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2020-09-14胡安迪王菁菁施亦言徐金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幼小衔接

胡安迪 王菁菁 施亦言 徐金花

[摘 要] 新时代幼小衔接方式改变巨大,小学新生认知差距不断增加,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正确处理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不良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从教师视角出发,提出解决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建议,帮助一年级新生更好地完成过渡,促进幼小衔接发展。

[关键词] 学习适应性;幼小衔接;入学适应;小学新生

[作者简介] 胡安迪(1998—),女,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王菁菁(1998—),女,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施亦言(1999—),女,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343-02     [收稿日期] 2019-09-30

在以往多数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文献中,研究的关注点大多放在幼儿园阶段,讨论的多为学生为了实现幼儿园和小学间的平稳过渡应提前做哪些适应性准备,而忽略了小学本身的主体影响。在以小学为主体的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献中,新生和家长视角较多,教师视角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小学教师视角出发,聚焦小学新生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对于学习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幼小衔接

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发展的过渡阶段被称为幼小衔接时期,其对终身学习、素质教育以及儿童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赋予了幼小衔接新的时代特征,如何使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孩子们以平稳健康的方式适应小学生活是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学习适应性

许峰在《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中对适应性的定义为:个体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对于学习适应性的定义,国内研究中大都援引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上的表述。笔者整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将本研究中的“学习适应性”综合概括为:新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时,所展现出的有差异性的学习适应能力。

二、影响新生学习适应性因素

(一)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本研究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的综合性研究,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A)、学习技术(T)、学习环境(E)、身心健康(H)四个方面。但在不同的维度之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所差异。

团队为每道题赋值,采用公式算出各维度值,再用公式[学习态度(A)+学习技术(T)+学习环境(E)+身心键康(H)]/4计算出均值,利用均值比较法进行不同维度学习适应性差异比较,得出小学新生的适应性良好程度排序为:学习环境(E)>学习态度(A)>学习技术(T)>身心健康(H)。

經过教师访谈,团队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无法独立如厕;对于课程增加、课时增长的不适应;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缺乏学习内在动力;对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差异。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速度、性格以及自理能力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其学习适应性。自我意识发展较慢、内倾型性格、自理能力弱的学生普遍会出现学习适应性不良情况。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会对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专制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关爱型、指导型、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于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作用。

3.性别差异。男生性格普遍偏向于外倾型、意志型,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确的行动目的,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更容易消除。女生性格偏向于内倾型、情绪型,适应新环境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4.幼儿园类型。公办幼儿园日常的教学工作严格受教委指挥,因此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知识有所渗透。民办幼儿园由于市场原因,在高竞争、多选择的压力下,教学内容多样化方面大多优于公办幼儿园。并且,民办幼儿园以多样化教育理念为卖点,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上不做过多强调。相较之下,民办幼儿园毕业的学生会表现出对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不适应。

5.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首先,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可能无法同时兼顾多个子女的心理满足状况,孩子需要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多,这使他们获得了独立的学习经验,也发展了意志力。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过度”关注的可能性较高,不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其次,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更擅长处理家长与子女间、子女与子女间的关系。因此,在非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中,儿童能够较早地区分个体间的差异,并适应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

三、教师视角下提高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新生家庭的建议

1.家长需要对自己在幼小衔接中充当的角色有正确的认知。首先,家长是涵容者。面对儿童的适应性问题,家长应抱积极心态。家长需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适应期的心理特征,分析儿童在学习中不适应的原因,为儿童提供心灵支持。

其次,家长是引导者。诸多一线教师都表示,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远重要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从旁协助。

最后,家长是合作者。家长和学校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有与教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家长需私下与教师正面沟通接触,进行协商调整。

2.家长需要为儿童提供积极、融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和睦的家庭通常会给儿童带来心理负面影响。其次,家长要在家庭中为儿童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不仅指场所独立,更指心灵独立。

3.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习惯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原型定向,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儿童养成规律的作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在学习习惯方面,家长要及时纠正儿童的书写姿势,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并对儿童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兴趣进行引导。

(二)对学校教师的建议

学校需定期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业化培训,在教学安排中设立专门的“學习准备期”。在学习准备期内,教师需要放缓教学进度,让学生适应新环境,调整节奏。

在家校沟通方面,教师应该和家长建立平等的关系,当家长出现某些不恰当行为,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要换位思考,争取家长们的信任与配合。

四、研究结论

“幼小衔接”不等同于“提前让儿童熟悉、了解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对于家长而言,儿童的兴趣引导、心理调控等都是幼小衔接时期应该实践的。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上需要放缓进度,对于个别学生单独辅导。另外,教师还要树立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宽严相济的教师形象,严格把控班级班风。对学校来说,需定期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业化培训,将幼小衔接规范法、具体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36-40.

[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3

[3]刘怡倩.小学生入学准备情况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陈子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意志特点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8):49-57.

[5]杨传达,徐业伟,裴林艳,等.新时期小学独生子女个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66-168.

猜你喜欢

学习适应性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浅析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