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护理分析
2020-09-14朱丽萍赵殿萍
朱丽萍 赵殿萍
【摘 要】目的:研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60例早期肝衰竭患者,随机抽取出30例设为A组,开展常规护理,余下30例设为B组,开展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且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开展综合全面的护理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综合护理
肝移植是临床治疗肝衰竭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但受到肝脏来源、患者在经济方面的条件与医学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限局性较大[1]。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人工肝支持治疗之一,该治疗模式主要是通过吸附治疗,对患者机体内各种炎性介质、中大分子以及蛋白结合毒素等特质进行清除,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为血浆置换治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与护理对策,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60例早期肝衰竭患者,随机抽取出30例设为A组,开展常规护理,余下30例设为B组,开展综合护理,A组患者有男17例,13例,年龄介于34-7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5.31±5.01)岁;B组患者有男16例,14例,年龄介于35-71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6.21±5.87)岁;此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审批,且经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P>0.05,可作对比。
入组标准: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早期肝衰竭;均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標准:合并心、脑以及血液系统病症者;因药物或是酒精导致的肝衰竭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DPMAS治疗,仪器采用健帆集团生产的DX-10机器,模式设定为双重血浆吸附,经由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分离,之后再将血浆与DX350胆红素血浆吸附器及HA330-2树脂型灌流器串联,开始血浆吸附。血流速设定为每分钟150ml,分离血浆的速度设为21ml/min,持续灌流3h,血浆处理量为5.2L,依据患者病情遵医嘱每隔1天或2天开展1次治疗,持续治疗3-5次。
1.2.2 护理方法 治疗期间A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等。B组在A组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治疗前护理。严密评估患者的病情,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尤其是血压的稳定;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消除其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DPMAS治疗相关知识,提升患者与家属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2)治疗中护理。依据各个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出现血压下降遵医嘱补充生理盐水或应用药物,保持血压平稳,以免发生低血压。一旦发现寒战、高热症状出现马上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严格控制抗凝药物使用剂量,避免药量不足引发凝血现象。(3)治疗后护理。治疗后,密切观察导管有无渗血、渗液及血肿等现象,确保局部敷料清洁、干燥,每48 h换1次药,如果敷料有渗血或潮湿马上换药。严密检查其伤口皮肤颜色,如有异常马上告知主管医生;严密检查患者体温波动,以免引发感染。
1.3 指标观察
治疗后,评定两组疗效,标准为:经治疗,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较前改善,黄疸减轻,相关指标显示正常为显效;经治疗,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水平降低40%以上为有效;经治疗,病情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2.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计数相关资料以%表示,以实施检验,计量有关数据资料以()代表,并以T实施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与A组的76.67%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B组患者的并发症生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肝脏疾病非容易引发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黄疸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表现,严重甚至引发肝衰竭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来说,临床还未找到肝衰竭特效治疗方案,多以肝移植术对患者的肝脏功能进行改善,但这种治疗方式器官非常缺乏、操作难度过大,手术费用也过于昂贵,普及度非常低下[3]。DPMAS最终是由珠海健帆公司研发的治疗模式,主要是通过分离血浆之后,再让血浆分别经过胆红素吸附器、液灌流器最后再输回至患者身体内,是一种新型的联合治疗方案,且该治疗方案运用的吸附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性大孔树脂,两者协同发挥功效,吸附效果更为理想[4]。且DPMAS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将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与其他有害物质清除,不仅操作更加简单,且不易引发过敏性反应,但是DPMAS也存一些缺陷,如治疗使用肝素抗凝,容易引发置管位置出血、血肿,体外循环血液过多易引发低血压,留置导管易引发感染等,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就必须要加强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干预,以免并发症发生后影响疾病治疗效果[5-6]。本次研究也显示,治疗后,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且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比明更低,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用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杜敬佩,王园园,刘淑媛.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2):14-16.
王志春,孙秀,张亚琴,等.人工肝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09):1292-1294+1298.
李爽,刘静,陈煜.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09):1909-1915.
更藏尖措,汪祖兰,于国英.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8,58(25):1-4.
杨梅,刘丽英,陈容,等.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07):792-794.
朴艺花,夏天皓,夏书香.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15例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8,41(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