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族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义探析

2020-09-15张相荣

决策探索 2020年18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培养机制

张相荣

【摘要】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民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政治特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要着力把培育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重视并鼓励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青年活动和青年工作,各级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并不断深化青年马克思者的培养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真信”马克思主义、“真用”马克思主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建设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推进会提出:“要准确把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从增强政治素养、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为民奉献、敢于担当,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根基、奋进的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骨干。”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广大青年是新时代党长期执政的扎实基础和重要后备力量,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深入发展的主力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武装青年、引领青年、教育青年,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新时期民族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要性

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固的光荣使命,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必须重视民族地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和思想素质。例如,西藏民族大学位于古都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前夕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内地为西藏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建校六十年以来始终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的宗旨,为西藏繁荣、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被誉为“西藏干部的摇篮”。2018年10月,学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学校六十年来的办学成就、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明确指出了学校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学校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殷切希望。学校现有在校生10083人,其中本专科生9477人,研究生606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3%。在民族大学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时代中国民族高校青年间的传播,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为党的事业赢得青年,对进一步深化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价值引领,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入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在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正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学生学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形成“大思政”格局,筑牢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培养和造就一批时代新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一个“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机遇,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素质过硬、堪当大任的青年中接续奋斗完成。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引领青年,能让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有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有助于造就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和铸魂工程,新时期做好民族地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促进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自身成长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为黨和社会主义国家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青联发﹝2017﹞10号).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诒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3-09(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6]王雯姝,邓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养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培养机制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