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柴烧的魅力(上)
2020-09-12吉洺萩
吉洺萩
龙泉宝溪乡龙窑柴烧窑口内部
爱茶进而玩器。作为龙泉青瓷的爱好者,我们其实并不会像手艺人一样去探究其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不过,我们除了从最终呈现的器型上去判断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审美的那个款,还需要去了解龙泉青瓷的基本概念,以作为我们挑选时的依据。
什么是龙窑?
龙窑是一种窑炉形式,因斜卧似龙而得名,最早出现于2 000 多年前,以陶砖、黄泥建成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然后在里面烧制器物,供日常生活所用,在我国南方地区多有砌筑。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期,龙窑退出历史舞台,大部分被拆除。据考证,现仅有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的“前墅古龙窑”、广东省佛山市石灣镇镇岗上明代正德年间始建的“南风古灶”、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陶客古龙窑”延烧至今。
青瓷花器和宝溪荷花
龙窑柴烧窑口外部
而我所关注的是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目前有七支龙窑延续着青瓷传统技艺的烧制办法,其中两支(五股窑和陈家窑)建于清末民初,见证了龙泉青瓷百余年的传承和辉煌。民国时期,这里恢复龙泉青瓷传统技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成为全面恢复与复兴的重要区域, 2017 年成为“不灭窑火”规划的主要烧制点。近几年,每一年都会烧制10 次。
宝溪龙窑依山而建,由窑头、窑室窑门、火膛、投柴孔、窑尾排烟孔等组成。晚清龙窑明显缩短,抽力不够,在窑尾建烟囱代替排烟孔可以增大抽力,窑里的火焰可以顺势而上并借助窑内的回火设计,既省柴又可以长时间保持温度。
宝溪只有14 间窑室的陈家窑就是晚清民国留下来的这种形式的案例。烧窑时,我坐在长板凳上抬眼看着那个窑尾凸起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这一代代的传承,是随时因地因机而变化的。形式可以变,但古人琢磨和实践出的智慧不会变。
几天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从点火祭窑神等仪式一直到开窑取件的全过程,看着柴火化成浓浓青烟而去,看着徒弟跟着师傅测试窑火温度控制节奏,看着熄火冷却即将开窑时大伙期待而热烈的表情,看着一件件美物从窑口取出,创作者或者收藏者欣喜抑或懊丧的表情,这种人工尽可能去把握完美但又完全不可控的过程,是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传承。
龙窑瓷器
什么是柴烧?
柴烧,是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目前在龙泉用得比较多的是以松枝或竹枝为材料,也有用山上的各种树木自然形成的废柴。
说柴烧难度高,是因为烧制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从备柴开始就需要很长时间,木柴要短小(截成50 厘米左右)、干燥。有些手艺人师傅认为原则上任何木柴都可烧,但有些柴烧成炭后化不了,导致后续塞不进木柴,同时影响通风,温度上不去。许多人认为用松炭做燃料最好,这其实也是需要探究的,因为松炭比杉树炭硬,而且松木含松香,烟太大,一不注意会造成烧成的瓷器因串烟而发灰。
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例如,烧盏的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种类等都十分关键,要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宋元鼎盛时期的龙泉古瓷,器型、釉色均非常出色。当我们凝望着它们,会震撼于那北宋龙泉窑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青碧釉和自然流畅的刻划花,那经历了时空却依然似真玉般的粉青、梅子青厚釉,不由感慨古代窑工如此精湛的龙窑柴烧烧制技艺。相比之下,明晚期至清的龙泉青瓷质次而粗陋,毫无美感可言,让人深为惋惜。
釉是青瓷之魂。若釉的品质不高,则有形无魄,不能动人。品质高的釉发色纯正,莹润如玉。从古至今的手艺人都掌握着自己调配出来的釉色,而这些釉色只有通过传统的柴烧方式,并不断摸索和完善才能如同古代窑工烧制的那般。经过火的锤炼,釉色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越来越耐看就是柴烧的魅力所在。
龙窑柴烧窑口
现代窑以电窑、天然气窑、煤窑为主,窑火旺盛,温度可控,烧制出来的器物与古龙窑那种采用各种树木柴火带有原始味道的器物属于两种气韵。