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学习支架 让思维清晰可视

2020-09-15李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系统思维思维可视化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习活动有序进展,使思维清晰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展系统思维;通过比较,学习文章表达,发展对比思维;巧用文本留白处,发展发散思维三个方面设计学习支架。旨在借助图形化的思维工具,让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习支架;思维可视化;系统思维;对比思维;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91-04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上,我们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业质量的评测中,多看到其思维的惰性化与低质化——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学生经历怎样的思维的过程,却很少被看见。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就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搭建“脚手架”——学习支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因此,学习支架的设计要兼顾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不能脱离语言凭空发展思维,也不能撇开思维单纯发展语言。笔者拟从文章题目、表达方式、文章留白三方面来谈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呈现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展系统思维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能够从整体上做出全面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楚局部内容“是什么”,还要发现这些内容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提炼出局部内容和内在的组织秩序,既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思维的工具,搭建“文本内容”支架,使学生在看到一棵棵树木的同时,看到整片森林,从而对学习对象进行宏观和整体上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多与文本内容有关,或交代了写作对象,或概括了主要内容,或点明了文章线索。现选取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诗歌外的课文,对题目做简单梳理(见表1)。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与文章内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图示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以题目为思考中心,由此向外发散,找出与中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代表与中心的连结,不仅如此,这些内容还可以引出下一级的连结。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过程,在各种连结中有了具体、形象的呈现。

1.从题目入手搭建学习支架,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学习支架的设计,应体现目标意识。例如“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海上日出》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是生成的成果,也就是学生要到达的地方。如何到达,不是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向前去,而是为学生指出去哪儿,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支架的支撑、支持下,独立行走或结伴而行。为了落实“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教学目标,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为学生的“说”搭建支架:《海上日出》是巴金爷爷写的一篇写景文章。“日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请你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海上日出的变化。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海上日出的变化(见图1):

图1 海上日出的变化

学生从变化中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写了自己在大海上看到日出过程中太阳位置、颜色、光亮的变化,以及多云、天边有黑云时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在思维导图中,不仅呈现出太阳位置、颜色、光亮三方面的变化,学生还提炼出关键词将其具体化。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各部分和整体有了领会和把握,为抵达“说”提供了内容上、方法上的支持,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

2.根据文章体裁、写作对象等,选择不同的思维工具

从文章体裁來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说明文占很大比重。记叙文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文体不同,写作对象不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不同。选择合适的思维工具,可以更准确、更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写人物经历的记叙文,可以画流程图梳理事件梗概;写事物发展变化的记叙文,也可以用流程图呈现变化;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功能等的说明文,可以用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等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

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题目中的“记”即游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游览的地点。阅读题目,学生不难知道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但读懂了题目,并不代表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整体全面的把握。教师可抓住题目中的“记”,请学生图“记”游览过程,画出“路线·景点”图(见图2)。

画路线的过程,是学生理清作者游览顺序的过程;画景点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景点特点的过程。“路线·景点”图直观地呈现出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景点的特点,这是学生思维的外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也对游记写什么、怎么写有了大体的认识。

图示是表达思维的有效工具,是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可以将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借助图示可以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体的领会和把握,系统思维得以训练和发展。

二、在比较中学习文章表达,发展对比思维

对比思维是指通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1.借助表格整理提炼

表格,既是一种可视化的交流模式,又是一种组织整理数据的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表格——根据需要将表格分成若干行、列,写清每一行、列的内容和意义,提取关键词填写空白单元格。运用表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单篇课文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还可以进行多篇文章的比较,发现文章在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题:读下面的“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在教学时,是关注“比”的过程,还是关注“共同点”“相似处”,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应强调“会学”,学生在阅读、思考、想象、质疑……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格(见表2),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进行比较概括。

以表格为支架,学生不仅获得了思维的工具,也在实践中学习工具的使用。同时,也让教师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提取信息、比较求同、归纳总结),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借助维恩图发现关系

维恩图是用于显示集合重叠区域的关系图表,它通过可视化集合的相交关系,帮助我们寻找集合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等进行比较。借助维恩图,学生可以按照要求分别在两个圆内进行梳理,梳理出相同之处,将其填写在两个圆的相交部分。维恩图清楚直观地呈现了两个作品的相交关系,学生很容易从“相交”中发现某一作家的写作特色、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共性。同时,能够从不相交的部分看到不同作品的“个性”。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猫》课后第3题:读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不是凭空的,是有具体内容的。学生只有将“喜爱”的内容提取出来,才有可能真正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情感。不同的作家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对猫的喜爱之情呢,可以用维恩图来呈现。学生在文中找出两位作家喜爱猫的内容,提炼出关键词,分别填写在两个圆圈中。填写时,学生发现夏丏尊和周而复都写了猫“毛色”漂亮,因此将“毛色”重新写在两个圆的相交部分(见图3)。

从维恩图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出两位作家都写了猫毛色的漂亮,还可以发现夏丏尊对猫的喜爱之情体现在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上,而周而复对猫的喜爱之情体现在对猫的外貌、神情、动作的描写上。

借助表格、维恩图为学生搭建支架,可以使比较的过程变得具体、可视,同时为评价和改进教学提供实在可靠的依据。同时,清晰、可视的图示,让学生看到思维工具的好处,从而有意识、主动地使用思维工具,使对比思维获得发展,其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三、巧用文本留白处,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文本的留白处,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空间。

比如《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的假设(幻想)——“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为学生的想象、表达提供了素材与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想(说不出),有的学生胡乱想(漫无边际、毫无信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想象搭建支架——从“‘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这一情境展开想象,以“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为中心,绘制树状图(见图4)。

从学生填写的树状图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范围,以此做出评价和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从他人的想象内容中获得启发,不断丰富树状图,使发散思维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图形化的支架,可以使思维变得可视。利用思维的工具,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清晰有序,也可以让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责任编辑:赵赟

Build a Learning Scaffolding to Make Thinking Clear and Visible

LI Feng

(Xuzhou Qiushi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build learning scaffolds for students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in depth, make learning activities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make thinking clearly visible.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designing learning scaffolding, you can start with the topic to grasp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s a whole and develop systematic thinking; through comparison, you can lear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ticle and develop contrast thinking; use the text blanks to develop divergent thinking. It aims to make the thinking process clear and visible with the help of graphical thinking tools, so as to develop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hile developing their language skills.

Key words: learning support; visualization of thinking; system thinking; contrast thinking; divergent thinking

收稿日期:2020-05-15

作者簡介:李凤,徐州市求是小学(江苏徐州,221000)。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系统思维思维可视化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