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影响观察
2020-09-14胡守平
张 静,何 勇,朱 瑞,胡守平,韩 影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中医科,宿州 234000)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颈部病变所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也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发病率达6%~15%[1],患者常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和颈部疼痛,且颈部活动后上述表现更为明显,大多数患者体格检查颈扭转试验呈阳性,颈部X线有明显异常改变,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和血流速度减缓,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2]。目前医学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临床多采用血管扩张药改善椎动脉血供,同时辅以颈部牵引按摩等治疗,对缓解颈部疼痛、眩晕症状和改善椎动脉血流有积极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或病程较长者疗效欠佳,且远期存在复发可能[3]。近些年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颈椎病和颈性眩晕等治疗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共纳入110例颈性眩晕患者开展单盲随机分组对照试验,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探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借助TCD观察椎动脉血流动力变化,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均严格按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相关标准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或眼球水平震颤等症状和猝倒史、交感神经症状,体格检查显示颈部活动受限,椎旁有压痛感,颈部扭曲实验和臂丛牵拉实验多呈阳性,X线检查可见颈椎椎体、椎间盘、钩突关节退变和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改变,颅脑超声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等;(2)患者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病程≥6个月;(3)患者精神意识清醒,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2)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疾病、脑部炎症、精神神经疾病、癫痫痴呆史或神经官能症;(3)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相关治疗者;(4)对本研究严重过敏禁忌或具备严格手术指征者。选取本院中医科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颈性眩晕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3.95±8.74)岁;病程8个月~7年,平均病程(3.86±1.25)年。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3.94±8.80)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病程(3.89±1.27)年。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比性较好。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每晚顿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mg×20粒;国药准字H10930003),10 mg/次,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酌情增加至15~20 mg,持续服用4周;给予按摩颈部软组织治疗,5~10 min/次,3次/d;老年患者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明显者给予颈椎牵引治疗,10 d/疗程,根据病情需要间隔3~5 d继续下一个疗效,持续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 g×15袋;国药准字Z10960082),1袋/次,tid,持续服用4周。同时自拟中药定眩通络汤治疗,组方包括清半夏15 g,葛根15 g,茯苓15 g,天麻10 g,炒蔓荆子10 g,陈皮10 g,白术10 g,胆南星8 g,藁本片8 g,诸药配伍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温服,7 d/疗程,持续服用4周。两组均谨遵医嘱治疗,治疗期间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保持随访,共随访6个月。
1.3 研究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OV)量表[5]评分变化,ESOV量表包括眩晕(16分)、头痛(2分)、颈肩痛(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共5个方面,总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颈性眩晕症状越轻;比较治疗前后颈部扭曲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等体格检查阳性率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血流检测结果,记录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眩晕病”评估疗效,痊愈: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体征消失,体格检查正常,日常生活与工作无影响,半年内无复发;显效: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阳性体格特征不明显,半年内偶有发作,且症状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有效: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体征和阳性特征明显减轻,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显著降低,半年内偶有发作;无效:未达到痊愈、显效、有效标准者。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9.0软件,体格检查阳性率、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ESOV量表评分、椎动脉血流动力参数等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组间比较行LSD-t检验,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OV量表评分比较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 ESOV 量表“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各项评分及ESOV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ESOV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体格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扭曲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检查阳性率比较
2.3 两组TCD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后LVA、RVA和BA收缩期Vmax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TCD检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D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2.4 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由表4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联合治疗依从性较好。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以往颈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工作方式改变、电脑和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普及,颈椎病变和颈性眩晕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年轻人发病比重也明显升高,需引起医学高度重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医学上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体液因子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和本体感受器学说等,但尚无统一定论[7-8]。目前比较推崇认可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即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骨关节炎和颈椎进行性骨质增生等影响,导致颈部骨结构改变或椎体稳定性失衡,造成颈部软组织损伤和椎动脉管腔受压迫,进而引起颈部疼痛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10],因此西医多给予血管扩张药治疗,本研究采用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缓解血管痉挛,促进前庭血液循环,进而改善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供供血,同时给予颈部软组织按摩和适度颈椎牵引,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椎-基底供血不足现象。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治疗后ESOV量表各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升高,治疗总有效率达83.64%,说明西医疗法具有一定疗效,但仍有16.36%患者治疗无效,因此单独西医治疗存在亦存在一定局限性。
祖国中医博大精深,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眩晕”和“眩冒”等范畴,如《灵枢·海论》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中医学认为眩晕属肝所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发病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风寒湿外邪入侵、颈部久劳等紧密相关,导致颈部筋脉失养,血瘀阻络,不通则痛,髓海不养,导致眩晕和颈部疼痛症状[11-12]。中医辩证分型以痰瘀互阻型最为多见,如元代《丹溪治法心要·头眩》记载“此症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病机,因此宜以养血平肝、燥湿化痰、通经络活法辩证施治[13-14]。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定眩通络汤组方中清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功效,与生半夏比较,清半夏毒性和辛燥之性大大降低,化痰作用更加显著;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祛风止痛的功效,非常适合血虚肝风、风痰所致的眩晕,与清半夏合用治疗风痰眩晕效果更佳。葛根性味甘辛,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解表退热,据《伤寒论》记载葛根汤是治疗项背强直、颈项强痛的要药;辅以茯苓利水除湿,与清半夏、陈皮和白术配伍,非常适合治疗痰湿入络肩颈酸痛症;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多与半夏、茯苓配伍,与蔓荆子配伍可祛风通络;白术扶正固本、和中益气和燥湿利水,治疗眩晕时多与半夏、天麻配伍使用,诸药配伍共奏通经络活、祛邪固本和定眩止痛的功效[15]。养血清脑颗粒是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配伍研制而成,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治疗眩晕烟花、心烦易怒和失眠多梦等疗效较好[16]。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SOV量表“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较高,颈部扭曲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亦显著较低,与文献报道[16]相吻合,说明联合定眩通络汤及养血清脑颗粒对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体征、改善颈椎活动效果较好。椎动脉血流是本研究的重要观察指标,TCD检测显示观察组治疗后LVA、RVA和BA收缩期Vmax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6.36%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3.64%,与[17]研究结论有共通之处,说明联合定眩通络汤及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情况,进而减轻甚至消除眩晕症状,起到增益临床疗效的作用。
本研究也存在些许不足,一是受研究准备仓促、个人精力有限等条件制约,研究纳入样本量偏少;二是临床中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后复发并不少见,中西医结合疗法减少远期复发有无优势尚需后续深入探讨。但总的来说,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值得临床采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