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PCT、VitD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2020-09-15李冰瑶罗立梅
安 娜,李冰瑶,罗 军,陈 曦,罗立梅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 621000
血流感染(BSI)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后,在血液中生存繁殖并且产生毒素等一系列代谢产物,从而导致全身中毒和炎性反应的感染性疾病。BSI一旦发生就迅速发展且难以控制,使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找到可靠的细菌感染标志物对BSI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培养是BSI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超过24 h才能获得结果,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已成为快速识别BSI和指导抗菌药物治疗的替代指标之一[1]。但是,有研究称,PCT预测BSI的诊断准确性仍然不足,不建议将PCT作为BSI的单一诊断工具[2]。维生素D(Vit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液中钙、磷的正常水平。此外VitD还与许多感染性疾病存在关联,有研究发现,BSI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3],且VitD缺乏的早产儿可能会增加其医院内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生率[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CT和VitD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性BSI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0~3岁血培养阳性患儿作为阳性组,其中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5.13±4.14)个月。纳入标准:均为双侧双瓶血培养阳性患儿。排除标准:(1)血培养采样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2)连续双瓶培养非同一种细菌的患儿;(3)怀疑是其他污染菌致血培养阳性的患儿。此外选取同期本院86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0±5.04)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血培养 所有的血培养标本均在患儿发热初期至高峰来临前采集,每瓶2~3 mL,置BACT/ALERT 3D型全自动血培养仪(法国梅里埃公司)中进行培养和监测,仪器报警后立即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普通巧克力平板,用MCO-15AC二氧化碳培养箱(日本SANY公司)培养,有细菌生长则用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做鉴定。
1.2.2血清PCT和VitD检测 采用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德国罗氏公司)测定PCT和VitD,检查阈值分别为0.50 μg/L和30.00 ng/mL。以上操作均严格按说明进行。
2 结 果
2.1两组PCT和VitD水平比较 阳性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it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CT和VitD水平比较[M(P25~P75)]
2.2PCT和VitD单独及联合检测对BSI的诊断价值比较 PCT和VitD单独检测诊断BSI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5,P=1.000)。PCT+VitD联合检测诊断BSI的灵敏度明显高于PCT与Vit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8,8.698;P=0.008,0.005)。PCT和VitD单独检测诊断BSI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2,P=0.001)。PCT+VitD联合检测诊断BSI的特异度高于Vit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99,P<0.001),而与PCT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P=0.449)。见表2。
表2 PCT和VitD单独及联合检测对BSI的诊断价值比较
2.3两项指标诊断BSI的ROC曲线分析 PCT诊断BSI的截断值为0.51 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CI为0.660~0.809;VitD诊断BSI的截断值为52.60 n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95%CI为0.582~0.745;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为0.687~0.828。见图1。
图1 PCT、VitD单独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
2.4VitD水平与PCT的相关性 阳性组中,VitD水平与PCT呈负相关(r=-0.275,P<0.001)。见图2。
图2 阳性组VitD水平与PCT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BSI作为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在疾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各种毒素等代谢产物开始产生,使患者表现出寒战、高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时甚至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BS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BSI病死率高、病程长、危害重及住院费用高。因此,如何实现对BSI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BSI的“金标准”,但是其检测时间长、准确率低和容易污染等缺点往往会影响后续的诊治效果[5-6]。
PCT作为一种新的炎症指标,常常用于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7]。PCT是降钙素前肽物质,但没有激素活性,其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并在特定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降钙素、降钙素蛋白和N-末端残基[8]。PCT的产生受到两种机制的刺激:一种是由细菌内毒素和脂多糖引起的直接刺激,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及其他几种类型细胞会迅速产生PCT;另一种是由炎性介质引起的间接刺激,在炎性反应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和IL-1等炎症因子可诱导PCT产生和释放,PCT对炎性反应具有放大效应,但是不能启动炎性反应[9]。在正常情况下,血清PCT水平非常低(<0.1 μg/L);如遇细菌感染时,PCT水平在全身出现炎性反应后2~4 h升高,24~48 h达到峰值[10]。此外PCT在血清中很稳定,不易降解。本研究中,阳性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BSI患儿血清PCT水平较高。同时PCT检测灵敏度为65.12%,特异度为76.74%,与王春娟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PCT可用作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VitD主要是在皮肤中通过紫外线的作用,由7-脱羟基胆固醇合成而来,VitD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调节各种防御和免疫细胞的活性,其在人体的主要活性形式是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游离的1,25-(OH)2D3以弥散方式进入细胞后,可迅速转移至细胞核内,与维生素D受体(VDRs)结合,进而实现其生物学功能[12]。当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时,巨噬细胞VDRs与1α-羟化酶表达增加,巨噬细胞中的1,25-(OH)2D3通过诱导抗菌蛋白表达、促进自噬体的活性和自噬作用而发挥其抗菌作用[13-14]。相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VitD水平降低会使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基因表达减少,这些基因能够激活Toll样受体途径,最终产生多种免疫应答,同时还能促使抗菌肽等抗菌蛋白的产生;此外,VitD缺乏会导致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量和辅助性T细胞百分比下降,导致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下降[12]。而补充高剂量的VitD3可使VitD严重缺乏症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15]。甚至有研究称,补充VitD是预防所有感染的保护因素[16]。本研究结果也提示,VitD可用作BSI的诊断。然而仍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确定VitD与BSI的关系。
综上所述,细菌性BSI患儿血清VitD 水平降低,血清VitD 水平可用于诊断细菌性BSI,其与PCT联合检测可提高BSI的检出率,使患者能够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BSI的治愈率,降低其病死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