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心理辅导对离异家庭男生行为问题的干预实践

2020-09-13施航飞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

施航飞

摘 要:社会的发展,离婚率逐年上升,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及社会性发展。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运用叙事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多角度叙述,平等对话,隐喻故事等策略和实践,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唤起孩子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内在的、积极的东西,改变其内在能量,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困境,建立新的行为方式,与他人和谐相处,促进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叙事心理辅导;离异家庭;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初二第一学期,班里就转入一名叫小天的离异家庭男生,这个男生在在性格上敏感,极易被激惹,喜怒无常,过分自卑和自尊;在亲子关系在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满,不理解,无法好好沟通,尤其对父母是爱恨交织;在同伴关系上表现为孤僻,冷漠,敌对,不易敞开心扉,很难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在老师面前,躲闪回避,很难和他深入交流;在学习上表现为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

当前,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关注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他们一方面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这一年龄阶段共有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另一方面,特殊的家庭结构又使这些孩子缺乏与双方父母的相互沟通,缺乏必要的共同关注,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男生,问题可能更多。对于班主任而言,如何帮助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重新寻找到“爱与归属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 理论依据

叙事心理辅导认为,人类的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的故事,对于离异家庭的男生,当他们在选择和述说时,往往会可以回避一些片段,而老师会据这些回避片段帮助他们发展出双重故事,及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同时,把问题客观化,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重新唤起他们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动力,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从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3 干预策略及其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生命成长历程中只要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冲击”的事,他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认真聆听,满足他的需要,他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1平等对话,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1.1创设氛围,对话沟通

对话叙述的前提是平等,在开始阶段,不要有过强的目的性,传达出一种了解和同理,老师的语言,肢体动作要保持平和,创设一个安心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态度上互相尊重,鼓励他自由地表达,尽可能选择比较轻松地话题,并保持持续性,使学生能逐渐接受你,愿意和你沟通交流。

3.1.2创设环境,扩大范围

在老师和他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鼓励班级中的同学和他多聊天,多交往,对话的范围扩展到了同学之间。两周后,小宇(班级中成绩优异,为人友善,个性阳光的一名学生)说他愿意和小天坐在一起,我用换位置这件事,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生生对话的契机,让他们俩自己去沟通解决,继续传达老师和同学的友善与接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大范围的平等对话,沟通交流,使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3.2多角度叙述,呈现故事不同的意义

3.2.1重复叙述,挖掘不同角度

老师在与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之后,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抓住事件的重点脉络重复叙述。重复可以从不同人,不同角度入手叙述,可以是学生本人的叙述,也可以是不同人的叙述,此时,,老师要善于抓住他的情绪交叉点,辅助引导,通过多角度叙述,衍生新的情节和积极设想,激发自己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获取故事主角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阶段性转变。

案例呈现:中午卫生委员小英状告小天,迟到,不认真打扫,似乎还威胁她。午休时,我把两个人都叫进了办公室,然后他们面对面坐着,我坐在他们旁边。

两人都沉默……

师:那就女士优先吧,小英你说。

小英:(看了小天一眼,有点犹豫)他扫地经常迟到,来了也不认真,今天又迟到了,还和几个男生聊天,不认真扫,我很生气,就说,再不认真扫把你的名字记下来了,他就走过来威胁我说:“你记下来试试看!” “好像还说什么当心点。”不过,后面那句话我不确定,没听清楚,但他的眼神很凶的。(话没说完,眼圈又开始泛红)

师:那么,小天,你能把事情再说一遍吗?

小天:老师,我那句话没说,我就说了叫她不要记我的名字。

师:你能从头说起吗?也许这其中有什么误会。

小天:中午扫地我是经常迟到的,因为我吃饭很慢,几乎每次等我吃完饭,洗好碗,他们都已经在扫了,可是傍晚我会早点下来扫地的。今天我去的时候,他们也已经在扫了,我看不太脏,就忍不住和胡君杰聊了起来,她就跑到我面前,气势汹汹地说:“要记下我的名字。”我当时就急了,就说了:“你记下来试试看。”我没威胁她。

师:你怎么看待你们的那块包干区?工作难度大吗?

师:那你怎么看待卫生委员的工作?

小天:沉默……

师:如果今天你是卫生委员,面对今天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小天:……

师:那今天的事情怎么办呢?

小英:老师,只要他以后好好扫,我可以把名字划掉的。

小天:不,那算什么?名字还是记着吧。

3.2.2尋找契机  重组自我探索

当多角度叙述陷入一定程度的僵局,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时,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切忌老师用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价值观代替他的价值观,当学生出现勉强的迎合时,老师可以终止叙述,给学生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视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于是,我建议换位思考,让小天担任一周的临时卫生委员,亲身体验这份工作后。一周后,我找到小天了解情况。

师:这一周卫生委员的工作做得怎样?

