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优化策略研究
2020-09-13曹敏芳
曹敏芳
摘要:思维导图是符合时代的科学性工具,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选择主题,细化探究”一“精修细改,增益完善”—“呈现成果,完善体系”三步走的策略稳步落实,不仅有助于碰撞学生间思维的火花,提升综合素养,而且有助于优化课程知识构建和提开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
一、教学实践中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在现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普遍使用表格式教学,即通过表格的提示、规整,对实践的问题发现、经验总结、规律概括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成果的归纳,为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今后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可在实用性上却因其枯燥单一的本质属性,使得表格成为一次性成果或耗时性资料。
(二)学生常态的差异性现象
1.認知层面的差异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相同的,可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学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每个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家庭的,这必然导致他们接受的知识层面存在着区别,而这也决定着他们在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知识时的不同认识,造成学生间主观认知层面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每位学生接触到事物的数量、质量,长辈的教育、引导等皆存在着不同,因此,在主观世界中,他们虽然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和想法,但其真正的可实践性却层次不齐,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而在后续活动中,能力水平也逐渐呈现差异化。
二、思维导图的理念优势
1.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思维导图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性,即由学生的自我阐述来确立探究课题,使得课题更具生活性、操作性,同时其以一个中心思考点为出发,引领着思维进行多样化的刺激性运转,也可以帮助学生进发奇妙的思想,激发创造的火花。
2.契合教师的观点理念
思维导体是一种简单易学的自我构建体系,只要求绘图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联系延伸,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和记忆指示,因此,这种形式特别符合教师可操作的要求,从而也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教师对新生事物的畏难心理。
3.体现学科的开放特性
思维导图有别于以往教学手段的地方在于它大大地突破了原始的线性思维模式,而是采用关键字、图案、颜色等多样化的联系,在笔记中贯穿着自身的理解,从而达到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的有机结合,完全符合综合实践课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思维导图优化策略
以思维导图作为载体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可以使原本零星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小组的探究,形成完整化、体系化的教学资源。
(一)选择主题,细化探究
1.选择主题
开题采用思维导图,以展开性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该阶段思维导图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以主题作为思考中心点进行发散性构图。
②采用不同的色调写出学生提出的探究方向,并用提取关键字词的方式,提取出该生的初步研究方向和理由。
③学生自由补充自已喜欢的研究主题,以提取关键字词的方式概括原因,为主题的最后筛选提供依据。
这样以发散性的构图起到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考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的同时,也兼顾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特性,使学生在关键点的提炼中,以颜色、字体、简笔画等鲜明的标记来筛选台适的探究主题。
2.细化探究
我们在后期的分组活动和责任分配当中,再次运用思维导图把学生们的思维集中到一个点上,以发散性的构图和联想性的思维进行多样化的思考。打破原来“说”“听”“看”的三部曲,加入“动”“思”的元素,以动起来带起思维的高速运转。同时,在明晰的思维导图中,学生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任务、责任,在一定层度上保证小组探究的有序进行。
(二)精修细改,增益完善
思维导图是理论思考的产物,带有理想层面的虚化色彩,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而其差异之处就是我们实践的经验所在,不断地修正完善即是我们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对任务的星级细化过程中,就是对于自己思考层面的不断完善,即修正不恰当的,增添合理的,使得后续的实践探索不断的切实。
(三)呈现成果,完善体系
1.呈现成果
以PPT、演讲报告、微视频等成果展示漂亮了形式但只是一种展示,对于其他听者的提升微乎其微,而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分享则不同,小组之间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到各自的技巧、经验,同时可以通过展示组的思维导图清晰看出他们组的实践过程,及时与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再次活跃学生的思维。
2.完善体系
思维导图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活动与活动中之间不再是毫不相干的并列,而是体系化的汇集,以主题课《糖果》为例,以“糖果”作为中心点,把学生的探究方向作为次一级目标,这样就形成里一个巨型的思维导图,其中涵盖了糖果的方方面面。而这汇聚,使得学生对于糖果的认识不在局限于单一的研究,而是整体性的了解,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特性。
四、思维导图践行的价值
(一)学生意义: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综合体现,是小组进行实践探究的指导性纲领。在实践中,以学生间通过不断地“说”“辩”“协调”来达成合井与创新,无形间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说辩能力,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锻炼提升,契合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价值:落实课程教学实效性
思维导图以网络化的形式,贯穿各活动所得,使得零星的要点汇聚成联系性的构架,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向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等实际情况对活动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最优化的安排,来节约教学时间,提升教学质量,符合新课标课程整合和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