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统编版教材教学目标的架构与实施

2020-09-14王咏梅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目标

王咏梅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需要用精准、适切的教学目标引领方向,否则极容易走向歧途。从前一直都流行着一句笑谈:“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除了语文课程自身的特定属性之外,其实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语文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的缺失,貌似只要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可以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统整、明向、定位的功能呢?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精准研读,在揣摩斟酌中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研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需要细致地研读教材,并将文本与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进行紧密相连,挖掘出课文与语文要素相匹配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些要求的标准和方式,要进行字斟句酌地精准研读。

以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的《天窗》为例,这篇课文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场景,描写了在雨天和夜晚这两个时间段,孩子们被逼无奈待在家中,从小小天窗中感受到的乐趣和慰藉。课文写乡村孩子的内在心境别具特点。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词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为此,我们对“关键性词语”进行了深入地解读与研究,在课文中确定最能统领文本内容、集中体现文本情感的语句视为关键句。从这个角度来看,课文中先后两次出现的“小小的天窗就成为了你唯一的慰藉”。鉴于此,我们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掌握“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第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初步了解天窗的相关知识,感知课文的基本情感,并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乡下孩子的快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在这一案例中,目标1和目标2都是从常规性思维出发,引导学生重在关注文本的生字词和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读好课文,是属于基础性的操作层面;目标3则是从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特色出发,对文本的信息和表达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对于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则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息息相关,是彰显单元语文要素和这篇文章教学价值的重要支撑。

二、借助导航,在多维整合中细化教学目标

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设置了教材使用的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单元篇章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课前导读、文中“小泡泡”以及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等内容。教师要能够紧扣并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对教材进行全方位地解读,在多维综合资源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让教学更加贴近编者的编著意图。

以统编版教材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为例,所在单元的“篇章页”就清楚地提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个提示就关联了两个核心的目标关键要素,即“多种方法”和“理解”,分别指向于词语感知方法的多维化和最终词语教学的归宿。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二题设置为:“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们交流”,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将词语的理解局限于查阅工具书的层面,在自主感知和交流分享中,对课文中“明朗”和“明亮”这两个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感知。这不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这篇课文中的呈现,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

鉴于此,教学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笃定地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运用近义词、链接生活、借助熟悉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所有教学板块的设置、教学环节的细化,都需要从这一核心目标入手,为有序、扎实地推进语文要素地落实奠定基础。

三、密切关联,在循序渐进中延续教学目标

统编版教材有着积极紧密而严谨的体系,不仅课文与课文之间,同时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册数与册数之间,甚至是学段与学段之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必须要进行整体把握,还需要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将其放在单元中、册数中、学段中进行把握,找准这一篇课文或者这一单元训练要点,与其他文本之间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在富有体系化的教学操作中,得到最有效地生长。

以统编版五上“提高阅读速度”这一策略单元为例,学生经过五年系统化的训练和学习之后,阅读量不断积累,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理应在阅读速度上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一味地聚焦在快速阅读上,导致课堂过于浮躁。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个单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课文时,将快读与慢读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获取信息、理解课文内容,就需要“快速阅读”,而品味语言、洞察写法,就需要“慢读”,真正会阅读的学生就应该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之所以进行如此规划,重要点就在于统编版六上策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用意,来选择“慢读”和“快读”,就是在为学生六年级继续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进行铺垫,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真正为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服务。

四、以生为本,在彰显主体中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一切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都需要以学生乐学、善学、能学为基础,要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重视学生想象力和求知欲地激发,课堂中积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和主体的地位。

还以统编版教材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為例,这篇课文的风格清新明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如果一个劲地讲个不停,始终将学生置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就是没有能够做到以生为本,更没有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下去。这样的文本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都乐于沉浸在文本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要少讲、精讲,而将更多的契机留给他们进行反复地朗读和表达。为此,教师就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专门设置了这样的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具体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过多地分析,而是在教师示范读、自主体验读、小组合作读、指名个人独、小组集体读、配乐深情读的过程中,感受落叶和水泥道之美以及作者蕴藏在文本语言中的情感。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版块:第一,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词语,品味落叶之美;第二,师生互动交流,展现水泥道之美;第三,放手自主朗读,并配置以音乐,感受文本中的画面和意境之美,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总而言之,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船没有了航向,难免会偏差,教师作为这艘航船上的舵手,就需要整合多维资源,从编者的意图和学生的认识出发,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226000)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目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词语积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