向往自由,太阳的热情似火和月亮的冷若冰霜,泥土的憨厚、低调和天空的神秘、高调,在对比中,形象的情感特征更鲜明。虽然形象主要靠观察,但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儿童的其他感官,如触觉、嗅觉等,将情绪、情感更具体化。我们还要引导儿童注意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从声音中辨识自然的心情和感情。小鸟的“啾啾”是快乐地欢唱春天的到来吗?纺织娘的“轧织轧织”是在哀叹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西瓜“噗”的一声,肚皮笑开了花。“咚,,冬瓜恼火地摔在地上。南风的呢喃软语,北风的豪爽粗犷,还有无声胜有声的下雪的场景。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讲述,儿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最容易听到自然的呼唤,由此了解自然的情绪变化并给予回应。

儿童在野外情境中,在色彩、形象、声音的包围中,对于成人苦苦追求的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掌握起来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难。回到语言的初始状态,诗歌形式的表达可能也会简单起来。我们以一首儿童诗为例,感受一下儿童的语言到底有多奇妙:

我看见了风

蒋维祯(小学四年级学生)

打开窗户

我看见了风

抬头仰望

风是训练有素的军队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

他们骑着乖巧听话的神鸟

他们迈出坚定的步伐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

士兵在大喊

马儿在嘶叫

神鸟长啸一声

风从我的脸上快速掠过

生疼生疼

他們从哪里来,到哪儿去

我无从知晓

但我想

风这么急着赶路

一定是到很远的地方

他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

继续着自己的万里长征

突然

风消失了

似乎从来都没有来过

……

儿童在野外情境中的这几种表达形式,是以儿童的年龄特征、语言表达素养的不同水平为基础提出的,它们与野外情境、野外情境中的活动相配合,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台阶,引导儿童实现从说好一句话到写好一篇文甚至进行诗歌创作的语言表达素养的成长。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情境教育范式的建构与国际比较研究”(BHA170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16

作者简介:丁伟,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0)副所长,硕士,研究方向为情境教育、学习科学。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教学
以互评互改为抓手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看思说写”并重 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侧重习作讲评,观照“后作文”教学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作文教学中有关“审美”的探讨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能力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