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练笔落点选择摭谈

2020-09-14巩源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随文桂花矛盾

巩源源

随文练笔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统编教材通过有机安排小练笔的方式来肯定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但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编者的意图理解不到位,在阅读教学中所设计的随文练笔,在意次数的多少而不讲究练笔的质量,导致阅读教学课堂碎片化,随文练笔随意化。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教师认真挖掘课文中那些有特点的表达,找到能够引爆学生随文练笔的兴趣点,并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角度,精准把握随文练笔的时机,让学生在读与写的层面上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一、在矛盾冲突处切入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有时会发现文本的表达中有矛盾,或者与公认的道理不一致,或者与自己的认知不符,或者前后之间对不上等。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这种矛盾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看清楚矛是什么、盾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矛盾的理解和观点,看看能不能凭借学生自身的智慧来解决矛盾。如果学生陷在矛盾中难以自拔,则需要教师施以援手,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让学生最终走出矛盾的困惑。经历了这样处理矛盾的过程,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把自己理解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情形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学生不仅能够借助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在思维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如教学《桂花雨》第4自然段时,教师抓住“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句中的“浸”进行了仔细品味,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仅闻到了香,而且香味跑到心里去了,让人身心沉醉,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可学生在读到第6自然段时又遇到了“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但他们认为与前面的“浸”相比,这里的“浸”出现了矛盾,因为课文开始说得很明白,“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这里面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里,其他季节里,没有桂花开放,就不可能有那么浓郁的桂花香气了,“浸”又从哪里谈起呢?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解决矛盾的路径:桂花开放时能够让周围的人家“浸”在香气里,这种香气是以桂花树为中心的,会随风飘散的而且花开过了也就消失了;村子全年都浸在桂花香气里,这种桂花香气是来至哪里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注意课文重点写的摇桂花,摇下桂花以后村民是怎么做的,送给其他人、晒干、泡茶、做糕饼等,这样桂花的香气就由桂花树的前后左右扩展到了全村,由开放中一时的浓香变成了干花的长时间的清香。

这样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上理解了两个“浸”的联系与区别,此前出现的矛盾得到了消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写一写自己对“全年整个村子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有学生在练笔中写到:“此时的桂花香,不仅藏着茶里、糕饼里,更弥散在人们的心中”,所写出练笔既能解决所发现的矛盾,又能体现对课文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语文要素的把握。

二、在文本留白处切入

文本在正常的叙述中,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予以留白。一方面是为了使故事有起伏波澜,使文章在表达上有层次感;另一方面留白作为一种加深主题的方法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无论属于那种情形,都十分适合学生用来进行随文练笔。只是仔细研读文本会发现留白是文章中的普遍现象,如果每处都来随文练笔,势必过多过滥。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必要性原则选择练笔的时机,对那些不影响阅读理解的留白和不适宜开展的补白,都可以忽略;只对涉及课文语文要素学习的安排和文本自身表达特点的留白,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让学生通过随文练笔将文本内容加以深化或者有效拓展。

如教学《西门豹》,课文写西门豹“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官绅头子被投进漳河以后的情形在文本中并没有写出来,就属于留白了。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留白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并补白:官绅头子被投进河里,不可能像石头一样一下子就沉下去了,难免会不断地挣扎,甚至呼叫;这种挣扎和呼叫,值得深入细想,他叫谁呢?。有的学生写道:“官绅头子从水中冲出来,拼命地乱划着双手,急切地呼喊‘救命!救命!又沉到了水里;当他再挥舞着手把头露出水面时,大喊‘河伯,救我!可是说刚出口有沉到水里。就这样狼狈地呼叫几次后,再也没露出水面来。大约河伯真的把他救走了吧。”从这样的补白可以看出,官绅头子被投进河里后,拼命挣扎、呼叫,却没有人能够救他,说明他平时作恶多端、不得人心;尤其是他呼叫河伯救他,可是却不见河伯的影子,最终是被水淹死了。学生通过练笔,训练了想象加表达,还直指课文关键内容,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在心灵触动处切入

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虚情假意的文章注定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遭淘汰。入选教材的文章多是经典名篇,虽然有些篇章的情感比较隐蔽或者藏得很深,但只要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就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碰撞,进而理解、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搜寻文本中的动情点,披文入情,身临其境,让学生用心体味文字中的真情,并把这种体味用笔加以传递,形成随文练笔。

如教学《慈母情深》,课文描写“我”为了向母亲要钱买小说,走进母亲工作的车间,看到了母亲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无比辛苦地劳作,可母亲还是给了“我”买书的钱后:“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在这一部分文字中,作者通过比较来表达自己在那一刻涌上心头感情:本来在儿子的心目中,母亲似乎都是很高大的,但母亲低头劳作的情形,使“我”觉得那种高大不见了,能见到的反而是瘦小;同时,“我”一直以没有长大的孩子出现在母亲面前,现在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为劳累的母亲做点什么了。所以在“我”的鼻子一酸将要流出的眼泪中,既有后悔向母亲要钱买小说的内疚,又有瞬间决定用这笔前给母亲买点什么以帮助母亲辛劳之余获得一点享受,应该说这是一只成长所特有的眼泪。可以说这里的“笔子一酸”就是课文中的动情点,抓住这个动情点,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让学生懂得是什么真正打动了“我”的内心。这样再去写就不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状态,而是围绕动情点进行有效表达。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理解与表达方面的语文要素训练要求,认真在课文中选择表达典范,抓住随文练笔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精准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221700)

猜你喜欢

随文桂花矛盾
桂花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