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息肉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2020-09-15苏利国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

苏利国

[摘要] 目的 探讨胃息肉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抽取4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2018年4月~2020年4月,将其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的病理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及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 结果 ①观察组40例患者中经过检测后,16例为炎性息肉,22例为增生性息肉,4例为腺瘤,依据患病位置分为6例贲门,5例胃底,3例胃体,1例胃角,15例胃窦及10例多发位置并发。②观察组经过检测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与对照组相似,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息肉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存在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胃息肉;幽门螺杆菌;血清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1-0023-03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serum pepsinoge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SU Liguo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Qingyu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Qingyuan 51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serum pepsinoge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from April 2018 to April 202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Fifty cases of medical examinee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positiv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serum pepsinoge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①After detection in 40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6 cases were inflammatory polyps, 22 cases were hyperplastic polyps, 4 cases were adenomas. An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lesion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6 cases of cardia, 5 cases of gastric fundus, 3 cases of gastric body, 1 case of gastric angle, 15 cases of gastric antrum, and 10 cases of multiple sites. ②The positiv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P>0.05). ③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PGⅠ, PGⅡ and PGR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serum pepsinoge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exists.

[Key words] Gastric polyps; Helicobacter pylori; Serum pepsinogen; Clinical significance

胃息肉屬于临床多发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存在关系,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等,同时会导致胃癌,而每一过程均存在血清胃蛋白酶原变化[1]。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胃息肉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4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2018年4月~2020年4月,将其设为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81岁,平均(53.6±4.3)岁。入选患者经过病理诊断及胃镜诊断均为胃息肉,入选患者在研究前1周并未服用特殊药物。随机抽取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6~80岁,平均(52.4±4.1)岁。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集受检者晨间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检测其PGⅠ及PGⅡ。对患者一同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方法为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3C-尿素呼气试验,如果幽门螺杆菌结果阳性即为感染。血清PG检测设备选择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原装配套试剂及校准用品。采用华亘安邦有限公司生产的13C尿素胶囊、13C红外广谱设备HG-IRIS300及呼气卡,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Hp指示剂诊断盒,依据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1.3.1 幽门螺杆菌判定  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即可判断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阳性:①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实验、组织切片染色或培养,三项中任意一项阳性。②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碳13和碳14检测的标准值是不一样的,碳14的标准值在100以内为阴性,100以上为阳性,碳13呼气实验的标准值大于4,说明胃内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③粪便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1.3.2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选择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40例患者中经过检测后,16例为炎性息肉,比例为40%,其中6例为灶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为灶区肠化;22例为增生性息肉,比例为55%,其中4例为灶区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为灶区肠化;4例为腺瘤,4例腺瘤患者中2例患者为管状腺瘤,1例患者为灶区癌变,1例患者为灶区低级别上皮内瘤。依据患病位置分为6例贲门,5例胃底,3例胃体,1例胃角,15例胃窦及10例多发位置并发。

