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2020-09-14刘艳,王静,赵欣
刘 艳,王 静,赵 欣
(1.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这是国务院针对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重要部署提出的明确要求[1]。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双创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创新创业平台不足、专业衔接不紧、教师能力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行业的紧密度,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向社会经济能力的转化至为重要[2]。
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被认为具有实践性强、就业口径宽等特点。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概括性地描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其应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专业人才[3]。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一、“双创”能力与“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特征
“双创”能力,即创新创业能力,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到兼具实践能力培养后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认识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行动中具有实践和创业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具有提出新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职业创造性[4]。双创能力应该包括创新与创意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与实践能力[5]。而双创能力人才培养应该具备强理论、重实践、有创新、能创业四个基本特征。
强理论,强调双创能力培养不能否定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理论的培养是基石,没有理论的积淀,再新潮的观点、意识和实践都有可能变成天马行空。理论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重实践,重在对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如何拓展实践教学是其关注的重点。
有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力的体现不仅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培养其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能创业,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具备发现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双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双创”能力人才培养困局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普通本科层次;另一类是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办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哪一类都处于既不如专科层次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如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应用能力的夹缝境遇。在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之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上经历了从理论教育向应用教育的转变。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从最初的0~5%增加到35%,甚至有些院校将其比重增加到40~50%。
然而,实践教学的增加还不能等同于实践能力的增强。目前,实践教学形式日渐趋同,包括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等各项举措,基本实现了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的“动手”能力培养,达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途径多样化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却进一步暴露了实践教学与“双创能力”培养之间的差距。应用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能力人才培养存在两大困局:
一方面,受困于制度的现实约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总体学分限制范围内,既要满足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6],又要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这对课程的设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满足了理论教学,实践要求就会捉襟见肘。“两难全”一直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受困于实践的形式约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及毕业顶岗实习,都禁锢于基层服务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对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较少。
基于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改革,应该从现有的条件入手,实现质的改变和突破。
(二)“双创”能力培养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双创”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业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基层服务岗位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既不能丢掉理论教育的优势,又要突出创新思维意识;不能简单地学习并提高职业技能的动手能力,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践行力,发现创业契机,实现创业之路。实践性要求知识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行业发展;创新性要求知识体系在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传承性、发展性和立足全球视野的开放性[3]。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除建立了大量的校内实训室外,也与行业间签署了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发展,虽然不符合“双创”能力的培养要求,但却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而,应该从“双创”型人才的能力标准着手,整合现有资源,从搭建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完善实训实践教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孵化创业项目,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探索
(一)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在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转变现有的以技术技能型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强化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创业思路,提升创业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整合课程资源,区别实训和实践课程,明确实训实践课程目标、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7]。将分散在各门课程中的实训和实践学分进行汇总,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和连续性,开发、设计具有系统化的实训项目和实践项目;配备师资、整合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践基地、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契机、联合校政企开展完备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使实践课程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搭建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平台,践行双创能力培养
伴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建设和发展,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基本建成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校内平台,包括实训室、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二是行业平台,围绕相关企业搭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酒店、旅行社为代表。现有平台基本可以满足技能培训和创新创意思维训练,但是,缺乏校内校外创业孵化基地,缺乏支撑创业能力培养的的平台。鉴于此,整合现有的校内平台和行业平台,结合当前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行业发展热点及发展趋势,搭建基地平台,并对各平台进行职能划分,充分发挥各平台之间的纽带作用,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详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平台
发挥平台的联动作用,实现平台服务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打破组织结构界限。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宗旨,校内策略支持平台为保障,校内创新创业师资平台为支撑,校内校外实训平台为培育,双创平台为孵化器,使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汲取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现旅游业开放、共享的发展目标。
图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三)拉动本科层次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项目为驱动带动实践教学是达到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项目驱动既体现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行业发展背景,与时代接轨,开拓眼界,促进知识转化并服务于社会。
1.课程单元实训项目
根据课程单元实训要求设置。建议安排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实训教学目标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充分运用前厅客房模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餐饮模拟实训室、酒店管理系统等校内实训操作平台。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训练,并结合当前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发展趋势,拓展创新思维训练,探讨新思想、新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为后面的创新创业项目奠定基础。
2.社会实践提升项目
根据课程、专业方向实践要求设置社会实践。建议安排在第四到第六学期,实践教学目标为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动态,应用校内学习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区域景区、旅行社、酒店及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等校外实训平台,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校外实训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力争学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形成学习小组,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3.以赛促教综合项目
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相关专业比赛为契机,提升学生创业思维的训练。根据各种赛事要求设置选题,发挥创业创意能力,提升创业潜能。依靠校内外实训平台,除参与国家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等赛事外,组织和参与各种专业赛事,如旅游产业开发与设计、旅游创意大赛、旅游智慧景区等。通过组建团队、开展市场调研、撰写项目策划书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文本撰写能力、思维开拓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能力的综合体现[8]。
4.创业孵化推动项目
在上述的实训项目中,发掘具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以校地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基地平台为依托,发挥校地企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及师资力量扶持,推动学生走出去,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在在线游、乡村游、智慧游、文化游等方面开展产品设计、服务搭建、资源保护与传承等创业操作,并择优在基地平台进行孵化,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