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研学营地基础建设初探

2020-09-12程庆鲁王新芹

文存阅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

程庆鲁 王新芹

摘要: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研学营地与乡村建设如何同发展、共繁荣。本文结合乡土资源,以营地建设为基础,就营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开发建设两大部分进行探讨,探寻研学营地与美丽乡村建设同发展、共繁荣之路。

关键词:美丽乡村;研学营地;文创小院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教育部、国家旅游局规定学校应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中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方特色的意见。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如何进行研学营地建设,营地建设如何结合农村资源并促进美丽新农村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研学营地基础建设策略

营地建设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开发两大部分:

(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活动场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环境本身就是“无言的老师”。研学营地的场地就是研学活动的载体,是研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与学习的背景舞台。与教育活动相适应的良好的环境场地,是确保研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必有条件之一。

1.公共游戏设施建设

游戏活动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休闲游戏,营地提供公共游戏设施,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分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此类游戏设施应结合营地环境,考虑到安全、舒适与美观等问题。另一类为有目地的课程游戏,导师制定规则,把游戏融进教学,开展儿童游戏拓展课程,例如,沙里淘金、考古大发现等,此类游戏有目地的培养孩子的毅力、专注力等。

2.农场建设

营地应结合农村农作物资源,让学生从事种植、浇水、施肥,收获等农事活动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农场应体现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与禽畜类、鱼类等相结合,让学生在接触自然和体验乡村生活中有生态意识、科教兴国等意识。

3.文创主题小院建设

为保护当地的农家小院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营地与村庄紧密结合,打造营地特色。村庄内很多庭院的主人因常年在外打工已闲置,也有很多庭院仅仅住着老人和孩子,主人无力、无心打理庭院而处于半荒芜状态,但这些庭院都可以为营地建设所利用。无人居住的庭院可以打造文创小院——艺术工作室、展览室、乡村博物馆、放映厅、各类手工作坊等等。有老人居住的庭院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不想被打扰的老人,可以装修其庭院,恢复期七、八十年代样貌,设置压水井、地板车、石磨、煤油灯、簸箕等等,供学生、游客参观,老人在庭院内自得其乐;对于喜热闹、有能力的老人可以将其庭院改造成民宿:白天与孩子一起参与农家活动,晚上在炕头给孩子们讲自己亲历或听说过的故事,让孩子多方位了解这方伟大的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全面、客观的认知、了解世界,养成孩子全方位思维的习惯和独立思考之品格。

除外,有兴趣参与营地建设的农户,在营地统一设计、策划下,打造供游人休息、游玩的休闲场所,例如,小吃店、饮吧、书店、超市等等,从而达到与农村建设互通共赢的局面。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措施

课程设计是核心,导师是关键,营地建设重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由三大部分组成,室外、室内、校营联和项目。室外课程也称野外课程,大致可分为生存自理类、体能锻炼类和户外休闲体验类。自理生存类活动,如:野外露营、野炊野餐,旨在培养儿童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改善人际关系。体能锻炼类,如:百米障碍、智勇闯关、勇敢攀爬、定向越野等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自身体能、培养抗挫折能力。户外休闲体验包括放风筝、操作无人机、植物识别、亲子摘采等。

室内课程以文旅小院为基本活动场地,开设手工类、艺术类、阅读类等课程,内设感恩教育课程、国学课程、文化通识课程、陶艺制作、民间剪刻、活字印刷、套印年画、手工编制、亲子阅读等。对孩子进行人格方面的培养、艺术方面的熏陶,培养其孝心、爱心、耐心和细心及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校营联合项目也可以称为学校延伸课程,本课程结合学校课本知识和其他教育机构所学课程,在学校或教育机构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课程体验学习,营地导师帮助组织、引导,以助教的形式进行各项服务。设计、开发营地课程的具体措施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

营地课程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例如,位于鲁西南地区的菏泽是没有名川大山的平原地区,但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乡土文化、乡土风情丰富多彩:菏泽是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是抗战时期的湖西革命老区,位于菏泽的单县又是楹联之乡、吕后故乡,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四君子曾汇聚单县,留下了大量诗篇……以上都为开展乡土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营地应深挖本地区文化资源、乡土资源,同时,深入民间体验本地区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孩子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除文化资源,风俗人情外,作为平原地区的菏泽土地肥沃,盛产桃子、草莓、葡萄等,而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玉米等是本地区的传统农业,单县还是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以上资源也为亲近大自然的乡土研学活动提供丰富素材。幼儿可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参与农事生产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及动手能力,在感受世界奇妙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娇弱和顽强,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营地应充分挖掘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将乡土资源与研学课程相结合,丰富乡土研学的学习方式。

