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静夜思》英译分析

2020-09-13邱文帝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邱文帝

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伦理的“平衡和谐”原则为视角,以许渊冲《静夜思》英译为例,通过分析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的创作特点,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试图对影响诗歌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平衡和谐; 《静夜思》

1.引言

自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生态翻译学至今,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翻译理论,从而构建中国在翻译学的话语权。之后相继以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加,但大多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通过对三维转换的分析,从而得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中文本“平衡和谐”的新角度分析《静夜思》英译,找出造成诗歌的失衡问题,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诗歌的可译性,从而使译文在英语语言生态系统里“生存”、“长存”,更好地促进中国诗歌的传播,中西方诗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是在翻译适时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从生态翻译学中的“平衡和谐”角度中的文本生态平衡进行分析。何谓“平衡和谐”,胡庚申指出整体平衡和谐, 既包括翻译生态的平衡和谐,又包括文本生态的平衡和谐,还包括“翻译群落”生态的平衡和谐等(胡庚申,2013:198)。于翻译而言,文本的“平衡和谐”是语言交流传播的基础和关键。

但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译者在翻譯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胡庚申, 2004:136-137)。对于非文学文本,可以较好地保持文本的“平衡和谐”,但诗歌属于文学文本,其中蕴含较多文化信息,受篇章和诗歌特点的限制,翻译时很难将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就会造成文本的交际有些许失衡。中国诗歌讲究对仗、押韵、有节奏,诗句不仅要简练、意美,还要音美、形式美。英语诗歌重韵律。汉语和英语生态环境的不同,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不可译。另外,汉语属意合语言,不需要过多的连词,即使是名词堆砌在一起,也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而英语属形合语言,逻辑较强,句子之间需要连词、介词等连接。翻译的时候如果一味强调诗歌字面意义的忠实,只会导致整个诗歌神韵、内在气质的丢失(辜正坤, 2010: 19-20)。但如果译文完全归化,那么原文的意境和其特有的文化就会失去。这给译者翻译诗歌造成很大的难度。 因此生态翻译学提出原文、译文生态平衡及相应的翻译策略,促进了诗歌翻译,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

3. 《静夜思》原文解读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的扬州旅舍,作者远在他乡,夜晚休息之时望向窗外,看到一轮明月散发出皎洁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本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用词简洁、平铺直叙,却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首诗的内容: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里的所思所想, “思”字点明主题。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简单描述了夜晚的景象。自古以来明月就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月亮就会勾起思乡之情。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迷离,不知地上是冷霜还是月光,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思乡心切。后两句诗人慢慢清醒过来,抬起头看了下月亮,才发现地上不是冷霜而是月光。后两句中 “举头”和“低头”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此时此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4. 《静夜思》英译分析

本节从文本的“平衡和谐”角度分析,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平衡和谐”分析《静夜思》,找出其中失衡部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英译本如下: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雅各布森曾经说过,诗歌语法不仅仅是规约性的,而且具有语义生成作用( Jakobson, 1987: 433 )。 因此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如果改变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诗歌的美感就会遭到破坏,即破坏了源文本的生态平衡,造成失衡,从而增加了诗歌可译性的难度。但Eugene Nida说过, 翻译即意味着交流 (Eugene Nida, 1993:116)。那么承认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可译性,是翻译的理论基础。译者不仅要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换,还要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目的,在词汇、句意、篇章、风格等方面保持译出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完全平衡殊为不易,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在形式和内容之间、传神和达意之间、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文化保真和文化替换之间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平衡术”的运用稍有不慎,文本生态失衡和跨语言、跨文化失衡便会出现。(张其海,2016: 82-87+107)从生态翻译角度分析,英语系统和汉语系统在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展,两者一定有所差别。

4.1语言生态平衡和谐

仅就文本生态平衡中的语言生态平衡而言,译者就要致力于保持原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原语与译语的“传神”与“达意”的平衡、原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原语与译语的文风的平衡,等等。(胡庚申, 2017: 1-6, 95)译诗简单流畅,比较准确地再现了原诗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例如,原诗的韵式是aaba,许渊冲译本在形式上运用严谨的格律诗,符合四音步抑扬格,译文的韵式为“交韵”,即abab,保留了原诗押尾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译诗保留了原诗的形式,都是四行,都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词汇,文体风格相近。另外,译诗中的后两句的开头用了两个动词looking up, bowing,生动地再现原诗作者发现外面是月光而不是霜后的鲜明对比。由此可看出,许渊冲深谙中西方诗歌特点,较好地保持了原诗和译诗的形式、文风、美学价值等的平衡。

4.2文化生态有一定程度的失衡

《静夜思》原文描写了作者身处异地,触景思乡之情。中国诗歌注重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以便更好地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领略异国风情。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明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是美丽的象征、感情的载体,身处他乡之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在失意之时,又具有失意之情。而在西方文化里,月亮代表着变化无常。代表思乡的含义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译者在处理意境时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来说,首先要维持原语生态,维持不了需要协调,协调的目的在于“平衡”,难以平衡的要文本移植、翻译转换、重构。(胡庚申, 2013:345)对于难以平衡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可通过添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向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同时文化也是导致诗歌难译的一个因素,但这不能说明诗歌不可译,这只能说明翻译诗歌对译者的双语能力要求更高。

4.3交际生态有一定程度的失衡

文化因素也是導致交际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译诗也没有解释诗句蕴含的文化,只是说:“我抬头看到明亮的月光,低头陷入深深地思乡之中”,并没有告知读者,为何看到月光,就陷入乡愁之中呢?这虽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给外国读者留下疑问,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交际层面来看的话,译文并没有处理好译文的交际功能,除了对于一些研究中国诗歌的读者,其他的外国读者看了,不理解原诗所要传达的意思。另外,西方倡导个人主义,不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文化中的思乡之情。这就导致交际生态失衡,为了维持中西文化间的平衡,译者必须采取环境的补建、换例、解释或干涉的翻译策略。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笔者建议采取注释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静夜思》和其英译本,可以得出中西方诗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对于诗歌的相同点——如压尾韵,应予以保留。对于中西方诗歌的不同点——如文化因素,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平衡。但在处理文化生态方面难度很大,若过度贴近目标语,诗歌就失去其特有的文化;若过度贴近源语又会造成交际生态的失衡。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会丧失诗歌原有的意境和意思,又不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困惑。另外目标语读者的不确定和译者自身能力的不确定,都会影响诗歌的翻译与传播。

5. 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本生态平衡中的语言生态平衡、文化生态平衡和交际生态平衡分析《静夜思》英译本,发现能够保持文本语言生态平衡。由于英汉另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惯差异,文本文化生态平衡和交际生态平衡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译者通过生态翻译学的一些翻译策略,能够减少失衡,促进诗歌的翻译。

参考文献:

[1]Jakobson,R.Language in Literature[M].Cambridge: MIT Press, 1987

[2]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4]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胡庚申. 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17, ( 05): 1-6, 95.

[7]张其海. 生态翻译学之思辨[J]. 外文研究, 2016, 4(01): 82-87+107.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