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英译与原作认知契合度量化解析

2020-09-14陆永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量化背景图形

[摘 要] 本文以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英译与原作为个案,引入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提出图形作为原作要张显的焦点,却被译为背景;或反之,背景作为衬托焦点的绿叶,却被译为图形,都是对原文的曲解。因此,翻译的质量标准若引入英译与原作“认知契合度”这个概念,并以分值量化方式来进行考量,对译学理论与实践将会带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原作与英译;图形——背景;认知契合度;量化

[基金项目]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永远的文化巨人——我校苗族学者、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杜永文教授英语语法思想研究”(qnsy2017035)

[作者简介] 陆永刚(1968—),男,贵州榕江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230-03    [收稿日期] 2019-10-10

一、汉诗原作的图形——背景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认知语言学家Ungerer & Schimid(2008)认为,小的物体、移动的物体及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倾向于作图形,反之则是背景。总之,图形是凸显出来的事物,是注意的焦点,是容易识别的事物,与之相对,背景是凸显焦点事物的参照点[1]。

在上述的汉语原作中:

第一行“日暮苍山远”,从时间(日暮)、空间(苍山,远)切入,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时空与视觉色彩背景。

第二行“天寒白屋贫”。时空距离近一步拉近,连天空下的白屋,以及寒酸的“贫”的这种细节都已经观察到了。

第三行“柴门闻犬吠”。此行的“柴门”与“犬”都必须依附于前行的“白屋”而存在;因此,空间距离进一步拉近。此外,在“柴门闻犬吠”这个汉语主题句中,主题往往作为背景[2];此处“柴门”作为一个固定的地点位置主题,也属于背景;“犬吠”作为凸显的成分和注意的焦点,属于本诗行的图形。

Talmy认为“图形是运动着的或者在概念上可运动的物体”[3]。第四行的“风雪夜归人”作为整首诗的图形(前三行均为铺垫的背景),始终一直处在运动与行进中。

二、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四个英文译本与原作“认知契合度”量化解析

“认知契合度”量化分值表(背景与图形各5分)

备注:前三行为铺垫的背景分值各1.5分;末行为整首诗的图形分值5分;因标题也参与提供部分背景,但又不属于诗行,故分值为0.5

1.W.J.B.Fletcher译本

A Winter Scene

The daylight far is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winters breathing chill.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

该译本将标题原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仅译为“A Winter Scene冬(天夜)景”,过于浓缩,未反映标题内容的全貌,因此分值为-0.5分。

首行将原作的“静态”背景译为“动态”;此外把“日暮”误为“天快亮了(The daylight far is dawning)”,-1.5分。

第二行譯为:静态的名词“house”;静态的形容词“white”;以及静态的介词短语“of the poor”“with winters breathing chill”。且将“the houses (are) white”中静态的be 动词are省略了,因此成功译出了汉语原作的静态背景,+1.5分。

第三行主题句“柴门闻犬吠”中,“犬吠”为图形,被提升到“主语”的地位译出,+1.5分。Langacker(1991)认为,在小句中主语一般是图形,宾语一般是背景,谓语则用来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4]

第四行的“夜归人”在原作中是得到凸显的图形,但英译却将其译为greet的宾语us,这样就将图形译成了背景,-5分。

W.J.B.Fletcher译本综合得分:3

2.Dell R.Hall译本

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

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

标题包含“背景(逢雪)”与“图形(宿芙蓉山主人)”两部分,英译完美译出,+0.5分。

首行译为:名词“hills”;形容词“dark,distant”;介词短语“in the setting sun”。译出了原作静态背景氛围,没有用一个动词,+1.5分。

次行同样译为:名词“hut”;表静态的过去分词或形容词“thatched, stark”;介词短语“under wintry skies”。译出了原作静态背景,同样没有用动词,+1.5分。

第三行“柴门闻犬吠”为汉语主题句。“犬吠”为图形,被译为“主谓结构(A dog barks)”得以凸显,+1.5分。

第四行中,用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在英文句子结构中是作背景。复合句中,优先原则体现为前景作为主句,背景作为从句[5]。原作通过前三行的背景铺垫,作为全诗焦点图形的——“风雪夜归人”终于呼之而出,但英译却将此“焦点图形”以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形式译为“背景”,-5分。

Dell R.Hall译本综合得分:3

3.刘军平译本

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Evening

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

In the coldness I see a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

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

标题以一个现在分词短语分别基本译出了“逢雪(On a Snowy Evening)”“宿芙蓉山主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两个部分,+0.5分。

首行“日暮苍山远”整体呈静态,但英译却以“lose,draws”两个动词译为动态,-1.5分。

同样,次行“天寒白屋贫”整体呈静态,但英译却以“see”这个动词译为动态,-1.5分。

第三行“柴门闻犬吠”属于典型的汉语主题句。“犬吠”作图形,“柴门”作背景,“闻”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该译本把作为图形,应该得到凸显的“犬吠”放到“宾语”的位置上去翻译,而我们知道,宾语在英语句子结构中是作为背景,-1.5分。

末行“风雪夜归人”通过前面三行的背景铺垫,形成全诗的焦点图形,英译以“强调句Its sb.who……”将原作中的“焦点图形”,也是全诗最后的聚焦高潮完美译出,+5分。

刘军平译本综合得分:5.5

4.许渊冲译本

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

标题以一个现在分词短语分别基本译出了“逢雪(on a Snowy Night)”“宿芙蓉山主人(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两个部分,+0.5分。

首行“日暮苍山远”整体呈静态,英译虽然用了动词,但用的是系动词seems,表示状态,这就比及物或不及物动词要好很多,+1.5分。

同样,次行“天寒白屋贫”整体呈静态,英译用表状态的be动词are来翻译,且“cold,deserted, thatched”这三个形容词与名词“cottages”均呈静态,+1.5分。

第三行“柴门闻犬吠”为汉语主题句。“犬吠”为图形,“柴门”为背景,“闻”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全诗,前三行是背景,但若只观察第三行英译,At wicket gate是背景,a dog是这个英语被动句的主语,是得到凸显的图形;但实际上在汉语原作的主题句中,“犬吠(barking)”才是图形,英译未能体现,-1.5分。

末行“风雪夜归人”通过前面三行的背景铺垫,形成全诗的焦点图形,而英译将这个焦点图形,全诗所“聚焦的中心”——旅人——“我”译为句中的主语,使图形得以凸显,聚焦成功,+5分。

许渊冲译本综合得分:8.5

三、结论

本文以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英譯与原作为个案,引入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提出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文本篇章特别是在其句法结构中,原作的“图形——背景认知”往往是已经确定或已经定型了的,但其英译作品违背原作的“图形——背景认知”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认为,根据图形与背景相分离的原则,图形之为图形与背景之为背景反映了经验社会人类认知的基本原则。图形作为原作要张显的焦点,却被译为陪衬的背景;或反之,背景作为衬托焦点的绿叶,却被译为图形,都是对原文的曲解。因此,翻译的质量标准若引入本文所尝试的英译与原作“认知契合度”这个概念,并以分值量化方式来进行分析、考察与衡量,对译学理论与实践将会带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Ungerer.F.& H.J.Schmid.2008.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64;260.

[2]李宏德.汉英时间表达异及其理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47.

[3]Talmy,L.1978.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In J.H.Greenberg(ed.).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l.4[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322.

[4]Langacker,R.W.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Talmy,L.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I & II[M].Cambridge,Mass:MIT Press.334.

猜你喜欢

量化背景图形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警察院校量化考核制度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