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撒谎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引导策略

2020-09-13张冲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引导幼儿

摘要:从幼儿撒谎这一行为出发,本文分析了幼儿撒谎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指出,撒谎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3 岁前幼儿说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行为”,4 岁后幼儿使用一定的说谎策略来制造虚假信念。为避免孩子养成撒谎习惯,应从尊重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了解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求,以身作则;充分做好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共同教育。

关键词:心理理论 说谎 引导 幼儿

分类号:G613.7

作者简介:张冲、19890801、女、天津市、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班员教师、主修发展心理学,方向儿童情绪情感,家庭教育。

生活中,家长偶尔会觉察到孩子的回答与大人看到的事实不符。例如:问孩子上完厕所洗手了吗?他立马回答洗过了,其实没有洗手;看到桌子上的巧克力少了很多,问孩子有没有偷吃巧克力,他说没有偷吃。家长一听孩子在“撒谎”,马上头脑一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结果弄得家长气急败坏,孩子哇哇大哭。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错铸大恶”,幼儿在说谎时隐瞒事实真相,扭曲事实,误导他人,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那么,幼儿到底为什么撒谎?怎么正确引导孩子,避免其养成撒谎的习惯?有必要对幼儿说谎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恰当的引导方式。

事实上,幼儿阶段所谓“撒谎”属于认知发展的正常现象,它伴随幼儿的成长经常发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出现说谎和欺骗行为,是他们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的里程碑,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幼儿才会撒谎。在想让他人相信自己说的话的时候,幼儿通常使用一定的说谎策略。

关于说谎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解释是 1978 年心理学家 Permark 和 Woodruff 的研究。他们通过对黑猩猩的研究提出了“心理理论”概念。这一理论是指幼儿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因此在回答问题时会按照其预测的方向,而不是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盒子实验,说的就是这种心理理论:

给三岁左右的幼儿看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上面画一只小白兔,另一个盒子上面没有画任何东西,问幼

儿:想要小白兔去哪个盒子里面找?

他会说:去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找。

打开盒子,发现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然后又问他:如果你的朋友哭了,他想要小白兔,你觉得他应该去哪个盒子里面找?

3 岁前的幼儿会说:去没有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找。

3 岁后的幼儿会说:去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找。

那么,会有人说孩子明明知道小白兔在没有画兔子的盒子里,却要去画兔子的盒子里面找,这不就是在撒谎嘛?

心理学上对这一实验的解释是,3 岁之前的幼儿会按照他们看到的事实说话,要去没有画小兔子的盒子里面找;3 岁后的幼儿他知道自己打开过盒子,发现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没有小白兔,但他会预测和推断别人和自己的想法:别人没有打开过盒子,仍然会去画小白兔的盒子里面找。

3 岁以上的幼儿,他知道别人的想法会和自己的不一样,那么他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后会影响他的认知。在这样人认知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备了心理理论。这是幼儿撒谎的前提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发现,3 岁前幼儿说谎基本都是无意说谎,3 岁后的幼儿说谎才可能是有意说谎,要结合其特征对不同的说谎类型有所甄别。

在前道德阶段(0 岁~3 岁),儿童的思维大部分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认识上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偶尔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不守恒等现象。例如:老师会在平常的教育中经常说,不喜欢说谎的小朋友。快吃午饭了,老师说吃饭前先去洗手,洗完手的小朋友才可以吃饭。朵朵看到饭来了,立马坐在椅子上吃了起来。老师看到后很生气,问朵朵有没有洗手,她说洗过了。在朵朵看来,说谎只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她肚子饿了想要吃饭,说谎没有使用任何策略,也不知道她说谎能改变他人对她的态度和看法。朵朵说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谎,只是为了避免批评的无意行为。

在他律道德阶段(3 岁~7 岁),幼儿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欲望和想象歪曲客观现实,只考虑行为的直接结果,不考虑行为动机,撒谎是行为结果的驱使,多是一种有意行为。例如:欢欢打碎了班里的花盆,她害怕老师惩罚,就说是皮皮碰倒了,摔碎的。老师问皮皮是不是他干的,皮皮说不是他,是欢欢,还有一名幼儿也说是欢欢干的。4 岁左右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已经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不同。欢欢的撒谎,就是用一些策略制造虚假或者错误信念,企图让他人相信“花盆是皮皮打碎的”,从而避免惩罚。

基于以上的认识,家长在遇到爱撒谎的孩子时,不能动辄依靠简单、粗暴的呵斥和惩罚措施,而是要在充分考慮社会规则对幼儿行为的外在约束、了解孩子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借助适当的养育策略,避免孩子养成爱撒谎的坏习惯。对此,可考虑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控制情绪

发现幼儿说谎,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分析和区别幼儿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如果不加甄别,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幼儿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演变成心理问题。

对于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它只是幼儿心理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通过分析和了解发现幼儿是无疑说谎时,可以采用引导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平时教育幼儿在表达事物的时候,客观描述发生的事实,不要随意添加自己的主观想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会自然好转。

“圆圆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说不是她打的,是弟弟把杯子打碎的。”这里很明显圆圆是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故意撒谎,属于有意说谎。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故意撒谎时,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记住教训。然而父母要知道的是体罚决不是纠正孩子撒谎的“灵丹妙药”。孩子越想逃脱皮肉之苦,越想编造谎言来欺骗家长。可以采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来进行教育,即通过讲道德故事,给孩子提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判断,在对立的同时又有其合理性,然后让孩子在两种判断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 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了解正确的道德判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2.充分了解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求,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教育之本,家庭早期的教育与影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价值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一些孩子说谎,是受家庭环境和家长孩子不正常关系影响所导致的。说谎有时是缺乏价值感的表现。这样的幼儿不敢在父母面前说真话,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为避免出现因家庭或沟通原因造成的说谎行为,父母在平时就要多陪伴幼儿,了解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作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努力做到,不要随便向孩子许诺。当不能兑现之前的承诺时,也应该及时向孩子说明原因,并做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争取得到孩子的原谅。榜样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要做一个有担当、有格局的新生代家长。

3.充分做好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共同教育

家庭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站”,也是起点和基点,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优化幼儿心灵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德育中都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加强双方合作,发挥家园互动的优势。作为家长,多多配合老师的工作,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議,有针对性的矫正幼儿撒谎行为。作为老师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表现,共同分析幼儿行为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只有通过家庭、幼儿园的亲密合作,才能培育好幼儿健康的心智和人格,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苏彦捷,刘艳春.(2012).亲子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文化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 20(3),317-327.

[2]管佳琪.(2015). 幼儿说谎行为成因与教育对策[J].成才之路(4),78.

[3](武建芬,王秋利. (2017). 从说谎策略看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J].幼儿教育,48.

[4] 赵尚松. (2002). 幼儿的撒谎行为及其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4), 75-75.

[5] 张艳, & 徐东. (2016). 幼儿撒谎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7), 60-63.

猜你喜欢

引导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