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理疗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效果分析
2020-09-15刘凌
刘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甘肃 兰州 730000)
因环境改变、生活习惯变化等因素,临床上小儿大叶性肺炎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该疾病有发病急、病程长等特点,为控制疾病发展、确保患儿生命健康,需采取有效、及时的临床救治。微波理疗辅助治疗于临床较为常用,能通过促新成代谢、改善组织应用来达到治疗目的[1]。本次研究即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儿童大叶性肺炎患者采取微波理疗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9 月于本院诊治的儿童大叶性肺炎患者68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组为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4 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男、女例数之比为19:15,最低年龄为4 岁,最高年龄为12 岁,年龄平均为(6.58±2.12)岁;研究组34 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男、女例数之比为20:14,最低年龄为5 岁,最高年龄为13 岁,年龄平均为(6.65±2.11)岁。患儿家属自愿配合、参与本次研究。比较两组大叶性肺炎患儿各一般资料可得知,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大叶性肺炎患儿施行常规治疗,即根据患儿具体感染情况采取对应用药治疗,如细菌性感染患儿采取三代头孢静脉滴注治疗,支原体感染患儿采取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混合感染患儿采取三代头孢、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同时针对肝酶、心肌酶上升的病患需采取肝脏治疗及心肌营养干预。另一方面,需确保患儿充足休息,提供舒适病房环境,及时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定期排痰。持续治疗7d。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本组大叶性肺炎患儿施行微波理疗辅助治疗,采用微波治疗仪开展辅助治疗,行治疗前需取下患儿身上的金属饰品,微波治疗仪探头放置于患儿肺部,根据患儿年龄调控治疗仪功率,年龄在3 岁~7 岁的患儿控制功率为12W,年龄高于7 岁的患儿调控功率为15W,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min 左右,每天1 次,持续治疗7d。行微波理疗治疗过程中不宜喂养食物或水以防导致呛咳。
1.3 评价指标
评估、对比两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疗效评估标准为:(1)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疾病症状完全消失,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儿肺部阴影完全吸收,各临床检查结果数据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儿疾病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肺部阴影吸收,临床检查指标明显改善;(3)无效:不符合以上痊愈、好转标准,甚至出现恶化趋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记录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咳嗽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作组间数据对比。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82.35%,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康复时间
研究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咳嗽症状缓解以及出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大叶性肺炎患儿康复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大叶性肺炎患儿康复时间比较(±s,d)
出院时间组别 n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症状缓解images/BZ_67_753_596_756_598.png时间研究组 34 8.13±0.55 5.73±0.78 14.39±3.59对照组 34 10.35±0.69 7.89±0.95 20.54±3.58 t 14.6702 10.2465 7.0731 0.0001 0.0001 0.0001 P
3.讨论
大叶性肺炎是指因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发的急性炎性肺组织病变,有发病急、病程长等临床特点,主要疾病症状包括高热、咳嗽等[2]。近年,临床上小儿大叶性肺炎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且随疾病发展会致使患儿出现肺不张、胸腔积液等相关并发症,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健康。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开展常规救治同时,为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疾病康复,可采取微波理疗辅助治疗[3]。
微波理疗作为常用临床辅助治疗方式之一,属物理疗法,因其高频磁场穿透力强,可穿透至机体组织内部,进而产生微波效应,提升局部组织温度,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以及组织营养状况,从而加速新陈代谢、加快机体肉芽组织成长,进而最终达到治疗效果[4]。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开展微波理疗辅助治疗,可促淋巴及血液循环,并改善机体肺组织营养状况。另一方面,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生成,促细菌毒素排出[5]。本文结果数据亦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出院时间等结果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大叶性肺炎患儿采取微波理疗辅助治疗,对提升疗效、促疾病康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