2.“研学+民宿”,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让民宿进入研学课程,民宿主人亲自参与课程,展示民宿主人情怀,传递生活美学。课程与当地风俗、人文生产生活等相关的体验活动相结合,如去农家大娘家里学习腌制西瓜酱豆、酱黄瓜等;去木工家里做学徒学习木工制作;到泥瓦匠家里学习砌砖盖瓦等基本建筑技能;去有抗日经历的老人家里聽他们讲小时候的故事、抗战的故事,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学生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体验农村生活,学会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设自己美好的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每一样民间技能都包含着中国智慧,在体验中加深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交汇中碰撞学生的心灵,使民宿成为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民宿,让民宿课程成为有人文情怀的课程。

3.与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机构亲密合作,开发学校延伸课程

与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及教育机构联合深化课程建设,让研学与学生教材紧密结合、学校理论与营地实践有机结合。在人文艺术学科、自然科学等科目中与本校教师一起完成活动项目,全方位感知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研学实践在教育改革中的驱动作用。让研学营地成为课堂的再延续,最终达到推动教育学习方式与教育形态变革的目的。

4.编写课程体系和营地教材,提炼活动主题

根据预设课程方案进行课程实施,实施过程中根据孩子、家长及教师(包括见习学生)的体验、观察,多方面汲取意见,时时修改直至完善预设方案。随着研学市场、亲子游市场不断发展,与专家团队一起丰富项目,多方位实施自然体验教育,总结经验,形成主题体系。同时,研学课程内容与地方高校师范教育相结合,将研学营地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研究成果纳入高校教学之中,用于指导师范院校实习学生,并成为当地高校学生实习的一种实习方式,为培养更具全方位视域的优秀教师提供有利条件,为振兴地方教育,振兴美丽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现阶段存在的发展瓶颈及解决策略

(一)公益性原则与盈利性目的的矛盾

一般的研学营地都是民营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他们建设运营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营地的公益性特点使营地难以维持运营,如何既体现公益性特点,又能有足够资金维持营地的运作。首先,联合其它基地,例如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共同开发,由营地一个点,辐射到整个农村,整个地方,形成营地网络;同时,联合教育机构,政府部门,积极组织承办或参办地方重要的节日、文体、娱乐活动,既可获取得赞助商的广告赞助,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本地的软实力,让研学成为本地居民生活、学校、休闲的一部分,带动地方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实现与当地居民共同繁荣。

其次,应该完善自我造血功能,研发自己的品牌产品。除了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和学生外,还要打造营地的人文情怀,产生一种文化向心力,让营地研学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向心力的物质外显就是创设自己的品牌标识,例如设计自己营地的纪念章、吉祥物、服饰品牌,开发玩教具产品,种植天然的有机蔬菜、水果,联和当地村镇用自己的食材品牌、统一建筑风格或建筑格局做农家乐餐厅和风味小吃等。一系列品牌效应不仅有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繁荣了当地乡村的文化生活,不仅增加了本营地的资金收入,也加快了本地乡村振兴建设。

(二)课程研发团队的不足

课程是营地活动的灵魂,活动内容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营地的发展。如何结合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让自己的课程具有独创性,这要求营地应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做支撑,需要高水准、有创新精神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是一个综合型、复合型、全能型的新型职业,具备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控团能力,对儿童心理及教育规律有很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洞察力等,承担着心理咨询、解疑答惑、矛盾调解、安全保障等诸多工作。导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对学生的启发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具有无复制性。整个团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化使营地具有独特魅力,这种独特魅力其他营地也是无发进行复制的。但大多民营的研学营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没有雄厚的资金资源来吸纳优秀的研学导师,没有高水准的研学导师制定或实施研学方案、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各类体验活动。

为解决这一问题,营地应积极联合本地区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研发团队,地方教育局应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例如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联合地方高校,从地方教育学院学生入手,开设研学课程,培養优秀导师。总之,研学营地应有自己的logo标识,形成自己的品牌;营地课程资源应丰富而独特,配套服务设施要到位;积极组织承办或参办本地区各类重要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和本地软实力,促使营地高质量、长久的运营和发展。

结语

由营地课程拓展当地教育,由教育拓展地方文化,由文化带动旅游,由旅游拉动地方发展。让研学营地成为当地教育新地标,形成地域品牌,树立本土文化,由此打造特色乡村,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把落寞的故园改造成学习、游戏、休闲的乐园。让乡土研学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涂抹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杨崇君,薛兵旺.我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内涵与建设要素探讨[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12-28.

[2]蔡红“安全第一”永远是研学民宿建设的首要准则[J].中国旅游报,2019-11-07.

课题项目:

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南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