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肺癌根治术及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
2020-09-15徐广鹏
徐广鹏
(山东省莘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423)
胸腔镜下手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该术式在术后会对病人带来强烈的疼痛感,因此在治疗中通常会采取一些麻醉方式达到控制术后疼痛的目的。在临床上肺癌根治术主要以静吸复合麻醉进行镇痛处理,但全麻会加强围术期病人的不适反应,不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有研究表明,局域阻滞麻醉能够缓解病人的手术不适反应。而局域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则能够减少麻醉不适反应,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对于病人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接受肺癌根治术的22 例肺癌病人实施全身麻醉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麻醉,试分析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22 例肺癌病人纳入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病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11)。对照组病人选择全身麻醉,实验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中男7 例,女4 例;年龄47 ~79 岁,平均年龄(62.1±2.6)岁。实验组中男6 例,女5 例;年龄49 ~80 岁,平均年龄(64.2±2.4)岁。所有病人基本信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肌肉注射0.1g苯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在麻醉状态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所有病人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下行患侧T4-5 胸椎旁神经阻滞。病人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棘突连线旁做一个小切口,将超声探头置入扫描,进入胸椎旁神经后,注射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随后再注射16ml 的罗哌卡因镇痛。手术结束时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3μg/kg 舒芬太尼+200mg 氟比洛芬酯+8mg昂丹司琼,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将负荷剂量调整为2ml,背景输注1ml/h,单次自控量2ml,设定时间15min[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病人术后24h 和48h 时PCIA(镇痛泵)自动启动次数以及输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人PCIA 自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量
实验组病人术后24h PCIA 自启动次数以及背景输注量分别为(3.26±0.25;30.06±7.71),48h 分 别 为(5.56±0.72;58.17±8.34); 对 照 组 病 人 术 后24h 两 项 指 标 分 别 为(11.94±0.76;57.12±8.23),48h 分 别 为(16.83±1.04;87.23±9.16)。实验组的PCIA 自动按压次数和背景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PCIA 自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量对比(±s)
表1 两组病人PCIA 自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PCIA 自启动次数(次) 背景输注量(ml)术后24h 术后48h 术后24h 术后48h实验组 11 3.26±0.25 5.56±0.72 30.06±7.71 58.17±8.34对照组 11 11.94±0.76 16.83±1.04 57.12±8.23 87.23±9.16 t 35.983 29.550 7.958 7.780 0.000 0.000 0.000 0.000 P
3.讨论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临床治疗肺癌以手术根治为主,并加以放化疗为辅助治疗,手术治疗通常会伴随剧烈的疼痛感,会使病人产生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同时使机体代谢、内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失眠等生理反应,使预后效果变差[3]。
相对于全身麻醉而言,本次研究通过超声定位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实现了精准定位,对神经损伤较小,麻醉效果佳;同时镇痛药物在术后可能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进一步降低了术后不适反应发生的可能[4]。胸椎旁神经阻滞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胸椎旁间隙,使注射部位以及周围组织神经形成阻滞,从而实现较好的镇痛作用。通过将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结合使用,能够提升止痛作用,同时也能避免追加过多的麻醉药物[5]。
综上所述,在肺癌根治术中使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避免麻醉药物的过量使用,能够促进病人术后身体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