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2020-09-14李玲玉

山西青年 2020年18期
关键词:量表维度初中生

李玲玉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一、问题的提出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可以界定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从教师那里获得各种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1]。教师支持是学生学习和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文献显示: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习期望-价值[2]、学业自我效能感[3]、学习动机[4]、学习投入[5]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班级心理环境是指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6],张薇将班级心理环境划分为内省体验、摩擦冲突、心理支持、学习氛围、向心凝聚[7]。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班级心理环境与学习投入[8]、学业自我效能感[6]、学习态度[7]、自我意识[9]具有相关关系。通过上述可知,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均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杜艳飞[10]研究发现,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班级心理环境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会对学生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者同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何为,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关系。希望能为改善班级心理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9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7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3.4%。其中初一学生200人(42.8%),初二学生170人(36.4%),初三学生97人(20.8%);男生213人(45.6%),女生254人(54.4%);城镇学生188人(40.3%),农村学生279人(59.7%);独生子女150人(32.1%),非独生子女317人(67.9%)。

表1 晋中市2所中学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感及班级心理环境得分(±s)

表1 晋中市2所中学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感及班级心理环境得分(±s)

注:*P<0.05,**P<0.01,下同。

人口变量学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 班级心理环境年级初一 83.17±15.90 118.61±13.59初二 82.17±20.68 118.19±16.61初三 79.54±15.04 113.59±11.08 F值 1.479 4.418*性别男 81.31±18.40 118.05±16.01女 83.04±17.00 116.88±12.95 t值 -1.052 0.876生源地城镇 86.52±17.75 118.48±14.62农村 79.40±17.02 116.70±14.27 t值 4.376** 1.313是否独生是 84.12±17.50 119.20±14.87否 81.36±17.69 116.57±14.16 t值 1.578 1.848

(二)研究工具

1.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量表

采用欧阳丹于2005年自编的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量表[11],该量表共有19个项目,采取6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6分。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22,且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79,0.8 4。分数越高,表明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越多。

2.班级心理环境量表

采用张薇编写的中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7],该量表共有40个项目,分为内省体验、摩擦冲突、心理支持、学习氛围、内心凝聚五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从“从不如此”到“总是如此”依次赋值为1-5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4,分半信度系数为0.917,且该量表的各维度之间相关性适中,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性较高。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及班级心理环境在社会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班级心理环境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省体验、心理支持、学习氛围、内心凝聚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1)。(2)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摩擦冲突呈显著负相关(P<0.01),见表2。

表2 晋中市2所中学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及其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班级心理环境为因变量,以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班级心理环境有正向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为13.2%,见表3。

表3 晋中市2所中学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之间的回归分析

四、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分析与教育启示

(一)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学生感知到教师支持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可能的原因为:第一,学生本身感受的差异,相对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接触到更多的教师群体,基于此,学生更容易有自己信赖并且喜欢的教师,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强的意愿从教师处获得支持与帮助。第二,教师方面,就现状而言,城镇的师资力量要明显优于农村,城镇学生的平均教师资源高于农村学生,若学生出现问题,能从更多的途径获取不同教师的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心理环境在年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年级的班级心理环境得分高于初二、初三年级,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班级的感觉或知觉是较为强烈的。其原因可能为初一新生在面对新的班级时,急需重新建立对于班级的新感觉,这种迫切需求会使学生对于班级的感觉更为敏感与强烈,在认识与融入新集体的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学习氛围感、班级凝聚感等,而这些方面的强烈的知觉逐渐形成了新的班级心理环境。

(二)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总体而言,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班级心理环境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且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班级心理环境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了教师提供的支持愈多,则班级心理环境的知觉程度越高。其原因为,教师作为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力主心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摩擦事件、调节人际关系、组织班级活动,同时给予学生种种学习、能力与情感支持之后,会让学生有较少的摩擦冲突感,优化学生的内省体验感,同时提升学生学习氛围感、心理支持感与向心凝聚感。

(三)教育启示

1.优化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师生不断地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与人格魅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所以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风貌特征。如果教师所呈现出的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交往方式,坚韧勇敢、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与学习态度,则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心理共鸣,教师会成为他们争相钦佩与模仿的表率。至此,在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会对班级具有良好的认知感,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级中获得长足发展。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主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当前的困境,第一时间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主动意愿与教师进行沟通,在逐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增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处于积极地角色位置,每个人感到温暖与愉悦,保障学生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与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的建设。

3.引领生生之间的良性交流

在班级环境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最为频繁与密切的,在生生交往的过程中,确保其形成一个良性的交流动态,这对于班级心理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心智发展的不完善性,其良性的交流动态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形成,例如教师可以经常的举办心情交流大会,在教师的组织之下,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的最大化,也可将烦恼与更多的人诉说,接收到除朋友之外其他同学的帮助。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举办学习交流大会,使同学们形成学习互助小组,相互促进学习,分享学习经验。

4.开展多样的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定期的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集体意识,并愿意为了集体的荣誉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让班级真正的充满活力、生机与向心凝聚力。同时,教师作为班级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基础与自身特点,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发掘自身更多的潜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具有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5.将班级心理环境运用到实践中

班级心理环境一词已经受到了诸多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重视,但是,由于一线教师对班级心理环境所产生巨大作用的模糊性,而将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结果很少运用到班级建设与人际交往中。其实,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班级心理环境的测量结果,了解学生当前对于班级状态的感觉,从而及时、准确的扭转班级中的不良风气,持续的运用策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体验感。只有当测量结果有效的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对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量表维度初中生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究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