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

2020-09-12苏格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发展历程

苏格

摘 要:中国小提琴艺术是西洋文化和我国本土音乐艺术相结合产生的,小提琴从1673年进入中国音乐艺术舞台,已经拥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从附带西洋文化到中国文化的融合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其艺术风格从西洋风格逐渐向民族风格转变,本文拟以《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从小提琴的诞生到进入中国,简述其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分析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境况和风格特征,得出中国小提琴要发展自己的艺术,必须在创作风格上和表演技巧上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走中国民族化的发展道路,鼓励中国小提琴艺术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发展历程;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2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中最经典的乐器之一,不管是音色还是表演形式都很受人们欢迎,小提琴已经遍布全球,小提琴进入中国以后,经过了封建王朝的历史变迁,战争的烽火。在改革开放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路线方针、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小提琴教育、理论与表演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小提琴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的发展除了其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以外,在创作方面也融入了很多地方性民族特色,小提琴进入各民族区域后,各民族元素的融入对人们接受小提琴表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小提琴要与民族元素融汇贯通,就必须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演奏手法,如何将小提琴与中国民族文化完美结合,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促使它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整个过程不仅为我国音乐创造更多的表演方式,也是对内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本文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民族風格的形成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小提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提琴的起源

(一)小提琴的起源

小提琴的外形是许多弧形线条构成的,最原始的设计者利用圆规画弧线,然后通过自己对小提琴的理解修改弧度,在实物制作中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时调整,在小提琴底部和顶部的弧形设计中,用了拱形桥的设计技术,旋首仿照古希腊柱子上的螺旋形设计的。

小提琴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就是“乌龟壳琴”,传说欧洲有一个年轻人在沙滩散步时听见悦耳的声音,仔细追踪之后发现是自己脚踩乌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于是他收集乌龟壳回家之后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发出沙滩听见的美妙声音,小提琴上的琴孔就是乌龟壳演变而来的,除了这一种说法以外,还有一种北非起源说,但是说法始终不一。

小提琴的设计非常符合审美要求,在外形的设计上与其音色都很受演奏者喜爱,其外形优美、演奏方便和携带方便让更多乐器爱好者追捧,小提琴不仅在表面影响着它的地位,在艺术方面,其动听感人的音色,丰满洪亮的演奏力度,穿透力和抑扬顿挫的品质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所以小提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了它的足迹。

(二)小提琴的发展

在欧洲,小提琴在16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小提琴的设计方面就出现了杰出的四名匠,现代的小提琴都是参考意大利小提琴来制造的。最有名的小提琴收藏在英国牛津的一家博物馆,名字叫“弥赛亚”。小提琴进入法国后,在18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整体外观有了重大改变,但是早期其音色和音质方面没有发生变化,改变之后的小提琴较小,仅仅适合小场合表演,所以在小提琴进入大众环境之后,又以改变指板等来提高音量。

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后,全球化的推进,让艺术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小提琴在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发生了变化,逐步登上各大表演场所,在各国融入了本土文化特征之后,在每一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小提琴艺术,小提琴的出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艺术界乐器种类中优秀乐器之一。

二、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年,教育兴起,西方文化进入中原,人们开始关注西方音乐,小提琴艺术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中国的,小提琴被人们熟悉之后,就有著名小提琴专家进入我国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引起了年轻人对小提琴的渴望,小提琴的学习热潮由此打开,推动了我国音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我国小提琴艺术创作、教育、演出以及对外交流等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在民族元素融入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融合了当地的民族元素,以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内容为题材创作,小提琴艺术加入民族元素之后,再次展示了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当创作登上世界舞台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胡坤教授曾在国际大赛中,凭借他的《苗岭的早晨》,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当时他使用的小提琴是1734年制作的,小提琴的历史也比较丰富,在其音色音质方面也有很高的品质。小提琴进入中国以后,不管是制造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的变化,中国小提琴在国际社会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制造的小提琴在国际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提琴从制作到表演都是最为精致的额,它本身就是极为严谨的一门艺术,在西方音乐中都是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被很多人称为“乐器皇后”。