2.2 两组幽门螺杆菌检测比较

观察组经过检测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见表1。

2.3 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比较

两组患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息肉属于一种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其胃黏膜上皮至腔内生长,通常认为胃息肉是因为相关原因致使黏膜上皮或者腺体出现增生过度产生的一种良性肿瘤,胃息肉诊断标准为组织病理[2]。而少数患者产生胃癌初期症状会产生息肉现象,此外良性胃息肉同时会出现恶变现象,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院发现胃息肉后均进行钳夹活检,从而获取组织标本实施检查,随后按照病理结果对患者实施治疗[3]。然而因为钳夹活检所获取的组织无法让病理医生做出正确判断,胃息肉切除术组织病理结果和钳夹活检病理结果存在不止一次,为此轻率对其进行观察或不充分切除肿瘤,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影响。此次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胃息肉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有所降低,同时其PGⅠ和胃息肉患病位置及病理存在一定的关系。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原,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等相关疾病存在关系,然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息肉之间的关系并无统一理念,有文献报道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息肉存在关系,同时部分文献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其胃息肉的产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无一定的关系,大部分文献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对部分胃息肉类型产生感染[4-5]。幽门螺杆菌属于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细菌病原体之一。临床均选择质子泵抑制剂和二联、三联抗生素药物配合,效果良好。在中医学中大部分学者认为HP感染胃炎属于热证和实证,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此病和人体脾胃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存在关系。脾胃虚弱是引发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如果出现阻滞胃气和气血瘀滞说明患者胃黏膜充血。文中研究结果顯示:①40例患者中经过检测后,16例为炎性息肉,22例为增生性息肉,4例为腺瘤,依据患病位置分为6例贲门,5例胃底,3例胃体,1例胃角,15例胃窦及10例多发位置并发。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炎症反应,从而产生息肉,此次研究中的腺瘤患者均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表示对胃腺瘤癌变有促进作用。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黏液颈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Ⅱ。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当细胞内充满酶原颗粒时,它对新的酶原的产生有负反馈作用。分泌入胃腔内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从分子中分离出一个小分子的多肽,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胃分泌胃蛋白酶无活性前体为血清胃蛋白酶原,划分为PGⅠ亚群及PGⅡ亚群[6]。PGⅠ组成包含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PGⅡ组成除细胞以及颈黏液细胞外,还包含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Brunner腺合成,前列腺以及胰腺通常会形成一定量的PGⅡ。胃黏膜产生萎缩且表现严重进展后,会减少胃体腺及胃底腺数量,或被幽门腺进行替代。由于幽门腺并无颈黏液细胞及主细胞,因此未产生PGⅠ,进而降低了PGⅠ水平,PGⅡ分泌具有广泛的细胞,不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了PGR[7-8]。PG进行合成后会进入至胃腔,通过酸性胃液作用会形成胃蛋白酶,进入血循环为少量PG,血清PG浓度能够将胃分泌水平呈现。为此,血清PGⅠ以及PGR降低可充分呈现胃黏膜萎缩至胃底进展及胃体进展情况。胃癌是因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出现异常,其演变过程大致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直至胃癌[9-10]。大部分胃癌患者均出现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会丧失胃黏膜主细胞,对其分泌功能产生影响,因此胃癌血清PGⅠ和PGR水平显著降低。而对于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胃癌前期病变、胃癌、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其相关性良好,为此国内及国外大部分文献对胃黏膜病变监测时均采用血清PG作为标志物,PGⅠ和PGⅡ联合监测具有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效果[11-12]。

此次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PGⅠ和PG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胃体及胃窦位置较为显著,表示血清PG和胃息肉具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在进行研究中将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三组,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腺瘤组患者和炎性息肉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增生息肉组及对照组相比,前者高于后者,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由此能够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炎症反应,引发背景黏膜萎缩,对胃息肉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胃腺瘤癌变的发生[13,14]。此外胃腺瘤经过内镜治疗需要在日后随访中确定幽门螺杆菌已经被充分清除,而上皮内瘤病变经过内镜治疗后一年再发的预测指标为PGⅠ,因此需要幽门螺杆菌及血清PG进行联合检测,对于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義。与此同时,以往研究中表明增生性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相关存在差异性,此外胃息肉的产生和长时间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和遗传等因素存在关系,为此需要深入研究[15]。

综上所述,胃息肉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价值良好,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但本次研究因随访时间短及样本量不多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下一步将继续对现有的患者进行随访,对新的患者进行观察,从而扩大样本量,实现大样本量长时间随访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庞训雷,李莉,王艳红,等.不同Hp分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8,58(24):67-69.

[2] 郑艳侠,师聪,龙丽辉,等.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37(4):252-254.

[3] 罗光艳,胡建.慢性胃炎、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5(1):293-294.

[4] 常丽丽,高鹤,封博华,等.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伴胆汁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8):557-559.

[5] 张秀莲,黄玉莲,陈飞旭,等.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型的胃息肉患者胃蛋白酶原 和胃泌素水平的变化[J].当代医学,2019,25(19):73-75.

[6] 郭建超,王颖,苏连明,等.血清胃泌素17在胃癌及癌前疾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4):52-55.

[7] 瞿启芬,陈吉.Cyclin D1在疣状胃炎、胃息肉、胃癌中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意义[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2):99-101.

[8] 王梦兰,刘珺良,王艳红,等.胃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患者血清胃功能指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9,35(5):460-464.

[9] 潮子健,汪文生,谢宏伟,等.年龄对胃部常见良性疾病患者的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8,31(23):105-107.

[10] 李娟娟,张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和癌前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淮海医药,2018,36(6):651-654.

[11] 杨改姣,范晓斐,宋永玲,等.血清PG水平诊断胃息肉的临床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8,31(4):911-912.

[12] 黄光鸿,梁崇芬,姚民武,等.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对胃癌前病变及胃蛋白酶原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7, 38(11):2050-2053.

[13] 李菁.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82-84.

[14] 尹庆娜.链霉蛋白酶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6-88.

[15] 赖建荣,段小萍,易培庄,等.雷贝拉唑联合黄连素新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4-97.

(收稿日期:2020-04-15)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
含呋喃唑酮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比较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