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20-09-12邱艳梅
邱艳梅
摘要: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评价标准等。本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知行不一现状并剖析其原因,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德育价值,从实践论层面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提供解决路径,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知行合一;知行脱节;德育工作;启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应以“知行合一”思想为引领,抓好学生道德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整体提升,但是在道德实践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改善这一现状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德育价值,剖析高职学生知行脱节的原因,从学校层面提出了对策,以期提高其德育工作成效。
1.高职院校学生知行不一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就本市4所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认知及践行情况展开了调研。共收回2351份有效问卷,分别对各校一位团委教师和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进行了访谈。经梳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总体较好,但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1.1 知而不行
部分学生知晓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实践中常常不遵守价值规范。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90%以上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关心国家大事,也知道国家的强大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但却很少学生将个人价值与为国家做贡献程度相关联,他们在找工作时,绝大部分关心的只是是否与自己专业、兴趣相符以及收入的高低。
1.2 行而不知
部分学生在校有较好的行为表现,但是这些行为并非出自于其良知,即自觉的道德践履了,而是由于外力迫使,行为目的功利性比较强。比如,参加志愿活动是为了评上优秀干部。这类学生缺乏道德之知,没有认同内化,一旦走出学校没有了外在的强制或者功利,原本好的道德行为则将减弱直至消失。
1.3 知行相背
部分学生认同学校倡导的道德规范,但在行为表现上缺差强人意。如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诚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但是每一次考试都会有舞弊行为,且不会以此为耻,没被发现反而觉得庆幸。在组织志愿活动时,学生都认同志愿服务有益社会,但是却有79%的学生很少或者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
2.高职院校学生知行脱节原因分析
2.1德育目标不够切合实际
当前高职院校大都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类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现阶段学生来说触不可及,学生体验不到目标的实现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势必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只是机械地被灌输,致使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大相径庭。
2.2道德教育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近年来,教育界虽然大力倡导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道德教育中仍没有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教师主导的道德灌输。在德育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都没有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身心规律,在教育管理上,多为外在强制的管束,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仍停留在过去单一的传统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为数不多的实践活动也多是走过场,忽视了道德教育是知和行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高职学生对于这种理论灌输存在抵触情绪,使得老师传导的道德知识并不能在其身上内化,转化为道德行为。
3.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3.1 将德育目标细化,达成致良知目的
王阳明在深入剖析了社会上种种行为不端表现之后,他提出,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摒弃杂念,恢复本心,明觉良知,知行合一,其最终目的即为“致良知”。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确定以培养学生宏伟远大的理想信念,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主,这样的目标使得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从下手。因而德育目标的确立应在兼顾国家大目标的同时,从学生自身规律及需求出发来细化德育目标,可将目标分层级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言行举止中,真正达成良知,提升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
3.2以学生为道德主体,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德育原则
王阳明在教育实践中尤其关注弟子的道德主体地位,同时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德育原则。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仍然是利用传统教材教授理论,以合班形式开展大课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根据其个性特点、身心规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目标的设定及内容方法的选择上都要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实际情况及其道德情感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走出枯燥单调的课堂,有针对性地加强师生交流,多开展道德践履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3.3践行躬行实践,事上磨炼的德育方法
王阳明认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躬行实践和事上磨炼。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常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多为传统的道德说教法。但是,这种单纯的说教法极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须改进这种传统的灌输法,通过道德践履,在道德实践中验证道德认知,培养好的道德行为。如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知与行相结合,达到德育实效。
3.4 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王阳明认为,学贵得于心。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大部分还是通过思政课堂进行道德知识灌输,德育成效也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评判其道德认知,而忽视了道德实践,忽视了知行脱节问题,而德育过程中知和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影响德育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对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王剑.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重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6,0(8).
[3]谭菊华,谭娟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现代德育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课题:
本文系2020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2005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