三、小提琴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及风格特点

(一)小提琴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当时特殊历史情况的影响,音乐艺术方面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政治环境不稳定,许多音乐方面的专家受到巨大影响,创作和作品展全部暂停,并且作家基本都停止了新的创作,而小提琴作为刚刚融入中国文化的西洋乐器,其刚刚获得称赞就被一下子打压下去,这对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无疑是重重的一击。直到用西洋乐器演奏的《红灯记》问世之后,受到当时领导人的赏识,从此西洋乐器包括最重要的小提琴就登上了中国的大舞台。

改革开放以后,多元化发展对小提琴融入中国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小提琴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期,创作方面,创作者都借助于小提琴严谨的创作手法,将中国民族文化与小提琴融合,在作品的取材方面都是对当前存在的民族歌曲、民谣、革命歌曲等,在创作中他们着重考虑如何加入特征音程使音乐更加具有中国韵味,如何在无调性作品中加入中国式的和声进行等。不仅如此,新时代的创作注重文化内涵,创作音乐的同时也兼顾其文化高度,赋予民族化音乐作品以生动形象的文化内涵。

(二)小提琴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风格特点

小提琴本就是音色优美、音质极高的乐器,演奏中更是接近人心,在音域方面相比较其他西洋乐器也是更胜一筹,舞台表现力也极为突出,它从起点就赢得了胜利,“乐器中的王后”这个称呼也是当之无愧。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都是小提琴演奏家们注入了灵魂而创作的,在所有的管弦樂团中,小提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小提琴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影响力最大的两种创作风格,最直接的一种就是借助于西洋乐器表演中国旋律,这种直接的改编对中国音乐旋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舞台整体艺术效果方面,对沿海的曲目影响最大的就是广东粤剧,在曲目的创作理论方面都是根据中国旋律,依照我国传统的旋律为准,创作的时候改变定弦就可以达到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质音色效果,用西方优秀的小提琴结合中国音乐理论表演中国曲目,让很多观众开始关注小提琴,小提琴表演出来的旋律熟悉而新鲜,一种乐器要融入新的环境,必须拥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吸引力,小提琴之所以能受到中国年轻人的青睐,正是因为其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音乐审美观。

另外,一种创作模式与第一种差别比较大,其主要是以创新为主,在小提琴和中国传统曲目之间进行新的研究,创作出二者融合之后最佳的作品。西方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创作手法互相结合,同时保留两个文化的特征,用严谨的西方创作手法表达中国的传统音乐形象,著名的“中国化和声”就是马思聪先生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的创作手法,马思聪先生用此手法创作的作品有很多,并且都是佳品,比如运用蒙古音乐素材结合小提琴创作的《跑马溜溜的山上》,曾火遍中国,通俗的民族唱法与西洋创作手法结合创新,让本就受到追捧的音乐更加受欢迎,将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创作,以一种特性独立的、中西结合的风格位列音乐创作行列中,听过马思聪先生创作的人们都知道,其创作中那些特有的中国音乐元素是最让人们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所以他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对后一代学习小提琴创作的青年人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小提琴艺术虽然起于西方,是西方乐器中最为主要的演奏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和追捧,自小提琴进入中国以后,经过王朝变化、战争等,通过中国音乐作家的创新,逐渐产生了属于中国的小提琴艺术,这种创新基于小提琴严谨的西方创作又结合了中国民族的传统,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小提琴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就要做出改变,在中国,小提琴不仅做出了改变,而且变得更加音色撩人,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提琴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也受到了肯定。小提琴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演出的必备演奏乐器,学习热潮也是一直未减,这说明小提琴的存在就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多元化”艺术发展才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殷翰.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趋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3).

[2]付志霞.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J].东方艺术,2008(S2).

[3]王晨曦.20世纪上半叶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桂昭兮.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风格与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