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在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2020-09-15邓晓琳唐弘杰
邓晓琳 唐弘杰
(1 苏州科技城医院麻醉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2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外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风险高,需长期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明确提出:对于短期内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尽早选择或更换为气管切开[1]。本次重点对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复合静脉麻醉下行气管切开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抽选我院气管切开患者40 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40 例,年龄25 ~70 岁,其中男性19 例,女性21 例,车祸伤15 例,高血压脑出血12 例,高处坠落伤10 例,其他3 例,随机分成两组。均为神志昏迷气管插管需要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排除伤后心律失常、无自主呼吸、无呛咳反射、颅内压异常升高的患者。
1.2 方法
术前开放动静脉,做好准备工作,并给予心电监测。对照组:丙泊酚(3±1.5)mg/(kg·h)、瑞芬太尼(3±1.5)ug/(kg·h)静脉泵入[2],并给予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手术过程中结合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给予相应处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20ml 加入超声雾化器(JSC-202)中,开至中档,经口雾化吸入,时间一般10 ~15min,药液用至20ml 时即可停止雾化吸入[3]。麻醉后给予经皮气管切开术。全程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有无呛咳反应。
1.3 观察与监测项目
分别记录T0(基础值)、T1(拔出气管导管时)、T2(扩张时)、T3(插入气管套管时)时的HR、MAP、SpO2变化,并记录有无呛咳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麻醉方式下的HR、MAP 监测值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但比较两组SpO2监测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2 例(10%)、8 例(40%)在拔管、扩张气管、插入气管套管时出现呛咳反应,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
表1 两组患者监测值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监测值对比(±s)
组别 指标 T0 T1 T2 T3实验组 HR 86.2±10.2 86.7±9.8 87.6±10.5 87.2±10.8对照组 (次/min) 85.7±10.3 87.4±10.2 90.2±11.1 89.1±10.9实验组 MAP 87.3±10.6 92.8±11.4 88.4±10.8 90.1±11.2对照组 (mmHg) 80.5±10.4 94.5±11.3 86.6±10.8 93.7±11.5实验组 SpO2 98.6±0.3 98.4±0.6 98.0±0.5 97.9±0.7对照组 (%) 97.7±0.7 98.2±0.5 98.1±0.6 97.3±0.4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呕吐误吸,肺部感染风险高,需要长期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因此为尽早干预疾病治疗,改善预后,给予气管切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产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反应,这对原有高血压的病人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及左心衰竭、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4],容易出现呼吸循环不稳定,颅内压力异常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是应用较多的麻醉方式,能够抑制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同时有助于改善咳嗽、缺氧等问题[5]。本次结果显示,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复合静脉麻醉应用于气管切开术,有助于抑制心血管反应,减轻呛咳反应,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提高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