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疗效观察
2020-09-13王帅军
王帅军
(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民权476800)
肛瘘是临床常见肛肠科疾病,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3.6%,低位单纯性肛瘘是其常见类型[1]。临床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术式较多,其中肛瘘切开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临床应用广泛[2]。但常规肛瘘切开术中需切开括约肌,对肛门功能造成损伤,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关研究指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低,是治疗肛瘘的理想术式[3]。但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证实。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进行分组探究,旨在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92 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14 例;年龄24~47 岁,平均年龄(35.48±5.26)岁;病程2~7 个月,平均病程(4.62±1.08)个月;体质量指数19.01~24.5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38±1.11)kg/m2;合并肛裂12 例。研究组男33 例,女13 例;年龄23~49 岁,平均年龄(36.04±5.37)岁;病程2~8 个月,平均病程(4.91±1.13)个月;体质量指数18.57~25.0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67±1.24)kg/m2;合并肛裂13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X 线、肛门镜检查确诊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近3 个月未经手术治疗;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肛周脓肿、肛门溢液;复杂性肛瘘、高位肛瘘;合并肛门狭窄、肛门畸形;合并特异性感染、直肠占位性病变;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未明确内口。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行常规肛瘘切开术。具体操作如下:术前2 h 清洁灌肠,通过探针探查瘘管深度、走向,从外口至内口切开瘘管壁,以刮匙进行搔刮,清除坏死组织,修剪切口两侧瘢痕组织,加压固定包扎。
1.3.2 研究组 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具体操作如下:术前2 h 清洁灌肠,通过探针明显内口位置,在括约肌间沟瘘管上端做弧形切口,约2 cm,分离解剖括约肌间,游离瘘管,以可吸收线对内口处括约肌间瘘管进行结扎,以刮勺刮除窦道内感染肉芽组织,以可吸收线对括约肌间窦道外括约肌侧进行缝合,并间断缝合弧形切口。
1.3.3 术后治疗 两组肛门均纳入复方角莱酸酯栓(国药准字H20083150)2 枚,塞入油纱,加压包扎固定。术后1 d 更换敷料,查看渗液、渗血状况;术后2 d 取纱布,给予复方角莱酸酯栓纳肛;六味能消胶囊(国药准字Z10980090),口服,0.9 g/次,2 次/d。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术后第1 天至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2)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进行评估,分值0~10 分,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3)两组术后7 d、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肛门功能。采用肛门失禁评分进行评估,总分20 分,0 分表示肛门功能正常,20 分表示肛门完全失禁。(4)两组复发率。复发标准:存在明显内口、外口、瘘管,切口未愈合。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住院时间(d)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创口愈合时间(d)46 46 tP 33.21±4.83 22.94±4.27 10.804<0.001 24.39±5.91 25.68±6.07 1.033 0.305 13.22±2.67 20.84±3.14 12.539<0.001 8.24±1.52 8.68±1.69 1.313 0.193
2.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研究组对照组46 46 tP 2.97±0.83 3.54±0.87 3.215 0.002 2.48±0.59 2.86±0.62 3.011 0.003 1.42±0.47 1.98±0.54 5.305<0.001
2.3 两组肛门失禁评分比较 术后7 d、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研究组肛门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后7 d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研究组对照组46 46 tP 2.28±0.65 2.89±0.71 4.298<0.001 1.36±0.54 1.93±0.63 4.659<0.001 0.63±0.31 0.97±0.39 4.629<0.001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6 个月,研究组病例脱落2 例,复发3 例;对照组病例脱落3 例,复发5 例。研究组复发率为6.82%(3/44),与对照组的11.63%(5/43) 相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64,P=0.685)。
3 讨论
肛瘘为临床多发病,是由于肛管直肠、肛周皮肤之间出现异常通道所致,手术治疗肛瘘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4]。常规肛瘘切开术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操作简单、引流通畅、创面开放等优势,且术后不易复发,临床效果确切。但有报道指出,肛瘘切开术需切开括约肌,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较高,可达30%,不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5]。如何减轻括约肌损害、保护肛门功能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通过结扎括约肌间肛瘘可促使内口闭合,对内外括约肌几乎无影响,从而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肛门功能[6]。胡海平等[7]研究指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肛瘘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高。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安全可靠,该术式为完全开放切口,可有效清除瘘管坏死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促进创口愈合,手术时间长的原因可能在于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需对瘘管进行精确剥离结扎,术中需维持肌纤维平行走向以减少对肌纤维影响,导致手术时间较长。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切口选择缝合处理,手术创面相较于常规瘘管切开术较小,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且术后疼痛程度较低[8]。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研究组肛门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保护肛门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中下方肛腺组织完全闭合,可维持正常肛门解剖结构。另外,两组复发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并未使复发率升高。
综上所述,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应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可促进创口愈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且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