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观察及急诊停留时间影响分析
2020-09-14王丽
王丽
【摘 要】目的:讨论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观察及急诊停留时间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急诊护理路径)各34例,评判标准:各项抢救治疗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利于提高抢救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多由因机体冠状动脉闭塞而诱发心肌缺血现象所致,老年群体为该病症的高发性患者,属于临床上常见急诊危重症之一,尽早对该病症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对于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经验显示[1],给予该病症患者优质及效率化的急诊护理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基于此,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后对其抢救效果及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9年5月-2020年1月。观察对象: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0:14,平均年龄为(65.3±4.4)年;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8:16,平均年龄为(65.7±4.3)年,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1)建立急诊护理小组:由急诊科室中选出6名左右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急诊培训,以进一步规范其急诊护理操作流程,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这些入选医护人员组成急诊护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及义务。(2)患者接收过程中:急救小组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赶赴现场,由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负责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并在电话中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基本信息,指导家属做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接到患者后,医护人员应详细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检查,若患者出现有胸痛症状应在救护车上对其行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传于心电图室,以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让医院做好相关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直接绕过急诊科将患者送往至导管室,以缩短其抢救时间,相关科室医生应立即进行会诊,共同为患者制定抢救治疗计划,在对其实施抢救治疗期间,应由一名护理人员陪同家属完成相关手术办理工作。(3)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症患者发病紧急且病情严重,致使家属很容易出现焦虑不安以及惊慌失措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这将有利于提高家属做好治疗配合工作的信心及尽可能不受情绪影响而办理好各项住院手续工作。(4)抢救后护理:抢救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潜在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加强对患者各体征及病情的观察,若出现有体征异常情况时,告知医生后立即采取相关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各项抢救治疗时间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P值用SPSS22.0软件计算,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及计算方式为:用()表示,用t计算,统计学差异评判标准为:P<0.05。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高发性疾病,该病症具有发病紧急、病情发展速度快以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于该病症患者来说,改善抢救效率与提高抢救效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证实[2],若该病症患者在发病1h后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将有效降低其死亡风险。
以往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实施的常规护理在接诊及分诊时所用時间较长,致使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抢救时间,降低了抢救成功率。急诊护理路径措施的实施可通过成立专门的急救专项小组来进一步提高抢救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及规范性,明确该小组成员职责经有利于保障急救护理工作迅速、规范的开展。该护理模式在接诊过程中将在救护车上完成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而后借助于互联网将检查结果传送至医院内心电图室,这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各项急诊检查时间,进而提高抢救效率。急诊护理路径措施实施期间将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内容为纵轴,可在特点的时间段内完成对患者检查、护理及治疗的无缝衔接,进而有效缩短患者的分诊停留及评估时间,表1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诊护理路径措施的实施可明显缩短患者自发病至得到抢救治疗的时间,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急诊护理路径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利于提高抢救效果。
参考文献
周海婷,余雪贤,雷国灵,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名医,2019,15(09):162.
吴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3):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