小天:有点辛苦,而且我发现我们的包干区其实是比较难扫的,因为刚好在教学楼的后面,有些学生会把垃圾从窗户中丢出来,草丛里有很多很难扫的垃圾,如口香糖啊,瓜子壳啊。灌木丛里更麻烦,要蹲下去走进去,扫把根本扫不出来,要用火钳夹,而且,有些同学,你不带头,他们根本不肯进去(说这句话时,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师:那现在你又是如何看待小英的工作的呢?

小天:很不容易,而且她很负责,作为一个女孩子,很不容易。(迟疑了一会儿)那天我那样对她说,很不应该。

……

老师要站在一个倾听者、关照者和中立者的立场上,不要无意识的传授一些自己的思想观念,要让他乐于去叙述故事,乐于去重组故事,在故事的不断叙述和重组中,既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又能尝试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转变自己的某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逐步消除戒备,逐步接受同学,逐步走近集体。

3.2.3价值引导  获得积极认同

在第二阶段中,还需要一个价值的共同认同的阶段。此时,故事叙述的主角可以转换成同学,通过同学对他的叙述,对他价值的肯定,汲取集体的力量,让他获得集体的归属感。

案例呈现:在校运会上,我们班的接力赛的一个成员脚踝扭伤了,无法进行比赛,据学生的反映,平时体育课小天跑步速度还是很快的,我和部分学生鼓励小天参赛,小天很是犹豫,但最终还是参加了。这是他首次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接力赛中,他拼尽全力,在与其他三个组员的努力下,在全班的呐喊声中,我们班拿下了第二名的班级最好成绩。事后,我在班内开展了一个“同学,你是我的骄傲”的主题班会,并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写一封信致敬运动员,其中有很多人写给了小天,内容基本上是对他的接纳和感谢,还有提出了一些建议,态度很诚恳。

这些信是班级同学对小天的认可,无疑对小天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老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契机,把同学对他的认可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重复叙述,那样他就越来越融入这个集体。运用集体的力量的叙述,让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那么他会更约束自身的言行,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逐步改善自己的言行。

3.3隐喻叙事,连接内在正向资源

3.3.1激发潜在需要  发展生命故事

每个孩子都有潜在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叙事,寻找并连接上自己的内在正向资源,从而激励学生在故事发展中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深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当我发现小天在朗诵上有一定的天赋时,我抓住学校“经典诵读”比赛的契机,鼓励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小天由原来的勉强、排斥,到后来的重视,最后获得了不俗的表现。

他的内在还是有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尤其是他比较感兴趣的朗读,也就是说他的潜在还是有一份学习需求的,老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价值穿透力,去发现和发掘学生隐藏的渴望、期盼和价值认同,鼓励并帮助他表达或表现出来。

3.3.2隐喻故事 ,逐步走出困境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最大的一个问题时如何适应特殊的家庭结构,如何重新找到“爱和归属感”,如何面对他的父母。和学生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后,老师把自己放入隐喻故事里,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故事。面对生命中最大的困境,慢慢解开心结,重新面对自己的问题,开始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案例呈现:上完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课文赏析,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一天下午我把小天叫到了图书室,在电脑上播放一段柔情的钢琴曲,我和他面对面的坐了下来:

师:想听老师讲一个故事吗?

小天:点了点头。

老师叙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细致地帮助自己搬家和整理房间的故事。

师: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愿意说给老师听听吗?

小天:(长久的沉默……)过了很久才说:我也许会后悔,他们生活也不容易……

师:老师有个建议,你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生活情况,回来告诉我好吗?

小天:好的……其实,老师我有想过的。

师:说说看。

小天:就是我刚开学那天,他为了给我搬桌子凳子,在两个教学楼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还找来布帮我擦干净,我有注意到他的衣服全湿了,当时,我故意不动手,觉得很解气,可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很不好。

师:老师相信,如果时光倒流,你一定会和你爸爸一起搬桌子了。

在做这个过程前,我其实是做了很多的铺垫,从开学初至今,我已多次约谈了他们的父母,建议他们先放下心中的芥蒂,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友好互动,有时间可以一起带孩子到外面去玩,暗示他,父母虽然离婚了,但爱并没有减少,甚至更多。父亲可以和他一起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一起打篮球,游泳啊,然后借助学科的渗透和老师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同身受,协调与整合,帮助学生逐步走出他生命中最大的困境,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重新找到“爱和归属”,真正走上一条“回家”的路。

5 结束语

叙事心里辅导为离异家庭的子女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为学校的德育生活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向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逼近了一步。当然,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使这些学生彻底摆脱父母婚变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走出心理的誤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让自己的青春绽放最美的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罗金全,方垚尧.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1):127-128.

[2]林崇德.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54-61.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中职学校离异家庭女生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浅析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案例研究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请你们关心我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