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敬畏意识
2020-09-14陈瑞玲
摘 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经历了顺从、征服、和谐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等等,这些都是敬畏意识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这些内容的出现丰富、完善了人们对敬畏的认识,而全球变暖、珍稀动植物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等都在向我们警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关键词:敬畏意识;大自然;生命
一、意识的内涵
原始社会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恩赐,例如食物、御寒的毛皮等有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崇敬的意识,而对未知的事物或有害的事物,例如风雨雷电、旱涝灾害等产生畏惧的意识,这种对大自然既崇拜又畏惧的敬畏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中外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的个人品质,先哲也在相关典籍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天命,亦即自然规律,其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只能遵循它,而不能任意改变或创造,上天不仅能给人带来福报,同时也会带来祸端,所以人们对天既敬又畏;所谓大人,即有德有位之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主张的观点,有位之人必是有才有德之人,有才有德之人必要走上仕途、大有作为;所谓圣人,即博闻强识之人,圣人通晓哲学,其言论极具智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生而为人,无论是外在角度还是从个人内在而言都要做到问心无愧,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人相处则守规范,独自居住而求慎独,这就要求个人从内外两个维度约束自身,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外教育家也不乏对道德教育重视的言论。约翰·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培养德行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他主张“让儿童练习道德的行为,克服颓废、懒惰、轻率、不守纪律的恶习。”“俄国教师的教师”乌申斯基明确指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当然,传统文化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是其精华部分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和發扬光大。重视道德的观点、敬畏的观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字面意思来看,敬指尊敬,畏指畏惧,敬畏就是指畏惧但尊敬的心理状态。敬畏意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的一种观念意识,是由于个体从自身的角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产生的尊敬而进一步产生的畏惧意识。可见,敬畏两个字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敬是从内在角度而言,畏是从外在角度而言。只有敬而没有畏,则没有外在的行为约束;只有畏而没有敬,则缺少内在的力量支撑。
二、敬畏意识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之而来的则是私欲的膨胀和骄傲自满的情绪。现代社会,由于过度的滥垦滥伐、过度开发、过度利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珍稀动植物灭绝等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地区的生活受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的频次越来越多,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示。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敬畏意识。首先,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力量,随之而来的则是自信心日益膨胀,认为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征服大自然,假以时日,必能揭晓事物真相;其次,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网络的影响下追求个性、自由等心理驱动着人们追求自我价值体验,外在的价值规范变成了迂腐的教条,道德规范变成了一种约束,于是触犯法律、规则、制度的事情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三、敬畏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
随着人类的不断演化,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人类探索大自然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创造、发明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人类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的“靠天吃饭”的现象等大自然对人类的束缚作用也越来越小,但这并不代表人类是无所不能的。玛雅文明的高度发展、楼兰古国的突然消失等等这些世界未解之谜在引起人类研究兴趣的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认知局限。对人类而言,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索的地方,这是现在所谓的高科技远远没有揭晓的神秘面纱。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要看外在的道德行为表现,而思想认识对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实,敬畏意识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心存敬畏意识,人们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顺从到征服再到和谐的关系说明,人类和自然界从来就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资源但同时也依赖于人类的生态保护,人类需要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但也只有保护并尊重大自然,才能从大自然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源,并进一步促进人类的发展,尊重、爱护自然环境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社会教育
学校在传授内容方面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展开,毫无疑问,学校在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良好、向善的美好品质,但是也要注意,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终有一天,他们要走入社会,因此,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教育,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缺乏对外界的敬畏,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必然会遭受巨大的挫折。
参考文献
[1]马秀恰,陈新华.唤起对敬畏意识的重新礼赞[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夏乃儒.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郭岩霞.大学生敬畏意识培养之探析[J].河北企业,2012.7
作者简介:陈瑞玲(1989-),女,汉族,山东菏泽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