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优化策略

2020-09-12史玉霞

兰台内外 2020年17期
关键词:微服务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史玉霞

摘 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整合,将其引入高校图书馆中,可扩大图书馆微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文章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入手,分析“互联网+”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影响,并给出基于“互联网+”影响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优化策略,发挥高校图书馆思想引领与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微服务

前言

从2014年起,上海图书馆面向全国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微服务研讨会”,引导图书馆深化推进微服务。在互联网支持下,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新媒体共享阅读资源,为读者提供微服务,提高图书馆的馆藏价值,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现状与不足

1.微服务现状分析

“互联网+”的出现使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的整合更为深入,为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推进提供机遇,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推动作用。“互联网+”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微服务提供更多元的技术手段,可推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提高微服务的影响力,满足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科研创新需求。

(2)深化作用。“互联网+”可加大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微服务的范围、拓展微服务的层次,为高校师生的生活、教学及学习提供便利,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

基于“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推动与深化作用,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图书馆建设,通过平台构建、内容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围绕“互联网+图书馆”的微服务,如图书馆座位预约、图书查询、自助打印等,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强化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以平台构建为例,高校图书馆将“两微一端”平台为基础,开通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有条件的高校会开发图书馆专属APP,用户可登录APP进行线上馆藏资源的查阅。例如,鲁东大学图书馆与超星企业合作,开发移动图书馆APP,为高校师生提供高水平的微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现代化与数字化发展。

2.图书馆微服务不足分析

虽然,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就整体看来,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仍旧存在认知不足、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等问题,影响微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来说,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微服务的认识。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微服务的认识不全面,仅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微博更新图书资源方式,为高校师生提供图书馆服务,并未考虑高校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微服务平台较为单一,影响微服务的推广。由于对微服务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对于微平台的头像设计也存在不足,平台的头像设计也有着多种形式,例如,图书馆的微博头像与微信公众号头像,南开大学将校徽当作图书馆的社交账号头像;河南理工大学将图书馆照片作为头像;清华大学将图书馆的馆徽作为社交账号的头像;西北工业大学将书的图片作为社交账号的图像,这多种多样的图像从各种角度映射出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形象。高校的图书馆主要将本校的师生作为服务对象,应选取最能得到本校师生认同的图像,同时,也要方便于对外宣传,提升账号的辨识度。

第二,微服务落实不足。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提供微服务时,表现出微服务内容与模式单一的问题,大都照搬其他图书馆的资源推荐与通知公告,并未结合高校特征及区域特色,为高校师生推荐针对性图书资源,微服务内容对高校师生的吸引力不足。同时,部分高校图书馆并未将微服务与图书馆活动整合,影响图书馆品牌建设,不利于用户粘性的提升,难以吸引更多用户。

第三,宣传工作不到位。高校对于自身图书馆的微服务并没有做充分的宣传推广工作。部分高校读者根本不知道微信图书馆服务,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没有开通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必要性。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微信服务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粉丝,但与读者总量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者也不了解微信服务的具体事项。与此同时,图书馆没有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在微信服务开展过程中,微信平台上的图书馆与用户的互动次数极少,其方式不够灵活。由于微信公众号的特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与粉丝间的交流互动。相比较于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具有更强的互动能力,具备明显的交流优势,即便读者群体没有关注图书馆的微博账户也能够浏览相关内容,自由点赞和评论,同时,可以借助转发功能有效扩散图书馆账号及相关内容。据相关调查表明,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高校与粉丝的互动率超过50%。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微服务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完善自身在微服务方面的不足。

第四,服务内容缺乏吸引力。某些高校发布的微服务内容缺乏创新性,表述刻板,内容单一。虽然,高校对服务形式进行了创新,但多数高校依然照搬传统的网站服务内容。例如,公告资源推荐的没有足够的原创性内容,不能充分吸引读者兴趣,各类社交账号上的文章以转载为主;综合来看,转载的文章推送频率过高,而原创性内容较少且推送频率不稳定。相比较之下,微博账号更适合于做内容宣传,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微博账号处于半僵尸状态,没有进行定期的内容发布及推送。较为活跃的图书馆微博措辞恰当,内容精致,具有良好的推送频率,能够起到极好的服务与推广效果。

二、基于“互联网+”影响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优化策略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分析可知,当前,高校图书馆并未有效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需采取一定优化策略,深化推进微服务,满足师生需求,发挥其思想引领与文化育人功能。

1.樹立微服务理念

为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需提高对微服务的重视,树立微服务理念,从用户的微需求、小微用户入手,落实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并引进先进互联网技术,为微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条件,于微服务中彰显大情怀。

第一,结合微需求开展微服务。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师生中越来越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以此衍生出微需求,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就此,高校图书馆需深化对用户微需求的认识,提供针对性微服务。例如,鲁东大学图书馆为满足师生碎片化的图书馆资源阅读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资源服务,用户可登录移动图书馆,实时查阅书籍与文献资源,尽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价值,提高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

第二,提高对小微用户的重视。在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微服务中,表现出重大众、轻小众的现象,导致图书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图书馆健康发展与功能发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提高对小微用户的重视,结合高校教师、学生及教辅人员等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长尾资源,积微成著,扩大图书馆微服务覆盖范围,构建完善微服务体系。例如,鲁东大学图书馆将移动图书馆为依托,引进大数据技术,结合小微用户在图书馆的查阅记录,为其推荐类似的书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小众与大众用户,推动图书馆全面发展。

第三,引进先进互联网技术。在获取大众与小众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需引进先进互联网技术,为微服务的落实提供条件,切实实现用户的多种需求。以鲁东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建设门户网站、移动图书馆,并开通微信公众号,师生可通过多种微服务平台,查询书刊目录,获取电子资源,为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高效率的图书馆微服务。该校的移动图书馆包括馆藏查询、学术资源和我的订阅三项功能,用户可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网络图书馆的开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图书馆微服务提供基础支持,可延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为高校师生获取图书资源提供便利,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2.落实微服务措施

在树立微服务理念的同时,高校图书馆需以行之有效的微服务措施,协调规划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切实落实微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图书馆体验,不断优化图书馆微服务。

第一,注重微服務内容创新。高校图书馆需做好微服务资源创新,并结合用户需求,提供微服务内容。就微服务资源创新而言,高校图书馆需在微服务平台展示馆内信息、资源动态的同时,拓展资源来源,引入其他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加强馆际合作,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图书馆微服务水平。例如,鲁东大学图书馆在门户网站及移动图书馆中开通馆际互借功能,用户可通过该功能获取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微服务资源,实现微服务创新优化的目标。

第二,注重微服务模式创新。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优化中,管理者需注重服务模式创新,打造系统、全面的微服务体系,协调多个微服务平台,构建微服务矩阵,实现微服务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强化图书馆和用户间的互动。例如,图书馆可将自身的微服务平台为基础,创新“微博+”服务模式、“微信+”模式、“移动图书馆+”模式,整合不同微服务平台的优势,形成1+1>2的微服务效应,提高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水平,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第三,开展多元图书馆活动。高校图书馆可将微服务为依托,开展多元图书馆活动,打造微服务品牌,强化图书馆的价值,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将图书馆的用户从高校师生拓展至社会群众,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思想引领与文化育人功能。例如,在鲁东大学图书馆创新微服务时,图书馆创办了《鲁大图苑》馆刊,并定期举办“读书节”“爱心图书漂流”“读书沙龙”等多样活动,整合线上与线下图书馆服务,通过主题阅读及名师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图书馆与用户间的交流沟通,吸引更多用户到图书馆借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丰富鲁东大学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图书馆及鲁东大学知名度的提升。

3.打造图书馆品牌

第一,树立高校图书馆品牌。为更好地完善图书馆的微服务,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微服务的宣传力度,塑造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与价值,改善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现状。围绕图书馆展开的各项微服务,需要树立明确的品牌形象,借助实名认证的模式增强自身的品牌性,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微服务。例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都要受到官方认证,用官方形象展示在众人眼前,为读者群体提供可靠服务;同时,在名称设计上突出自身特点,最好以高校图书馆为名,选择图书馆标志或图书馆标识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在借助微信平台及微博为广大读者群体提供相关服务时,可以借助有趣生动活泼的网络用语,但也应时刻牢记官方形象,谨言慎行,保证发布信息的可信、真实及准确,营造出可信任的品牌形象。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借助自身的特色和馆藏优势建立特有的服务品牌。例如,厦门大学的图书馆以书为核心展开了系列性品牌活动,比如,摘录毕业生的时光与故事作为毕业礼物,该项活动获得了当年度的图书馆营销奖。与此同时,厦门大学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项目涵盖工具应用、科研素养、知识管理及信息获取等四方面内容,各内容模块间紧密相连,借助图书馆平台为师生呈现充分的信息素养内容。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达,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高校图书馆应作为信息海洋的灯塔,减少师生寻找信息的成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有情怀、有文化、有担当的文化品牌。

第二,增强宣传力度。在微平台建立完成后,高校图书馆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平台使用效率,如何被众多读者群体使用接纳,如何增强微平台的宣传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增强微平台的宣传力度,广泛凝聚客户,提升读者群体的粘性。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站主页与其他高校进行联动,扩大图书馆微服务的宣传范围。例如,上海大学将自身图书馆纳入其微信矩阵。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展开各类特色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读书月,充分结合线上与线下,提升自身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强读者黏性。根据高校读者群体的时机特点,图书馆应展开个性化微服务,例如,对于新生可以进行新生入馆服务,对于毕业生可以提供论文服务,对于各学院不同专业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学科服务,增强各类读者群体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了解,深入到各类读者群体的实际学习生活之中,借助优质的微服务打开知名度,让广大读者充分享受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项微服务。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图书馆微服务社会方面的宣传力度,使其在有效服务高校师生的前提下,能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中发挥推动与深化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从理念与措施两方面入手,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理念方面,高校图书馆需结合需求开展微服务,提高对小微用户的重视,并引进先进互联网技术;在措施方面,高校图书馆需注重微服务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并开展多元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丹丹.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拓展分析[J].福建茶叶,2020

[2]高 波.“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0

[3]万丽媛.“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融合发展模式探讨[J].才智,2020

[4]司姣姣.“互联网+”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优化策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

[5]段玲玲.“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6

[6]陈婉如.“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杨文建.大数据和“互联网+”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

[8]张 喆.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微服务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微信公众平台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现状调查
基于微信企业号的校园移动服务
从单一模式系统架构往微服务架构迁移转化技术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